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门诊两年记

留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前言  

从2019年7月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后,在厦门盛国荣中医门诊部工作到2021年5月,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中独立门诊,开始新的挑战,有苦有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和大家分享一些感悟,希望能对后来者有所启迪。


谁都必须做的冷板凳(心态篇)

既然选择门诊部作为起点,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年轻医生自然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空窗期。记得刚毕业出来,心中的意气风发,颇有在山上闭关三年,欲大展宏图之感。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门诊部其实是一个战场,一切靠临床疗效说话。有的医生门庭若市,有的医生门可罗雀。这种强大落差感对刚出茅庐的年轻医生的心态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就在这一关,就有不少年轻医生决定躺平,混混日子。

第一个月的门诊,大概看了80来个人,还是建立在一定义诊的基础上。最明显的感觉是大家对年轻医生的不信任。“这么年轻,会看病吗?”刚开始没有病人时,闲余时间在老主任旁边抄方录单,更多人都是以没成气候的小学徒的眼光来看待。刚出茅庐,现实就来了一堂教育课,它告诉我们医生越老越吃香,告诉我们年轻医生就应该备受质疑。

冷板凳的滋味并不好受,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冷冷清清,无人问津,偶尔来一两个转方的患者。

在这段时光中,人感觉很颓废,丧失斗志,现实呼啸着,然后仿佛否定了这八年来你所付出的努力,那些背过的书,欣赏过的名家医案,在无人处背读经典的时光。自我否定最为致命。

欲知前方事,且问过来人,这时候和很多师兄、前辈的交流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让我意识到冷板凳的必要性。哪个门诊量大的医生不都是从零开始,花的盛开需要时间,一个优秀的医生被群众认识也需要时间。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缩短这个过程。年轻医生确实在经验上存在不足,但年轻医生可以付出更为细致的诊疗,更亲切的服务,事无巨细交代预后及饮食禁忌,我们还能了解最为前沿的医学知识。这是我们的优势,遇到不理想的疾病,我们可以翻阅书籍、请教师兄及老师,花几个晚上去帮一位患者解决痛苦,这是我们相对老中医的优势,既然病人少,我们更要注重自己的每一次处方。那些厉害的老中医,年轻的时候大多已经小有名气,年轻并不是我们去逃避临床疗效提升的借口,实事求是,用实力说话。

在一方面,没有病人时我去和馆里的老中医跟诊,反复琢磨对比两者之间处方的差异,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就诊后觉得不满意,又去找老主任看,这些案例都颇有学习意义,有时候一个方子,可能就是一两味药的差异,就会有明显的疗效的区别,盛国荣门诊部里有四个盛老的学生,学验俱丰,我主要跟诊陈三才主任,陈三才主任重视脉诊,用药均有汤头可依,结合专病专药,对我学习帮助很大。他看我基础不错,对我倾囊相授,往往是把完脉,给个大概的方向,让我手写处方,自己加减,后面再来把关,稍加更改1-2味药,每天早上50-60个患者的学习强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陈主任70高龄,每天仍在不断学习、研究,阅读中医药报,运用临床,对乌头、马钱子的毒药的安全运用,令我叹为观止。到后面,有时候把完脉,他说一句,“小叶,这个你会看了。”更是对我极大的肯定。有时候,病人吃了我的药疗效不错,但因为看我年轻下一次依然去找陈主任就诊,陈主任看看处方,回一句:“小叶开的不错,你下次去找他复诊就行。”也让我深受感动······

另一方面,刚起步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回访,前期多和病人互动,及时回访,毕竟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从病人的反馈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处理的多了,慢慢心中也就有了一些定见。没人的时候带上几本书,闲坐翻阅,总归开卷有益。慢慢地到20年4月,每个月的患者就在200个左右,12月份达到360人次,一天最高人次46人次。

在门诊部没有任何其他宣传的条件下,虽说不是什么大的成绩,但也完成了青年中医的第一步,立足,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

