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美参谋长看到志愿军的反攻,直呼2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

在持续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坚守阵地的志愿军指战员们顽强机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坑道为依托的阵地防御战术,敌人进攻时,志愿军依托坑道顽强阻击,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后,志愿军就坚持坑道斗争钳制敌人,在对敌人实施反击时,把第一梯队与前一夜秘密运动至坑道内,将坑道作为冲击出发阵地,以缩短运动距离,减少敌人炮火杀伤,取得反击的突然性,而且可以在坚守坑道部队的配合下,夹击敌人。
坑道工事最初是怎么提出来的,或者是怎么形成了这样一种我们称之为战场奇观的地下长城、钢铁长城?实际上非常偶然,这完全不是从上而下的一个计划有计划有组织的一个行为,而恰恰是自下而上的、完全自发的为了解决阵地防御中减少自己伤亡,而由基层广大指战员自发出现的一种工事的雏形。志愿军的坑道阵地诞生以后,经过不断完善发展,在战斗中显示了攻不破,打不烂,能攻能守的优越性,真正经受考验和发挥威力,则以上甘岭战役最为突出。毛毛主席讲:抗美援朝第一关是能不能打;第二关是能不能守。有了坑道第二关就过了能守住。
暂时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像坐在到处喷发的火山口上一样,时刻受到志愿军坚守坑道部队的袭击。为了破坏坑道,”联合国军“用尽了种种手段,他们用火焰喷射器、化学炮整天想坑到喷射轰击,他们用炸药、炸弹、硫磺弹、汽油弹、毒气弹破坏坑道,他们用泥土、石块、铁丝网把坑道口堵死,他们还修工事步步逼近坑道口,用机枪、大炮封锁和隔绝志愿军坑道和外界的联系,企图炸死、烧死、憋死、毒死坑道内的志愿军战士们。
选择进入坑道,实在是志愿军作战部队的无奈之举,但就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将士仍然依托坑道进行了有效的对敌战斗,如志愿军第134团第八连坚守在597.9高地1号坑道与敌反复争夺14昼夜,志愿军大小反击80多次,歼敌1000多人,缴获机枪50多挺,自动步枪、卡宾枪606只,给联合国军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对日后的反击作战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看到“联合国军”在进攻上甘岭的战况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2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的坑道阵地从未丢失过,直至战役结束后,钢铁般的坑道阵地依然巍然屹立在五圣山和上甘岭地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