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作文批改的8个实用方法

作文批改

我当过语文教师,怕教语文课。现在回想,怕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批改作文。这倒不是由于厌恶劳累,而是一直感觉到,要求精批细改,费力很多而收效很少,不值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费力不多而收效不少吗?自然很难。不过,分析收效很少的原因,认清了病,即使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求略有好转还是可能的。因为相信有此可能,所以决定最后再诞妄一次,说几句有关难治之症的处方的话。

据我所知,对于批改作文,有不少语文教师感到头疼。这里无妨从头疼说起。感到头疼,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这些:

(1)太费力。我没有为调查作文出去过,可是常常听到调查过的人说,也看过一些征集来的作文本(中学生的),有不少确是质量很差。甚至字不像字,标点不像标点,错别字,用词造句错误,到处都是。浑身是病,即使你是医道高、责任心强的医生,看见能不皱眉吗?这种烦恼,凡是教过语文课的人都领略过,不必多说。

(2)难于改得恰如其分。有错误要改,要批示,怎样改、怎样批示才算好?一般的看法是精批细改才好。怎样算精细?精细就一定好吗?比如错别字,只是指出,让学生自己改,算不算精细?种种问题,稳妥的解决办法不好找,为其基础的理论更难说。

(3)翻来覆去,难免厌烦。批,改,一般是两周一次。作文的水平相同或相似,批就不能不老调重弹;错误相同或相似,改法也就不能不老调重弹。这样,不要说学生觉得不新鲜,连老师自己也难免烦腻。

(4)最要命的是多半没有成效。作文提高要靠很多条件,我的看法,批改是其中不很重要的一个;何况所批所改又未必得当,还有,学生又未必注意,牢记于心。

(5)难于做到人人满意。求学生满意是不容易的:改少了,他们会以为不负责,甚至把作文不能提高的原因完全推到教师身上;改多了,自信心强的学生会以为不识货,吹毛求疵。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经常是一派,总嫌改得还不够多,批得还不够细。这种种意见会形成一股力量,像泰山一样从头顶上压下来。想支撑住,唯一的办法还是精批细改,不管有用没用,反正可以躲开偷懒的指责。其结果,很明显,就是天天晚上伏在案上,批批批,改改改。

(6)有个别教师,自己水平不高,还要加上两种麻烦:a.对错好坏看不出来或拿不准,自然不知道应该如何批,如何改;b.如果还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水平不高,这就最容易事与愿违,因为批改要动笔,动笔是变相地立字据,等于让人家录了相,面容不美就再也瞒不住,不像讲课文,可以东拉西扯,暂时遮掩过去。

不过,不管头疼不头疼,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出不用作文课的学作文的方法,因而也就不能不批改。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在批改之“内”想。还要批改,求完全不头疼大概很难,因为,如果在作文质量的提高方面还不能出现奇迹,有些麻烦事就总会遇到。不得已,只好退一步,决心不怕麻烦,只要能够有成效就好。这办法是什么呢?

这里先要交代一下,就是刚才说过的,作文能通,要靠很多条件,读,写,教师讲、指导,等等,都是;批改作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因此,以下谈作文批改,说怎样怎样效果可以好些,是假定其他条件都已经具备;如果不具备,靠作文批改单干,那一定是收效甚微的。记住这个先决条件,以下可以言归正传,说说有关作文批改的我的一些想法。先说总的原则是:不死抱着这棵歪脖树上吊;如果需要批,需要改,要有的放矢,箭不虚发。下面分几项说说办法,以及这样做的理由。

(1)学生多写比教师多批改重要。多写是作文通顺的重要条件,前面已经说过多少次,不重复。教师要多利用这个因果规律,想尽办法,引导、督促学生多写。如果这方面做得好,比如说,学生有了写的习惯和写的兴趣,那就可以一帆风顺,水到渠成,教师不把教作文的重点放在批改上也未尝不可。

(2)不必有作必批改。这有两种情况:a.假定学生已经培养成写的兴趣,有了随手涂抹的习惯,其结果自然是习作很多。数量相当多的习作,能够从教师眼前过一下有好处,因为可以了解学生,教学心中有数;但都批改有困难,时间不允许,那就可以不改,像御批“知道了”,画个看过的记号发还。b.有的作文平平,优点缺点都不显著,改不改关系不大,教师为了节省精力,做其他比较有用的工作,也可以不改,画上记号(或兼评分)发还。

(3)可以靠自力尽量靠自力。缺点,错误,有些是学生自己能够补正的,教师最好不代劳。譬如说,小的,如标点不清楚,大的,如应分段而不分段,都是学生力之所能及,与其教师动手改,就不如要求学生自己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是给他们锻炼思路的机会,培养做事认真的好习惯的机会,所以外表是不改而实质是大改。

