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疑事无成

有极少数人毫无定性可言,上午发图问新老,下午取消关注走人,谁能随叫随到呢?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对一切都不信,也是五毒之一“疑”。一个“疑”字缠身让他成为苍蝇人。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也成活不了啊,兴头来了,就去搞一下,马上又放弃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一点定力。没定力来自疑,“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因为怀疑,对任何事都无法入门,又怎么谈成事?这个“疑”来自本性,与贪嗔痴一样。它与佛说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个的疑有区别,这个疑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因疑而发悟,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究。

君子慎独

为什么君子独处就一定要谨慎不苟呢?因为大众之下,我们受到监视,而不敢恣意妄为,见不得人的欲望或想法受到抑制。但没人的时候呢?这些坏念头如同贼一样,不知不觉从脑海中出来,开始折腾自己的内心,于是烦恼产生了。所以孔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一般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起心动念,心如毛猴时时外攀,而有修行的人可以把坏念头灭掉,处处光明正大,这样也不会有烦恼。南怀瑾说“假使有人能享受寂寞,享受无聊,他就是大丈夫。”是啊,“人非有品不能闲”,自古是清福难享啊。佛是什么?是无事的闲人。庸人才自扰,没事找事,无事生非,为什么?控制不了自己的贪嗔痴,处处妄想之中,尽管也知道“贪爱沉溺即苦海,利欲炽燃是火坑。”但不能自拔啊,如同酒鬼戒不了酒,色鬼戒不了色一样,没有自制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每当看到古玩总结性的鉴定文章,我会闪过,这不是骗子钓鱼就是书呆子在那里意淫!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那么容易学,那一定是纯理论的罗辑思维,而不是实践加经验的修行悟道。我们面对的是很多不确定的信息,用有限的理论知识,是很难给出正确答案的。对一件瓷器新老的鉴别,往往需要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看型色胎质、耳听敲击的声音,鼻嗅出土气味,舌舔酸碱盐含量,手掂分量轻重,大脑综合感知等等,这怎么仅仅用语言或文字可以表达清楚的呢?如果说有好的方法,那就是多看多收集真货的图片,把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然后与手中的东西比对,吻合度越高,真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一件东西开门老、或不开门是相对你掌握的信息而言的。

对我有什么好处?

一旦有了这个念头,我们的心便不自在,心就是秤,秤自己所触及的一切,无时不在计较中,累啊!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孟子回答“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所以圣人罕言利以防其乱,但人的本性就是贪,如影随形,不可能纯利人不利己,利的内因就是贪,利的外面就是争,这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大家都无欲无求,现在还在原始社会呢!如何对待利呢?要顺其自然,不要强求,过多的妄念只能让自己烦恼,把贪婪限制住,它如同魔鬼,一旦从瓶子里钻出来,就会大闹天空,所以起心动念都要丝毫不起贪念,控制自己,保持平常心,这样才会减少烦恼忧愁。

了生死

生老病死如同一年有4季,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也如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死是我们回避不了的问题,生没有人征求我们的意见,死也没有自己还价的余地。来去都不自由,但既来之则安之,活在当下,要好好的珍惜一分一秒。要看到痛苦背后的菩提,觉悟自己烦恼的内心,而不能被贪嗔痴牵着自己跑。佛说“个人生死自己了,个人业报个人消。”其实每一个人的生死烦恼,都要靠自己从修行中获得解脱,他人代替不了,就像吃饭一样,自己吃自己饱,谁也不能帮谁吃饭。也只有修行,才能安心敬命,善始善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告诫我们不要盲目崇拜鬼神,把时间浪费在虚无中,要讲人话,做人事,尽一个做人的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