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出高度自律的孩子?一位三娃爸爸这样反其道而行之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随着全国高考落下帷幕,学生和家长们都对放榜消息翘首以盼。
我们曾经调查了过去4年各省市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发现这类“新式学霸”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除了知识面广泛、兴趣多元之外,他们的自律能力也都非常强。
“自律”这个话题早已是老生常谈,却一直高居“困扰家长们的养育难题”的榜首。
培养孩子学习上的自律,以及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约束,几乎是每个父母都逃不过的功课。
然而,在培养孩子们自律品格的命题上,家长们却经常会陷入一些误区。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结合过去这10年以来创办少年商学院以及家庭教育的实践,在新书《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归纳出的一套“3D逆向自律法则”,以及相关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能给各位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拉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新书详情)
(点击查看完整干货视频)
为什么世界名校非常看重学生的自制力?
无论是当年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还是这些年被热议的纪录片《人生七年》,都揭示了一点:自律的孩子未来能走得更远,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作为6大素养之一,“健康生活”包括自制力、抗挫力、自信自爱及时间管理等素养与习惯。
在MTC能力体系中,8大能力之一的“心智习惯”(Habits of Mind)也包括时间管理与压力管理、自我效能、恢复能力与毅力等。
孩子到底怎样才能养成这些心智习惯?这是家长和老师们感到非常头疼的话题之一。常常是大家都做了很多努力,却似乎都无济于事。
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根本问题。
第一,重“术”而轻“道”。以时间管理为例,如果太注重技巧和方法论,最后孩子的自信心可能会不升反降,因为小孩对时间的感知与大人不同。
第二,重“管”而轻“理”。其中管是管制,理是梳理。但优质的教育是启迪人,而不是管制人。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具体可行的方法论。
 “3D逆向自律法则”
在分享自驱力和自律的方法论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封信,这封信是美国南肯特高中的校长写给疫情在家上课的学生们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真正的自律自立意味着达到你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完成别人期望你做的事情;自律自立意味着你不需要他人认可或认同你的决定,因为你自己知道你忠于自己的内心,即使这可能意味着违背团队的意志。所以,自立并不是要找到流行的、普遍认同的可以成功的方法,而是要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帮助孩子找到自驱力的自律是他律,难以持久;没有给孩子留白的督促是胁迫,结果将会南辕北辙。
这一段话让我醍醐灌顶。
提到自律的话题,我们总会马上去找方法论,解决方法,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从价值观的维度,从理念的角度,理解到底何为自律呢?
我们又该如何养育自律的孩子呢?经过10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一套“3D逆向自律法则”——
其中,“慢就是快”讲的是乐趣,“危险即安全”说的是边界,“给方法不如指方向”关乎自信
与其说“3D逆向自律法则”是在帮助你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不如说它是在打破培养习惯的误区,重构常识
好,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什么是“3D逆向自律法则”——
 “慢就是快”
我经常看到一些焦虑的父母或教育工作者,他们很容易上火,经常抱怨,觉得孩子没有希望了:“(孩子)一点儿也不自律,干啥啥不行。”
一了解情况才知道,孩子已经快被逼疯了。在巨大逆反心的影响下,孩子认为和家长对着干才有快感——谁不想挣脱牢笼,谁又想在几近窒息的环境中成长?
频繁的催促和责骂反而可能会让孩子习得性无助,非常多的家长弄反了因果,多数情况下,不是因为孩子太慢而导致父母太急,相反,正是因为父母太急,而导致孩子太慢。
家长不能只关注快和慢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及孩子做事的感受与过程。

首先第一点非常重要,孩子的对于时间的认知跟大人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家长而言,时间是立体的,之所以希望孩子抓紧时间,是因为家长的大脑里有很多张地图。
小地图是时间地图,其中孩子需要协调做作业、上兴趣班、运动与睡觉等模块化的时间;大地图则是心理地图,负责“指向”:孩子若在自律等方面都很优秀,那么其未来人生更容易成功。
但是对于孩子,特别是10岁以下的孩子而言,他们更关注当下,甚至只关注当下,他们比家长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他们不会“悔恨过去”,也不会“憧憬未来”。
“慢”不等于没有时间观念,而是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与家长的时间观念有所不同,而且每个孩子的性格也不一样。
因此,在觉得孩子“慢”这件事情上,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接纳,适度允许孩子“拖拉”。
再来看第二点,从结果导向的角度来看,如何才能让孩子真正高效起来?
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们认为,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经意与不经意间都在用二分法给事情贴标签——它是工作(学习)属性还是娱乐(游戏)属性?或者分析哪种属性所占的比例更大?
如果是娱乐,那么人们毫无压力,也会更积极。你会说这是人的天性,而我想说的是,你可以试着想一些办法,让工作和学习散发出浓郁的娱乐与游戏的气息。
这样,一旦孩子沉浸于当下的“游戏”,想低效都难。
如何让孩子的学习更富游戏化特征?以“做作业如何游戏化”为例,其内核当然是将作业本身视为一个“游戏”。
父母们可以根据特定的场景以及孩子的个性,设计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自律习惯的机制。即使是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常规课后作业,家长也可以试着创建游戏化的氛围。
放眼全球顶级的中小学,他们在教学方法上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课后作业犹如寻宝游戏,是探索式的,旨在激发孩子挑战困难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提出了非常多的案例和做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了。
“危险即安全”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自律让你自由”。
其实我有一个观点,对大人来说,自律才能自由,然而,对孩子来说,自由才能自律。

