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诗会”第67辑作品选评
“群英诗会”第67辑作品选评

依八卦掌付兄韵吟《机械插秧》
段维
排兵列列绿如潮,机唱田间云水谣。
闲煞老农时剽学,将军指点演军操。
英子点评:
这是当代新农村的一个缩影。作者选取老农“剽学”机械插秧技术这一场景,反映了当代新农村的喜人面貌,表达可谓新颖独特。前两句采用不同的比喻形式描绘了农田的景象,充满动感,盎然生趣跃然纸上。后两句由景及人,“将军指点演军操”道出老农运用机械插秧的神情俨如将军一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种写法应是新田园诗的一种有效尝试。

古石桥
王健强
百年村径去非遥,榕翳苔深十步桥。
景入桐乡诗意里,倚听溪水涨春潮。
英子点评:
古石桥是爱国诗人王佐的故乡透滩村通往各地的必经古道,叫“透滩石桥”,为王佐先祖、南宋举人王良选所建。王佐致仕回乡曾站在桥上即兴赋诗:“浓荫爱好西桥过,影午交枝几树榕。钟秀地形山叠叠,斗声滩势水重重。”流传至今。此绝前两句描写了古石桥周边的环境:“百年村径”说明小道的年代久远,“榕翳苔深”与之呼应,说明古石桥因年久日深而着上了深深的苔痕;“去非遥”与“十步桥”亦是意思相应,古径不远,古桥亦是不长。转结由景入典,以景结情,意蕴悠长,既赞扬了王佐诗,又暗示王佐对家乡的影响,值得一品。

闲 吟
宋善岭(徐州)
一卷诗书一盏茶,日东坐到日西斜。
暮春真个闲无事?不愿随风看落花。
英子点评:
这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反映,闲淡自然,反映了清静无为的心境。然“暮春真个闲无事?”非也!诗人只是“不愿随风看落花。”而是与“一卷诗书一盏茶”相伴相依,品味人生——日东坐到日西斜。这一“坐”,“坐”出了几多人生况味?唯有作者自知也。全诗简淡如人,简单到没有世俗的杂念,尤喜。

五一致敬女环卫工
麦未黄
晚沐星辉早沐霞,春风十里不如她。
芳香一路殷勤扫,莫使行人叹落花。
英子点评:
此绝在同题材作品中显得较为独特新颖,语言鲜活,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生动饱满。起句平平,道出女环卫工早出晚归地工作,突出其劳动强度之大。次句用“十里春风”与之对比,衬托出女环卫工工作的意义,她们更胜春风,给人间带来温暖与惬意。转结道出女环卫工勤勤恳恳工作的态度,赞扬她们为行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过宣城
陈竹松
今作宣州客,诗瓢彻夜长。
一窗红叶舞,半袖紫薇香。
月满情难尽,更深酒不狂。
匆匆离别意,散发又何妨。
英子点评:
这是一位“诗瓢”反“诗仙”之意所写的五律,独特的立意下谁解情怀?当作者过宣城之时,不禁想到了在宣城写下诸多诗篇的谪仙李白,而今自己作客宣州,却为诗而彻夜难眠。“诗瓢”比喻作诗的一片苦心,典出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唐球)为诗拈稿为圆,纳之大瓢中。”同时又是作者自比唐球“诗瓢”,与李白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铺垫。“三、四句突作转折,似断实连,以飘舞的红叶、萦香的紫薇描绘出宣城景致,间接表现自身彻夜未眠,流露出对宣城的喜爱。颈联由景及人,月满而情难尽,道之情长;更深而酒不狂,道之酒不酣。这与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酣畅淋漓截然不同,那种不尽兴的感觉漫溢笔尖。为何难以尽兴,因为与友人“匆匆离别意”,这实在是太短暂的相聚,酒未饱,墨未酣,情未了,真想来个“明朝散发弄扁舟”,故而“散发又何妨?”李白因“人生在世不称意”,所以希望“明朝散发弄扁舟”以逃避现实,摆脱苦闷。作者或因红尘之忙碌,不得已匆匆离去,真希望能够“散发弄扁舟”而不受现实束缚。全诗情景交融,用典自然,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衔接与对比,突出当代人的人生渴望与追求。