(4)可以重点批改,不全面铺开。举两种情况为例。一种是指路性质的。不久之前,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春节之前”,拿来给我看,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只是记叙一个时期的生活,平静客观,有如记帐。我一个字没改,只是告诉她,大缺点是没有情趣。要写自己有感触、估计别人看了也会受感动的;这就牵涉到选材问题,要有取有舍,取舍的标准还是情趣。她听了,说完全明白了。我觉得,这个办法(不说,批在作文上自然一样)的效果,比精批细改、面面俱到会好一些。另一种是治病性质的。有的作文浑身是病,都治,接受治疗的人会感到头昏脑胀,就不如先治严重的。比如同时有词句不通和条理不清两种缺点,而前者更明显,更厉害,就可以暂且放过后者,只在词句不通方面着重批改。

(5)批,指点优缺点以及改进的办法,都是明确具体,避免大而无当,虚应故事。回想当年我上学作文受人之批,以及后来作教师批人之文,都有不少是支撑门面、虚应故事的,如“大有进步”、“尚须努力”,甚至“叹观止矣”、“功亏一篑”之类,不要说学生不知何所谓,就是教师自己,想来也不知道究竟想让学生做什么吧?不知而还要做,我以为这是旧时代塾师批八股文习作的遗风在作祟,不批就不足以显示塾师的高明,或退一步显示认真负责。现在,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精神铲除这种遗风,应该相信,作文教得好不好,与加批不加批毫无关系。这之后,我们就有了批不批的自由:有必要就批,没有必要就不批。

(6)批改要有针对性。关于作文批改,这个针对性原则最重要,所以要多说几句。批,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习惯(多少,何轻何重,粗略细致,等等),不同的水平(由精确到不妥甚至错误),这里为了问题单纯,只说那些一般的,即批改得精细或相当精细的。先举个突出的例,什么时候,什么人,都忘记了,只记得是一篇红格纸竖行抄的作文,教师改得特别细,原作的文字保留很少,两行之间密密麻麻,都是教师的改作。读读,教师的改笔确是比原作高得多,可惜的是,与原作的关系也成为风马牛不相及。我当时想,教师这样费力,效果究竟是什么呢?恐怕只是原作者的莫名其妙。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就是没有针对性。目前,像这样远离原作另来的改法总当很少了,但认真负责,努力求好,精雕细琢,以至像是在学生作文本上大显文才的改法,或者这种精神,我想还是有的。对于这种精神,人人都会钦佩。不过钦佩是一回事,效果是另一回事。为了教好学好,效果应该比动机更受到重视。批改作文,想要有高效,我以为必须顾及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可以从浅深两个方面说。a.浅的,所批所改要接近学生的程度,其内容要是学生能够领会、能够吸收的。比如说,教师笔下很有本领,对学生某一不妥的语句,设想有两种改法,一种只是变不通为通,另一种却变不通为高妙,如果估计第二种改法学生不能领会,那就宁可用前一种改法。这样做,学生能够消化,比丈二金身,摸不着头脑好得多。b.深的,最好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相机指点,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受。古人有些改文的故事可以清楚地说明这种情况,只举两个例。一个是晚唐的,和尚齐己作早梅诗,送给诗人郑谷看,其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大为佩服,至于叩头感谢。另一个是北宋初年的,张咏,作过高官,刚正傲慢,连名宰相寇准也看不起(讽刺他不学无术),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诗稿放在案上,萧楚才看见,把“恨”字改为“幸”字。张咏发现有人改他的诗,大怒,把萧楚才叫来责问,萧说:“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张咏恍然大悟,也下拜感谢。批改作文,最好也能够这样,所谓搔到痒处,触到疼处,教师费力不多,学生却可以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7)即使只有小的优点,不大的进益,也要鼓励。这有利于培养写的兴趣,所以很重要。有少数教师,自己高明,常常用衡量自己的尺度衡量学生,又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因而翻开作文本就觉得毫无是处,张口东不对,闭口西不对。这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学生灰心,甚至破罐子破摔,撒手不干了。

(8)批改也可以灵活多样。办法,形式,都可以随机应变。作文本之内,可以动笔,可以不动笔;动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刚才已经说过,不重复。作文本之外,比如说,指导作法,谈论优缺点,可以在堂上,也可以在堂下;可以对一个人,也可以对全班。又比如给学生讲,可以扣紧题目(学生作文)说,也可以离开题目(如介绍作文知识)说;可以自己说,也可以大家随意说。总之,只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进步,都可以灵活。

以上一些想法,总的精神是:多动笔与少动笔之间,或说精批细改与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批改之间,我是舍前者而取后者。这样做,大获得将是两种:一是效果会比较好,二是教师的负担会减一些,至少是松动一些。值得担心的只有一点,批改少了,或者一部分作文批改少了,有关的人不会怀疑教师懒怠或马马虎虎吗?我的想法,如果貌似懒怠的办法真能够行之有效,那就不必因避嫌而放弃实效;何况还可以从积极方面解释,讲道理,举实证,渐渐取得多数人的承认是不会很难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