在这方面我有两个案例给大家分享。
当年我去丹麦乐高总部拜访的时候,在哥本哈根的Hvidovre郊区,发现了一家非常有趣的设计公司Monstrum。
Monstrum的字面意思是“畸胎”,也可译成“吓人的怪物”,这家公司的创办者是两位丹麦设计师,专门为孩子们设计“不一般的梦幻游乐场”。
儿时梦中的场景一一重现,等比例大小的蓝鲸、邪恶的巨蛇、歪斜摇摆的城堡和巨型的蜘蛛……一切都被设计师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Monstrum打了一张牌,名叫Safety——你没有听错——安全!设计师认为,正是当孩子们在这样的游乐场上玩耍时,努力保持平衡很重要,否则一不小心可能会失去控制,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他们才觉得惊险刺激。
实际上孩子们的平衡能力、挑战欲和自信心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得多。他们在这样的游乐场中,能够学会承担,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不易,以及当自己回到舒适区后'居安思危’。”
尽管这个游乐设施比较古怪,但是立刻受到了孩子们的疯狂热爱。各项设计大奖也纷至沓来,Monstrum是2012年丹麦设计奖的获得者,刚刚又获得2014年德国设计奖提名。
这无疑是论证“危险及安全”最有力的现实案例了。
第二个案例其实是我在书上提到的一个非常有趣的家庭实验。
有一天,一位英国高知妈妈决定做一件“危险”的事:一周里,4个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必再听大人的管教。不但如此,大人还要尽量满足并配合孩子们的请求。她想看看最终会发生什么。
我们想当然会认为这肯定会导致鸡飞狗跳的结局,但实验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这里给大家留下一个悬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书中一探究竟。
“给方法不如指方向”
“危险即安全”的理念,可能会让一些家长朋友觉得不舒服——难道说我放任不管,孩子就能自律?当然不是。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鼓励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提供支持。
在我看来,当我们给孩子多一些自由和空间、少一些要求与苛责时,孩子们有能力做出明智的决定,变得自律,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下图的四象限坐标系里列出了4种类型的父母:智慧型(又称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你是哪一种呢?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低要求、低支持”,而“放任型父母”即使对孩子低要求,也是高支持的。
今天的社会压力非常大,竞争也很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普遍比较高。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智慧型父母,但因为教育方式不完善,很多时候不经意间就变成了孩子眼中的“专制型父母”。
之所以加上“孩子眼中”,是因为人是情绪动物。父母所谓的支持,孩子未必认可。
著有《坚毅》的美国心理学家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说过这样一句话:“比家长想要传递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到底接收到了什么信息。”

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想到过一个案例,大约在6年前的时候,我有次受邀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当时和我同台的主嘉宾有一对父子。
他们非常“有名”,父亲对儿子极为严苛,严格规划好了儿子每年、每月、每周及每天的行程,包括寒暑假要参加的各种特训营、一日三餐及睡觉的时长。
那位父亲的观点是,至少在孩子16岁之前,父母要为孩子做主,帮他设定长远的人生和婚姻目标。我当时听了非常震惊。
我多么希望这是电视台为了节目效果让他进行的“表演”。可是我错了,他义正词严、表里如一,是一个真正崇尚自己所创制的教育理念并要将之进行到底的父亲。
这位父亲为了让儿子成才,高要求、高支持,他本想成为智慧型父亲,却因为用力过猛,变成了专制型父亲。
什么是真正的“高支持”?或者说,高支持的“门槛”是什么?
答案是一句话——给方法不如指方向
聪明的父母会以退为进(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只有真正激发孩子找到自己热切想追求的事物,并持续增强其自信,父母才有可能成为高支持的智慧型父母。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自我管理方法,如“番茄钟时间管理法”等,琳琅满目,但家长如果只是让孩子盲目地照猫画虎,把课外时间塞得满满的,看起来非常充实,但却是无效的。
试问:孩子真正热爱的东西是什么?孩子如此“自律”,是变得更自信了还是更迷茫了?
我在书中分享过大儿子创作“疯狂兔”系列的故事,其实,能写10000字还是1000字甚至只是100字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称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物和努力的方向。
在这种情形下,就写作这件事而言,他自然非常容易地做到了自律。而市场上任何的写作方法或所谓让孩子能自律写作的“秘诀”,对他来说都已不再重要。
自驱力与自信心是孩子学业成绩与创新能力的引擎,也是养成自律习惯的内核。
在心理学中,与自信最接近的是“自我效能”,它是指人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某件事、可以解决某个难题的信念。
智商水平相同的两个孩子,所处的外在环境是否激赏自信、内心世界是否积极向上,是影响他们未来人生能走多远与幸福指数高低的关键因素,因为他们意识并体会到:
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自己可以掌控,也被允许去掌控。

自律的本质是建立和孩子的信任关系

当我们谈自律的时候,其实本质上是建立和孩子的信任关系,所有的亲子关系的冲突几乎都来源于信任危机。
构建信任关系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期望和成长型思维。

所以当你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和他明确讨论标准和目标。
比如说,你让孩子打扫完家庭卫生之后再去打游戏,虽然打游戏可能你限制他只打15分钟,但是打扫家庭卫生这6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打扫哪一些区域?打扫卫生的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最郁闷的是很多时候孩子完成了任务,但妈妈还是不满意,原因就在于妈妈没有明确规定“干净”的标准。
这两天我偶然读到这么一句话,和大家分享一下,大致意思是要在亲子之间要公开探讨自己的期望,以及对方的期望,并且去证实期望的合理性,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商议期望的目标。
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我们在家庭中间首先营造一个成长性思维的环境,正能量的环境,正能量不是为了掩盖一些鸡飞狗跳,不是为了言过其词去粉饰太平,而是一起去解决问题,探讨问题的边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自信,找到共同的期望,设定目标,最后一起去完成。
这样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律,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优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