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什么? 2024-04-11 07:53:38 什么是国学? 查阅全网不同平台对国学定义不同?最全面的是莫过于百科上所阐述的“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来源于百度百科。 简单而言: 国学狭义上指的是:以先秦诸子和后世儒道二教及其衍生的学说,内容范畴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国学广义上指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其中国学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孝经》、《春秋》、《诗经》、《论语》、《乐经》、《尔雅》等。“史”:《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春秋左传》、《尚书》、《山海经》、《永乐大典》、《战国策》、《吴越春秋》、《晋书》、《通典》等。“子”:《老子》、《孙子》、《孟子》、《墨子》、《列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管子》、《淮南子》等。“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昭明文选》、《乐府诗集》、《柳河东集》、《王荆公集》等。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国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儒家“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大学》“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包含了为人处世的行为标准。道家的“清静无为”“知足常乐”可谓是养生长寿的不二法门,《道德经》更是世人修身养性的传世经典。兵家、法家的用兵之道和治国之道,讲的则是君臣之礼权谋之术。从民族的层面来说,国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智慧源泉。国学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和道德价值,如果我们丢掉了国学,就丢掉了自己的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国家之存亡。——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的使命是要大家懂得中国的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胡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南怀瑾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根深才能叶茂,如此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好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大众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已经明白了人文精神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季羡国学属于中华民族的瑰宝,渊源厚重,蕴藉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那就需要我们认知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肯定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核心文化是由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1984年,美国出版了著名的《世界名人大词典》,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首位。而在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同样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首位。这一排名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人类应该转换西方人早已偏执化了的心灵,学习整体性领悟世界的东方智慧,放弃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技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前6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 中国圣哲思想,有可能取代西方文化成为“地球村”未来的中心。——澳大利亚学者李瑞智、李华伦《儒学的复兴》国学内容不止适用于华人,道德教化、陶冶性情亦同为世界公民之所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也在主动接受中国国学的熏陶。在国外,孔子学院开建了500多所,孔子课堂开设了1000多个,弟子也达到了190多万人,足见中华文化影响深大。所以,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国学,并将它发扬光大,影响世界。 从个人层面来说,学习国学也是极其重要,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谋生工具,而学习国学的道德文化,可以涵育我们的性情,塑造道德价值。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提振我们的精神风貌,免受物欲所限,同时塑造一颗足以承载苦难,兼能悲闵众生的强大心灵。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高尚的价值目标。国学中的儒家哲学,讲求仁义礼智信,讲求忠孝廉耻勇。“仁”则教育人向往善;“义”教育人践行善;“礼”教育人遵守礼仪或公共道德规范;“智”教育人有文化,有智慧,“信”教育人诚实守信。儒家“忠”在封建社会也不是愚忠,而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孝”也不是愚孝,而是子继父志,是备物致用,是家族文化和事业的积累和创新;“廉”,是廉洁自律;“耻”是不做羞耻之事;“勇”,就是勇于担当,勇于实践,勇于献身。采用儒家文化所塑造的人,必然是高尚的人;一个学习国学的人,学习历代圣贤的崇高智慧的人,他的言谈举止必将日渐合乎君子风度,终可养成诗书气质亦或是英雄豪气,锻造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这样的人必将成为社会精英,中流砥柱,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 另外我们日常也可以通过中医来调节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减少疾病的折磨。时不时去看看国画展陶冶情操,,去见识国画之美 提高艺术修养。闲暇之余下下象棋,听听相声或京剧,感受国粹魅力。用国学指导生活,让国学来帮助我们成就真我,从而达到心、身、灵达到高度统一,达到身心灵的幸福。 欲看更多精华文章 赞 (0) 相关推荐 方立天:中华文化的形成与核心|捞书 原创 方立天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2021-01-26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核心 文/ 方立天 我们要探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形成,需要考虑它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以及它的生态情况. 我们都 ... #诸子百家 02 孔子与儒家学派 #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 #小学语文 #诸子百家 02 孔子与儒家学派 #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 #小学语文 四书五经入门解读 第一章 历史是一面明镜,能让人于曾经的过往中感知到未来的方向,从而坚定信念.坚定前行的脚步.为此,我们本着最良好的愿望,撷取了历史长河中最美的几朵花汇入<四书五经入门这本书>,呈现给读者. ... 国学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不仅需要 物质财富 ,还需要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就在其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民族文化铸就文族之魂 .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 ... 【悦读】一壶浊酒邀明月,多少沧桑话国学 原题:国学漫谈 作者:许平 "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知古鉴今,温故知新:传承发扬,任重道远.国学,先人智慧,中华基因.国人应学,国人必学.国学对于中华文明传承,对于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其作用 ... 名校之道(7)|行进在追本求真的路上——沈阳市宁山路小学的生本追求与国学教育(一) 沈阳市宁山路小学这个老字号的教育品牌,是一所有着很高美誉度的名校.2009年开始,他们以生本教育为核心,又找到了新的生长点.通过生本课堂.生本活动.生本管理.国学经典教育.团队精诚合作等一系列的措施, ... #每日推文 仁不当政,善不为官#国学智慧 #感悟 #书单 #每日推文 仁不当政,善不为官#国学智慧 #感悟 #书单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格言,500句!(401~500) 40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402.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庄周40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40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40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韵) ...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格言,500句!(301~400) 301.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302.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30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30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305.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格言,500句!(201~300) 20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20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203.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20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205.祸患 ...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格言,500句!(101~200) 10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10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104.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105.天作孽 ...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格言,500句!(1~100)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格言,500句!(1~100) 180句国学经典名言名句、格言、警句!洞见人生大智慧,细细品读 <诗经>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不给孩子收下来,你就亏了! -- 以下是正文 -- 本文总结了200个关于国学常识的知识点,爸妈们可以收藏起来,有空时和孩子一起学学,然后考考孩子,给孩子拓展知识面. 0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 ...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老子(国学三圣)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