门诊部立足的核心除了疗效,还是疗效,师爷熊继柏教授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不必因为年纪轻被他人看低而感到懊恼,万事开头难,年轻医生被人看低是正常的,要做的就是用实力粉碎质疑,老医生也有水平不好而门诊门可罗雀的,年龄与能力无关。不必因为中医的就业环境而自暴自弃,中医专业的学生一大部分面临毕业就是失业的难题,中医受国家重视是不争的事实,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但同时中医目前处于辅助医学的地位,会看病的中医师不多,中医师的整体水平低下,年轻医生的成长坏境、工作坏境恶劣等等现状也是不争的事实,宏观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而微观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针灸医生很多时候被当作理疗医生,中医很多时候被人当作调理的慢郎中这些大众的误区,需要我们用实力去打破质疑,而疗效是一个医生得到尊重的关键。

关于经济效益,很多刚出来的年轻医生会比较在意,在门诊部其实收入还算是比较高的,在平均工资之上。

其实刚开始起步时,好好学习技术,比赚钱来的更重要,医生的成就感来源于患者病痛的解除,能看好病,养活自己是肯定没问题的。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医者不得专心经略财物,但做救苦之道,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尔。也与大家共勉。


求知路上将理论化为实践(技能篇)关于治病的维度:

专业选得好,年年都高考。选择了中医,要想当一个合格的医生,毕业后依然得不断充电,提升治病的维度。什么叫维度呢?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除了虚指的五脏六腑,其实还应该包括体表的经络,脊柱的中正这些东西,一样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状态。例如头痛用川芎,大家都知道,但偏头痛的时候如果能在局部放血,释放血管压力,病人的头痛很多就能当场缓解大半。中医内科医生容易局限在开药的世界。就如智者查理芒格说的那样,手里拿着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掌握多学科多维度的视角,有利于我们建立对疾病的整体观。在张仲景的东汉时期针灸、方药也是不分家的。受益于吕方舟老师的教导,在我刚毕业的时候,他就自己创办诊所,开始尝试内外合治的治疗方法,打破了我思维的局限,运用外治以及正骨融入到内科疾病当中来,一些内科疾病和脊柱也是存在一定关系的。


关于学医的理论

学医初始的时候,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不懂得什么是真正地从临床中来的医学,过于追求理论的完美。那上了临床,我们需要更有力,能够指导临床的武器。理论再完美,总要经得起现实的检验。

从临床上来的反复实践的经验,慢慢总结为规律,经典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其独特的疗效,历经千年不衰。因此以伤寒杂病论为总纲,不断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大胆加入现代医学的一些理解,很多中医学的概念具有时代的特色,这些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概念找到背后所代表的规律,里面有生理病理的规律,这些是共性。

学习理论其实是一个捡柴火的过程,积累原料,通过临床验证,把火点燃,所以找原料的时候,要寻找热能比较高的材料,经典就是高度浓缩的好柴火,一点点都能够应付不少临床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

苹果也是Apple,不必去纠结不同的概念,不必去纠结为什么,更多应该纠结在怎么用。例如《伤寒论》的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其实想告诉我们太阴病是一个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腹满而吐是一种消化不良的表现,所以不怎么想吃,还会拉肚子,这是一种吸收障碍,偶尔还容易肚子痛,这是虚证,不适合用下法。


关于时灵时不灵的经验

常常我们了解到名家某个治病的经验,尝试过后,时灵时不灵,这当中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作为临床医生来讲,任何治疗经验,应该考虑的是适应症和禁忌症,即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个经验,哪些情况不适合使用。要从症状体征上去寻找实在的证据,天花乱坠地理论。例如关于失眠的药对,我们平时读书跟诊都会了解到诸如合欢皮、夜交藤,百合苏梗,酸枣仁,丹参之类的,但失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概包括了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三个症状,而不同的药物也就针对不同症状,比如合欢皮、合欢花针对入睡困难的症状,酸枣仁针对入睡困难及多梦,五味子、生龙牡针对易醒,同时失眠还有阳虚失眠,除了白天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还可以加入肉桂、巴戟天、红毛刺五加等温阳安神的药。其次在面对失眠这个症状时,要有一点西医的诊断思维,容易惊醒,眠浅是神经衰弱的表现,如果入睡不佳伴有胃胀、纳差,那么就要考虑抑郁症,给予病人合适地心理疏导。不少患者以头痛、胃胀、睡眠的问题来就诊,但其实很多是焦虑症、抑郁症,有学龄儿童,大学生,中年人,更年期妇女,大家的社会压力都不小。给予适当地倾听,适当地话疗,有利于医患之间的配合。


