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立国: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的起源

导语: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且发展出了本末思想,即认为农业和小手工业是本,而商业则是枝末,所以重农抑商的思想也叫做重本抑末思想。这种思想和政策的存在大大阻碍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致使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社会无法向更高阶段发展,那么重农抑商的政策为何会长期存在,本文将做初步的探讨,以供读者批评指正。

1.重农抑商思想的提出

在先秦时期,历夏商西周三代,统治者并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当时的商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商人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各行各业在统治者看来是同等重要的,即“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这个时候的商业活动规模不大,商人阶层的数量还很少,不足以对国家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古代商业的发展

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特别是随着井田制的崩溃,耕牛技术和铁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公田转化为私田,土地的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的地主阶层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这个时期,伴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商人阶层也逐步壮大起来,这些富商大贾往往“金玉其车,交错其服”,“志气高扬,结驷联骑”,频繁穿梭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大量的交易。商业资本对瓦解旧有的井田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些商人也成为地主阶层的重要来源。出于竞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商业采取鼓励的态度,以增强本国的国力。

农民

但是到战国后期,新兴的地主阶层逐渐掌握各国的政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地主阶层占据了广大的土地,人数众多的农民大部分沦为为地主耕种的佃农,地主则通过收取田租的方式,从广大农民身上获取利益。商人阶层的日益扩大,对地主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损害,他们破坏了地主阶层赖以生存的农业经济,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则相应的提出了抑制商人的思想,如韩非子认为商人对于社会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并把商人同辩士、侠士、学士、近臣并列,称为“五蠡”。可见在法家学派眼中,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便全盘采用法家思想,鼓励耕战,抑制商业的发展。秦国统一天下后,也延续了法家的政策,汉朝建立后,也继承秦制,汉高祖时,规定商人不准穿丝绸衣服乘车,对商人课以重税,吕后当政时规定商人的子孙不准做官。汉以后,历朝历代基本上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2.为何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第一个原因在于保护农业经济,阻止农民弃本逐末。在地土地私有制和自由买卖政策下,农民虽然可以取得土地的所有权,但是土地也面临着随时失去的危险,在高额的田赋、债利和繁重的徭役下,很多农民纷纷陷入破产的境地。在封建社会,农民拥有人身自由,他们有自由择业的权利,当他们面临破产的境遇时,往往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投靠地主,成为地主的佃农,另外一个选择则是从事其他行业,由于古代经济不发达,可供破产农民选择的职业并不是很多,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

描绘商业繁荣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当时人都知道:“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利厚。”即从事农业既辛苦,又不能获得丰厚利润,而从事商业不仅轻松,而且获利丰厚。司马迁对此总结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许多贫苦的农民在经商利益的诱惑下,纷纷放弃农业生产而从事工商业。

那么为何会产生商业利润要远远高于农业生产利润这种现象呢?这是由于以自耕农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其组成单位是一个个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户,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有剩余的劳动成果,这些劳动成果在完纳租税、偿还债务的压力下,往往是以极低的价值卖给商人。换句话说,商人的成本是极低的,在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是分离和分散的,由于交通不便,商业信息流通不畅,使商人能够利用这种信息差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地主阶层在集聚大量财富以后,对奢侈品的需求大大增加,这种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奢侈品的生产和贩运,这也提高了商业的利润。

古代的票号

古代政府为何要阻止农民弃本逐末,这是因为在古代,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所谓的“一夫不耕,必有受其饥者”。要保证农业生产,必须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大量从事商业,那么将严重威胁农业生产,民以食为天,粮食的不足必然会导致政权不稳,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目的,古代政府一般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第二个原因在于为了抑制商人资本对土地的兼并。一直以来土地兼并是古代政府最为头疼的事情。古代政府稳定的税收来源在于大量的自耕农,土地兼并则将大量自耕农逼迫到绝地,在土地兼并中获利的地主则往往与官僚勾结在一起,千方百计地将税负转嫁到广大农民头上,引发农民的起义,这就严重威胁到政权的稳定。

古代的当铺

商人通过商业交易活动获取了大量利润,积累了大量资本,这就会产生了投资的问题,在古代社会,由于科技的不发达,社会经济部门的分化也并不发达,可供资本雄厚的商人投资的社会生产部门也十分有限,而土地就成为商人发财致富后最佳的投资对象。司马迁就对此总结道:“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古人很早就明白商人在聚集大量资本后,不会继续投资于工商业,而是购买土地,从商人转化为地主,加剧了土地兼并。古代政府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特别是抑制商业资本对土地的兼并,必然实行打压商业,贬低商人社会地位的政策。

元代宝钞

3.蓑翁说

中国古代长期奉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其自身的历史合理性。农业事关国计民生,因此重视农业的政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由于古代科技水平限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商业发展和农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商业的过度发展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在政府看来,重农和抑商两者是相辅相成和缺一不可的,重农则须抑商。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代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低下造成社会生产领域无法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社会生产领域的停滞则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0)

相关推荐

  • 论贵粟疏

    注释: [1]"故尧.禹"句:<尚书·尧典>.<史记·夏本纪>俱载尧时洪水滔天事.据载,尧用鲧治水,九年而不成,继由禹治理,故以尧.禹并称. [2]&quo ...

  • 朝廷为何要打压富商?

    格物·资本 seek for capital丨专注于资本的极致探索 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着"重农抑商"的思想传统和政策实践. 由于农业生产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 ...

  • 皇帝穿越记之分地篇

    从战国后期开始,中国基本上就放开了土地私有制,这其实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一直到今天,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私有财产里面 ...

  •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区别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学根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讨论过的"究竟问题",&qu ...

  • 紫禁城:上对应星象,下符合风水,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封建时代,天子居住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是天下最重要的建筑.可是我们到故宫去游览时会发现,紫禁城里一片红墙黄瓦,根本看不出哪里有紫色.那么没有紫色的皇宫为何要以"紫& ...

  • 香炉的始祖——博山炉与中国古代的升仙思想

    我国自古有焚香的习俗,原因有三:一是信奉鬼神,焚香祈祝以达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坐,燃香草以洁室:三是古代达官显贵,有熏衣染被之习,以显华贵. 有物必有器,在这漫长的焚香史中,香炉作为重要的承载物,即便 ...

  • 中国古代的自然法思想

    自然法思想是最典型的法治思想,自然法原则最重要的法治原则.自然法遵循这样一种观念:国家法律本身,也要遵循自然法这个普遍.最高法律. 老子<道德经>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

  • 中国古代种植的小麦,起源到底是哪里呢?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上月,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很小. 而作为国民最 ...

  • 中国古代数学简介--数学的起源

    中国古代数学 谈起古代数学,很多人都知道古希腊曾在几何学中获得了伟大成就,但我们中国古代数学曾经的历史却没那么了解.实际上,我国古代对于数学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刻并且很辉煌的,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发 ...

  • 由商鞅重农抑商思想,浅谈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演变轨迹

    重农抑商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经济思想,它自商鞅首倡时开始活跃,一直发展至明清时期,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国历史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当今社会,国家关注的" ...

  •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与艺术

    关于人才的选拔.培养.爱护.使用.积聚问题,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应该说关于选用人才方面的内容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q ...

  •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三十六 在古代,中国与西方在管理和策划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西方在认知.逻辑.概率统计等方面比较发达,而中国在智谋.感悟和情思方面,特别是在治国安民.驭臣掌兵.为人处世.谋事知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