春 晨
石兴林
闻鸡残月落,欲晓雾氲氤。
山拥日轮出,风熏花色新。
清波鱼弄影,夹岸鸟鸣春。
无限烦忧去,良晨造化人。
英子点评:
此律以清雅的笔调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好景致,抒发了对春晨的喜爱之情。第一声鸡鸣,报告着清晨的开始,残月渐落,欲晓未晓的天空中笼罩着氲氤;颔联用语贴切形象,描写了旭日在青山的簇拥下缓缓升起的动态,晨风熏得花色清新,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熏”用得恰到好处。颈联抓住鱼和鸟这两种动物去表现晨景的美好,尤以下分句生动,表现了春晨生机盎然的景象,如在眼前。尾联自然抒情:一切的烦忧都在晨景之中散去,良晨真能造化人啊!此意甚好,惜直白些。全诗善于摹景,情寓景中。
柳 梦(外一首)
包德珍
漫曳春风不识羞,几回垂下吻溪流。
三分瘦影芊芊梦,十里轻烟点点愁。
眉艳方惊弯月色,腰柔又映美人楼。
也曾记得临行客,握别难言到渡头。
柳 情
春风三月好风多,抖罢烟尘满涧阿。
叶影浮来一飘落,莺声回荡几经磨。
平生妩媚归飞絮,愿送清馨隐钓蓑。
独守江边柔似画,眉痕新染又因何。
英子点评:
这两首咏物诗皆以柳树为吟咏对象,一为写梦,一为寄情。两首诗都紧扣柳树的特点,借此生发,道出柳树丰富的意蕴。
《柳梦》借临水柔美的柳树表达柳树的离别意象。首联以“漫曳春风不识羞”道出柳树在春风中肆意摇曳,似“不识羞”,故而“几回垂下吻溪流。”拟人形象。颔联以“三分瘦影”突出柳树之纤细,其梦自然“芊芊”也;以“十里轻烟”突出柳烟朦胧之美,蕴含着点点离愁,为下文铺垫。“眉艳方惊弯月色,腰柔又映美人楼”是为全诗精警之句:作者善于作比,想象奇特,上分句写柳眉惊叹了弯月,突出柳眉之美,以物衬物;下分句写柳腰映衬着美人楼,突出柳腰之细,以人衬物。古有“折柳送别”之意,“握别难言到渡头”道出“柳”即“留”也,无需直言,只需折柳即可知道留别之意也。全诗以“柳”为载体,以“梦”为中心,语言委婉,情怀悱恻。
《柳情》表现了对江边柳的喜爱之情。三月春风真个好,抖落了世间的尘埃,带来一派清新。就在这生机盎然、叶影浮动的春季里,你——多情的柳树飘落在最美的时空里,树枝上回荡着黄莺的歌声,这婉转动听的莺声是经过几番磨练成就的?才能在柳枝上歌唱最美的春天。“莺声回荡几经磨”意义多重,令人回味,尤为喜欢。“平生妩媚归飞絮,愿送清馨隐钓蓑。”以拟人手法道出柳树最妩媚的时节在于柳絮飘飞之时,她将清馨送到了江边予钓蓑而不为人知。无需太多的言语,她独自守候在江边,温柔得恰似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独守江边柔似画”极富立体感,就这样看着春去春又回,“眉痕新染又因何?”以此问句作结,引人遐思,一个独守自我、美丽了时空的柳树形象如在目前。