跟诊老中医遇到的疑惑

得益于门诊部的老中医储备,工作后继续利用工作时间协助陈三才主任诊疗,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陈主任半天60多的门诊量,大多都是温胆汤、四逆散等常用方加减,看似平平无奇,但却有大量患者蜂拥而至。作为一个学院派出来的学生,一开始是怀疑,后面是思考。很多老中医一辈子都用一张方子打天下,是他们变懒了吗?后面跟诊久了我才慢慢注意到,其实奥妙在后面的加减。同样是温胆汤针对失眠、胃胀等病大家都熟悉,同样针对三高等代谢疾病也是一首基础方,加入葛根、红景天、丹参可以解决心脏的疾病。一首方子经过加减,妙用无穷。这就是基础方的神奇之处。熊继柏熊老就有很多温胆汤和止嗽散的加减方。给我临床的启示是执简驭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限的几个方剂,弄清楚他的用方指征,以及药证,然后把很多方剂的经典配伍,寒热加减融入其中。跟诊尹老师的时候,他擅长使用桂枝茯苓丸,桂枝龙牡汤,后面结合自己的经验,延伸出黄芩茯苓丸、黄芩龙牡汤。

我个人感觉,年轻医生刚上临床,药味难免繁多,大胆借助合方,因为辨证水平不高,所以可以适当借助前辈、名家的经验,记住他们已经成型的加减,减少自己探索的过程,而后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再不断完善,毕竟那些成型的加减已经蕴含了老中医几十年的功力,能够尽可能照顾更多地病机。尹老师曾说,师承无法全盘复制老师的东西,我们通过努力学走老师30~40%的功力,而后还要不断丰富,吸收新的基础上,在这基础上大胆完善,中医一代才能更比一代强。


临床中困扰我的几个问题

①怎么解决虚实并见的疾病?

治病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复杂疾病的患者,同时有气血不足,痰湿,瘀血并见的情况,刚上临床时,给人手足无措的感觉。治病的次第先后顺序,其实是一个年轻医生必须学习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书本上没有直接教给我们,需要通过跟师来学习。所谓“上下交损,治在其中”,内科的汤药必须通过胃肠来吸收,所以胃肠功能的好坏是补气血的前提。所以当出现诸多问题的时候,第一个考虑患者胃口如何?想吃饭吗?有胃气则生,如果饭都不想吃,补益药也肯定没法吸收。第二个考虑患者大便是否正常?如果大便不通,说明代谢有问题,吃补益药也没法正常吸收。先清畅中焦,使气机升降出入,是治疗的关键。已故名医盛国荣教授就强调吃好睡好拉好对人体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只要人体能够正常代谢,就能修复自身的机体。

我身处厦门,气候潮湿,加之饮食偏甜,所遇到的患者大多胃肠都有湿气,因此清畅脾胃多为起手方,老师们也多先用温胆汤或四逆散打底,而后再考虑进补。治病的先后次序是我们治疗中必须要考虑的。

②辨证准确的基础上,为什么用药效果不佳?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辨证病机准确,但治疗效果不如预期的情况。例如湿温发热,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达原饮都有应用的机会,但程度却有轻重之别。在和尹老师学习过程中,他常在课堂上讲,方剂是有梯队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哪些方子是常用方,后备还有非常规的武器,用药如用兵,同样是瘀血,有时候用点当归,再深一点,用点桃仁,再强一些有土鳖虫、水蛭等活血通络之品。完善用方用药的梯队,也是完善自己内科体系。

因此跟师显得尤为必要,一个是直接传承老师的体系,他对治病先后顺序的理解,常用方的习惯加减,以及他对用方、用药梯队的把握。都是无价之宝,直接学习老师的体系,可以让我们成长的更快。


