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智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导语
据瑞银集团预测, 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可能超2万亿美元;高速货运:干线物流场景,交通情况相对简单可控;特定场景:如港口、矿山,结构化场景,自动驾驶技术实现 难度最低。
PS:我们运营的备用号 行研君(ID:report58)为很多老朋友提供了另一处空间,欢迎大家同时关注!
来源:崔琰 华西证券
一、智能驾驶:核心要素数据积累加速技术突破
特斯拉功能领先,L3自动驾驶导入。特斯拉功能领先,最新FSD Beta版软件可实现城市街道自 动辅助驾驶、交通信号灯识别等;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相继推出高速自主导航驾驶 (传统车企亦计划推出),城市区域及功能连续性为下一 步主要拓展方向。
商用场景相对较易,率先落地。Robotaxi:Waymo2018年底率先推出,国内科技初创公司 紧随其后,小马智行、百度等相继落地。据瑞银集团预测, 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可能超2万亿美元;高速货运:干线物流场景,交通情况相对简单可控;特定场景:如港口、矿山,结构化场景,自动驾驶技术实现 难度最低。
头部企业开启技术方案输出。Waymo:同沃尔沃汽车集团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为极星 和领克两大品牌提供L4自动驾驶技术,创造包括网约车服 务在内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百度:L4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Apollo Lite降维输出,推出 自主泊车AVP及领航辅助驾驶ANP,现已与广汽、威马、 长城等品牌开展量产合作。
新政策定调,强调智能化与网联化协同。车联网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是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关键前提;国家层面车联网布局已久,各项配套扶持政策逐步完善。近年来,各项政策强调5G技术对于车联网发展的积极作用;2020年11个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强调智能化与网联化协同。
二、智能座舱:第三空间差异化诉求助推快速渗透
智能座舱—HUD:智能汽车行驶安全的“保护伞”
显示行车信息 ,解决安全隐患。HUD可将车速、油耗、导航、限速等信息投影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上,驾驶车无需低头即可获得信息,进而大幅提高行车安全性;
技术原理:影像源经多次光学反射后反射至人眼;
器件构成:影像源(TFT-LCD屏、DLP投影、MEMS激光扫描投影)→光学镜片(自由曲面镜片)→前挡风玻璃(楔形玻璃);
HUD类型:C-HUD、W-HUD、AR-HUD,近年来W-HUD成本有所降低,为目前HUD主流配置,AR-HUD视觉效果最佳,且具 有与ADAS融合特点,正成为未来HUD发展趋势。
智能座舱—汽车玻璃:智能汽车体验升级重要载体
自身亮点引领消费升级。大面积玻璃提升消费体验:全景天幕采光面积可高达3平 方米,超高科技感、超大视野享受、极佳采光效果;附加功能增加行车舒适度:可集成隔热、隔音、调光、 氛围车灯、太阳能等附加功能;岚图FREE SUV采用智能可调光全景天幕,实现十级明 暗度可调,同时隔绝99%紫外线。
多方位解决传统可开启式天窗劣势。降低制造成本:全景天幕为无法开启的固定式结构,结构及零 部件需求相对简单。一般可开启式小天窗成本约2,000元,可开 启式全景天窗成本在3,000-10,000元,而天幕玻璃平均成本仅为 1,500元;免除保养成本:传统天窗需定期保养,后续费用高,而全景天 幕因其简单的固定式结构,无需保养。
智能座舱—IVI:车载信息娱乐,重新定义人机交互
座舱芯片:恩智浦、瑞萨、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为传统龙头;英特尔、高通、英伟达、华为等消费电子芯片厂商加入竞争 逐渐上量;吉利、零跑、芯驰科技等国内车企和半导体公司开始发力;
车载OS:QNX、Linux、Android为三大底层OS,Android基于Linux开发,生态资源更丰富;互联网巨头向下涉足车载OS, 如阿里Ali OS(基于Linux);车企开发专属操作系统,蔚来NIO OS(基于Android);
IVI系统:阿尔派、哈曼、博世等行业巨头掌控市场;德赛西威、均胜电子、航盛电子等国内供应商跟随自主品牌,市占率快 速提升。
智能座舱—其他:DMS加速渗透,氛围灯美学升级
驾驶员监测系统(DMS):分为主动式DMS和被动式DMS,其中主动式DMS一般基于摄像头和近红外技术,从眼睑闭合、眨 眼、凝视方向、打哈欠和头部运动等检测驾驶员状态,被动式DMS则是基于方向盘转向和行驶轨迹来判断驾驶员状态;
主动式DMS有望加速渗透:1)政策强制标配:Euro-NCAP要求 2022 年 7 月开始新车必须标配DMS,中国已立法对商用车 强制装配DMS,乘用车要求也在推进中;2)车企加速布局:2020年特斯拉通过OTA升级启用DMS,有望引领行业潮流;
海外Tier1+国内科技企业入局:1)博世、大陆、电装等海外Tier1已推出DMS完整解决方案;2)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百 度、中科创达、虹软科技、经纬恒润、德赛西威等国内企业也纷纷布局DMS产品,并开始落地各个品牌车型。
三、巨头入局:如何看待?产业秩序如何重塑?
华为:汽车BU归属调整,To B转向To C直面客户
2019年5月27日,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隶属ICT管 理委员会,2020年11月25日,业务管辖关系由ICT调整至消费 者BG,由To B转向To C ;2021年计划研发投资10亿美元,研发人员5,000+
百度:ACE交通引擎,乐高式汽车智能解决方案。2019年,正式发布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赋能城市交通;2020年12月,正式发布Apollo乐高式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包 含智驾、智舱、智图、智云四大系列产品,主机厂可随意选择;2021年下半年Apollo将迎量产高峰,每月一款新车上市,预计 未来3-5年前装量产搭载量100万辆。
小米:小米正式入局,掘金智能汽车星辰大海
计划投入: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总投 资100亿美元;
现有布局:1)战投:战投凯立德、蔚来、小鹏、博泰、灵 明光子等10余家汽车产业相关企业;2)技术:成立“小米 车联”布局车联网项目;已申请车辆定速巡航、车辆导航等 十余项专利;3)芯片:和高通合作紧密,有望在芯片层面得 到支持,同时先后战投云英谷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等8家芯片 公司;
优势分析:1)能力:手机业务全球第三,拥有的核心能力 (如硬件、互联网)与智能电动车行业存在较强相关性;2) 品牌:MIUI系统月活用户达3.68亿(截至2020Q3);3)资 金:截至2020年底,现金余额1,080亿元;4)渠道:小米之 家门店超过2,000家,覆盖全国30个省份270个县。
重塑产业秩序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基座可能不再是“车”,产品定义、供给关系、研发流程、人才组织、商业模式等将发生根本性变 革,核心能力亦由生产制造转变为软件开发及生态构建:
1)整车端:除特斯拉电动智能化水平相对突出以外,其他国内外车企包括造车新势力大体可理解为处于同一起跑线,谁能胜出 尚难断定,主动求变才是核心;
2)零部件端:传统汽车产业链重塑, Tier0.5供应商出现,产业链地位前移,具有核心技术实力的自主零部件供应商有望依托中 国市场通过全球化配套顺势崛起为全球零部件龙头,而原有汽车供应体系外潜在进入者影响亦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