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聘,不是“后勤人员”抢了一线教师名额,而是“后勤人员”本就是一线教师

【平湖一柱 第1464】

【核心提示】解决教师职称评聘难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像王营老师所说的那样,“打破现有的以名额、指标为限制的职称评审体系,采取“自然晋级”制度……

近日,蒲公英特评论特约评论员王营老师说,一名中学教师反映,在他们学校教师职称评聘时,“市级优质课”奖励不如校级优秀安全管理员、县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积分多,花钱买来的国家级、省级课题和论文都能加高分,导致一些课堂教学水平高、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名落孙山。”(3月25日蒲公英评论网《发挥教师职称评审的激励功能》)
对于职称评聘来说,“优质课”和“优秀安全管理员”“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的“分量”孰轻孰重?是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的事。
俗话说,“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学校工作和打仗一样,除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还有许许多多的后勤、行政等工作要做,唯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前线才能打胜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勤比前线更重要”。
但话又说回来,后勤再重要,也是为“前方打仗”提供保障的,如果前方教师没有了教学积极性,后方工作做得再好,也就没有了丁点作用。现在该单位的做法显然是颠倒了“前后方”的主次关系。
但是每个单位有每个单位的“苦衷”,学校如此做法,或许自有其道理。不仅是这所学校,在当下,不少学校都存有这种倾向。
去年11月,河南焦作某中学女教师的职称“投票事件”,折射出的也是这个问题。按女教师说法,原来排名倒第二的一名“行政人员”,在投票环节成功逆袭,将自己挤出“前6”(一共6个指标),而后来教育局调查显示,该老师并非“行政人员”,只是在教课之外,还同时还兼任着“多媒体维护、职工养老等工作”……
在一般人看来,教师职称评聘,当然是教学工作优先,一个“管职工养老工作”的后勤(或叫行政)人员如何能与“纯教师”相提并论呢?在荣誉上权重量化上,“计划生育先进个人”怎么能比“优质课”分值还高呢?
单从理论上来说,这些问题很好回答。但现实中,情况却很复杂,这都是当下学校各类人员“身份”不清造成的。
过去学校开会通知,人们常说“全体教职员工”,这里面包含三类人,一是教员(教师),二是职员,三是工人。
教师自不必再解释,职员指的是什么人呢?职员是指像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科室为教学服务的人,这类人的身份就是职员——不教课,也教不了课;工人是指在食堂的炊事员(食堂管理员则属于职员)、清洁工、花匠等人,有的学校还有勤工俭学校办工厂,里面的工人当然更是标准的工人——这类人更是从不上讲台。
教师、职员、工人在招聘时就是分类招聘的,身份不同,工作后岗位不同,待遇也不同。
1980年,我在东平四中上初中,“教职员工”不但学校分工明确,在我们学生眼里分得也很清楚,像教务处的教务员,负责下通知,排课程表、刻印材料,从来不上课,当然也不是老师;食堂工人、校办工厂工人自更不必说。教师(员)、职员、工人身份不一样,工资及待遇也不一样,工资升档、晋级当然也是分系列进行,互不相涉。
而反观当下,只要是在学校工作的在编人员,哪一个不是教师身份呢?就像人们常说的,门口看大门的都是高级教师啊!因为,现在,学校招聘人员只招教师,没见招过职员和工人
而一所学校,除了“上课一线”,教育、教学、教研、政教、后勤、安全、计划生育等,每项工作都要有人抓、有人做,没有职员,工人,那唯有教师去兼任甚至是“专任”。
而众所周知教师是按职称发工资的,身为教师,唯有评聘上职称,工资才会涨,否则,你兼任的工作再多,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出力再大,流汗再多,业绩再突出,也没有人同情!
此种情况下,教师职称评聘时,学校出于对全局工作的考量,调动所有教师——注意,管后勤和计划生育的也是教师——的积极性,只能是只要是学校安排的工作,就算工作量,只要是在相应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获得荣誉都一视同仁,甚至在有些学校,像“计划生育先进个人”之类的荣誉比“优质课”还要“值钱”,那是因为,一方面可能当时该项工作难度大,教师工作特别辛苦,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很多教师嫌麻烦、怕得罪人而不去做。
谁都知道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重心,但如果后勤、计划生育等这些工作没人做、做不好,学校照样也“转不动”啊!这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做这类工作同样需要能力、需要付出辛苦和汗水。
所以,解决教师职称中的“后勤人员优先”问题,不能就标论标,要探根求源找根本才行!
首先是明确学校岗位、解决学校各类人员的“身份”问题,不能“鱼目混珠”,不能让教师兼做非教师的工作。
其次是职称按岗位分类评聘,不同岗位人员分系列评聘。就像某些人提议的,做教师就别做干部,当干部就别要职称。不过,学校和工厂不一样,不要说在目前,就是在将来,要想把“纯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等一刀开,也是难以实现的!
其实,当下教师职称评聘难以及在评聘中出现的“教师”与“干部”、与“后勤人员”之间的矛盾,关键不在于“岗位”和“权重”问题,而在于教师职称评聘的“指标”瓶颈,是现在的“名额限制”导致了教师职称评聘不是业务水平和业绩的个人“纵向比”,而是要其他教师“横向评”,不打破“指标”瓶颈,即便解决了“一线”和“后勤”的矛盾,在“一线教师内部”同样又会诱发新的问题!
因此,解决教师职称评聘难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像王营老师所说的那样,“打破现有的以名额、指标为限制的职称评审体系,采取“自然晋级”制度。只要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业绩达到了某一级别的晋级标准,不用教师自己申报,经评审组织审查确认后就可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