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烹饪口诀,为何能流传百年?我们能否发现它的价值
在昨天的文章里,给朋友们分享了我在清代食谱里看到的两个香料口诀,却没想到引起了那么多朋友的兴趣,这倒是有些出乎意外,但我建议大家,把这些不要看得过于严肃,而是当做一个见闻,一个趣谈来看更好。
为啥呢?因为我有一个顾虑,古代的东西毕竟有当时的环境和当时的一些具体条件,包括语言和表达方式等和现在都不太一样,如果我把这口诀强做解释,或者当做某种使用规则分享给大家,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万一给解释错了,就会造成误导,可就罪莫大焉!
所以我就只能把这口诀原样奉上,然后让大家自己从中去体会。
后来看到很多朋友的评论,绝大多数是一种学到新知识的喜悦,看来钟情我们自己的传统餐饮文化的朋友,还是大有人在,心感甚慰。
也有一些朋友提出些异议,比如说有些朋友说,看着那些香料品种,和表达方式等,不像古代的而像现代的,是不是我在忽悠人?
这个还真没有!首先我没有编古文口诀的水平,其次本人性格也不喜欢忽悠人,也不认为那是一种乐趣,或者我从中能得到什么,如果我说的天花乱坠,人家真当做秘诀去试用了,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我认为那是一种罪过!
这口诀实际上是来自于清代的烹饪古籍《养小录》里的佳肴篇,是清代的美食家顾仲所做的一部烹饪理论总集,其实里面不只有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的实用小秘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研读一下。
从朋友们的反馈中,突出了一个问题,说这清代的口诀,和天书一样,看不懂,让我用白话来解释一下,能让大家更好的体会。
其实这正是我为难的地方,不解释可能很多朋友真的看不明白,可是解释呢?我认为的不一定是对的,解释错了可咋办?
只有一个办法,我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但如果说的不对请各位恕我无罪,给我一个再去刻苦学习的机会。
您各位如果继续往下看,我就当是答应我这个请求了啊,错了不许指责我,哈哈。
其实里面的口诀呀!是三个,一个荤料,一个素料,一个减用大料,由于我没搞明白“减用大料”是什么意思,所以昨天都没敢写,既然现在错了也无罪了,就一并写出来吧。
1,荤料口诀:
官桂良姜荜拨
陈皮草蔻香砂
茴香各两定须加
二两川椒拣罢
甘草粉儿两半
杏仁五两无空
白檀半两不留查
蒸饼为丸弹大
解释:桂皮、良姜、荜拨、陈皮、草蔻、砂仁、茴香六种香料各用一两,这些必须要加,挑选二两川椒,甘草磨成粉加入一两半,杏仁5两不能少,白檀加入半两不留渣全部放入,拌合后像做蒸饼一样蒸,然后做成弹丸那样大。
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茴香各两定须加”这句,是指的小茴香一两,还是大小茴香各一两呢?如果让我选择,我会考虑到是荤料,加大小茴香各一两,大家探讨。
再特别说一下白檀,是指檀香料,常绿小乔木,极芳香,可作调料。
2、素料口诀
二椒配著炙干姜
甘草莳萝八角香
芹菜杏仁俱等分
倍加榧肉更为强
解释:胡椒、花椒配上烤过的干姜,再加上甘草、莳萝、八角增香,香菜籽、杏仁重量等分,再加上比前面重量多一倍的榧子肉味道更好。
这里没有具体数字,表达的是一种搭配素菜香料组合的配比原则。
3、减用大料
马芹荜拨小茴香
更有干姜官桂良
再得莳萝二椒共
水丸弹子任君尝
注解一下,马芹指的是芫荽,就是香菜,二椒指的是花椒、胡椒。
解释:香菜籽、荜拨、小茴香,优质的干姜和桂皮,再将莳萝、花椒、胡椒与上述香料混合,用水调和成香料丸,任君来品尝。
“减用大料”的涵义我不太理解,看字面意思是不是相对来说简约的配比方法?朋友们自行理解吧。
这些香料口诀,乍一看不太好理解,仔细分析似乎也不是太复杂,但无论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应用智慧,我们作为学习者来说,有缘遇到都是一种幸运,我们至少应该去细心体会一下,这些小口诀之所以能流传百年的真正价值所在!
自然门美食e族 一心一意做价值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