题照片(矿工群像)
陈胜利
每回出矿总匆匆,调度门前望碧空。
开口两排牙齿白,昂头一盏矿灯红。
已将衣袖沾煤粉,敢为妻儿下井筒。
纵许平生酬暗夜,满腔光热沸心中。
英子点评:
这首题照律诗虽然显得通俗直白,但能够表现矿工的群体形象,反映矿工为家为国的精神,布局合理,语言流畅,句式错落,笔法有致。开篇以“匆匆”为矿工定位,说明矿工工作的繁忙。颔联写矿工的外在形象,以“牙齿白”衬托出其黝黑的皮肤,而这,皆因工作所致;“昂头一盏矿灯红”突出矿工的工作环境,需用矿灯照明,从而间接表现矿工在矿井里工作的艰辛。颈联进一步表现矿工工作的强度,为了家庭的幸福,他们受苦受累也在所不辞。尾联高度升华,赞美了矿工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黑暗的矿井,却将光明留给了人们;他们心底光明,热血沸腾,对家国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全诗不事雕琢,用语浅白,充满着正能量。
金缕曲·瞻遵义会议旧址登娄山关
范诗银
相对从何说。案依然、椅痕沉冷,窗花明灭。湘赣秋晴皆无影,惟有倦容如铁。是谁个、铮言激烈。依旧韶烟生辣手,漫道来、已把群心夺。倾北斗,一天阔。
娄山关上残阳血。雁无踪、长风千里,翠峰千叠。望尽红旗翻云绿,更有歌声不绝。几回梦、此情难歇。憾未随镫燕然勒,敛碧尘,来写盈腔热。弹碎雨,向霜月。
英子点评:
这首长调结构井然,层次分明,用语贴切,再现了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之史实。作者紧扣题目,上片立足于遵义会议旧址,从遵义会议写起;下片从娄山关切入,表现了娄山关大捷之意义。
上片交代了召开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这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案依然、椅痕沉冷,窗花明灭。湘赣秋晴皆无影,惟有倦容如铁。是谁个、铮言激烈。”道出了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及不同战略思想的激烈斗争。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独立自主地纠正了错误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依旧韶烟生辣手,漫道来、已把群心夺。倾北斗,一天阔”说明毛泽东赢得了群众,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如天边的北斗,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
下片写娄山关大战的激烈以及取得的胜利,用典无痕。娄山关,自古为黔渝两地的必经之路,历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率领红军,大战娄山关,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在娄山关上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句《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描写了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娄山关上残阳血。雁无踪、长风千里,翠峰千叠。望尽红旗翻云绿,更有歌声不绝。”道出娄山关大战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欢欣鼓舞的情形。“几回梦、此情难歇。憾未随镫燕然勒,敛碧尘,来写盈腔热”借典抒情,表达自身未能以一腔热血报国的遗憾。“弹碎雨,向霜月”化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句,以景结情,意蕴深远,突出娄山关留下了革命历史的痕迹,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成为人们向往的革命历史圣地,值得人们登高铭记这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作者多处化用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而无雕痕,手法娴熟。

评 者 简 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粤人居琼。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诗刊》特约评论员、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
“英子评诗”公众号是一个“诗评一体”的诗词平台,既重视诗词的甄选,又重视诗词的点评。点评栏目主要有“英子点评”“群英点评”与“诗说荐裁”等几种类型。不同的评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眼光。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真诚客观的点评态度。英子认为,评论既要从“心”出发,又要“以理服人”,指足指不足,“精准到位”是最高的标准。这项工作难度很大,评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方能写出让读者“悦读”的评论来。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英子评诗”的鼓励与支持!英子一直在评论路上行进,不断努力,还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正!
《英子评诗》微刊第264期
撰稿、编审、制作:张金英
“英子评诗”公众号设置英子评诗、英子说诗、英子视点、诗词漫谈、论坛撷英、名家风采、诗家风采、词家风采、诗词人物、琼苑新声、嘤鸣酬赠、群英诗会、群英点评等栏目。
微信号:yingziping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