给后浪们的几个衷心建议

门诊两年的不断实践,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多地体悟,也有了一些遗憾。一个人的探索,摸爬滚打,免不了要消耗时间成本,如果能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或者前辈的指引,会更高效。这两年,自己觉得最不足的还是积累地不够,对于一些疑难病的案例,没有做好记录。没能坚持每日读书,把一些细碎的经验落实成文字,主要都是靠之前的积累吃老本。也没能落实针药并用的思想,在外治法上还有很多不足。在此也和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思考。

①赤脚医生带给我的感悟

门诊部的医生其实和毛主席时期的赤脚医生有点像,赤脚医生保障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医疗,他们懂针灸、方药、草药和一些西医的卫生知识,创造了世界的医疗奇迹。赤脚医生怎么成长起来的,被迫成长起来的,他们下乡的时候也不是全能厉害的,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去翻书,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一个村的人都交给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临床水平。而很多门诊医生,毕业于科班,他们有现代医学的功底,也都有针灸方药的基础,只要能够加以运用,其实可以获得不少老百姓的认可。

大家在门诊,要重视外治法的运用,尤其是针灸、穴位贴敷、耳穴等,因为内科汤药存在口感问题,以及信任问题,年轻医生的汤药功底容易受到他人的质疑,但外治法常常能立竿见影,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很快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例如高血压的头晕耳尖放血,咽喉痛用少商放血,看起来简单,但临床运用就能打开一片天。

难就难在,很多时候,实践的机会很难得。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从理论到临床,是一道关卡。因此,注重疗效,多参加义诊,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②专注极致口碑快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这是小米创始人雷军很喜欢的一句话,翻译成通俗的话,宏观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微观是我们大有可为的。因此针对微观,雷军提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真言,我觉得对于年轻医生的成长也很有借鉴意义。专注是指年轻医生刚出来,要将注意力专注在临床疗效上,不必去刻意包装自己,宣传自己,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是最好的宣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是这个道理。

极致是指年轻医生对于自己擅长的疾病,应该追求极致,不断提升疗效,在细节处不断完善,尤其是结合西医的发病机制,探讨专病专药,将疾病的诊断、病机、用药、预后都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我们中医偶尔有时候治好一类疾病,带有运气因素,实际上感冒都有重症感冒,会有生命危险,任何一个疾病只靠一两首名方是很难驾驭的,还要考虑特殊性,不断完善它,让这个病成为你身上的标签。出来门诊后,我重点研究了咳嗽、湿疹、闭经、崩漏等几个疾病,结合西医,尽可能做到诊断明确,有的放矢。

口碑是指要重视在病人中的口碑,如果可以,多给患者一些温度,毕竟生了病,谁都不好受,例如某些较急的疾病,如发热、腹泻等,要及时做好回访,毕竟人家把健康交给你,我们也要做到负责。如果治疗不及预期,也可以及时推荐病人给别的医生。如果情况不能及时处理,也要及时劝患者就医。在门诊部的工作中,其实遇到不少疾病,需要倾听、沟通,有时候也试着幽默一些,让患者放松下来,病也就好了一半。其实有一些老患者对我很深地信任,成了“医托”,到处帮我宣传,这是一种多大的恩情,对年轻医生是个巨大的鼓励,要相信真心可以换真心,做一个心医,做一个会为病人的疾病感到心痛的医生。

快是指时间不等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在湖南时和尹周安老师学习时,老师私下和我们感慨,人过了30以后,记忆力精力都在下降,有时候读起大部头,感到吃力。是啊,人的衰老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趁着年轻,刚工作的时候,把握大好时光,加速积累,多啃啃经典。别老觉得时间还长。

③承认自己的无知。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刚出茅庐时,因为有一定的积累,作为年轻人难免有几分傲气,颇有昂头戴面,自谓天下无双之感,但人要学习进步,一定要有空杯心态,虚其心,虚心向师兄、学长、老师请教,很多事情他们作为过来人,能给我们很多真切的建议。有才华是一方面,但如果自傲就隔绝了成长的通道。中医人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很容易陷入自大的局面,攻击现代医学,攻击别的医学流派,但中医又是极其包容的,近现代有很多名家在面对西医,积极探索中西医汇通的可能,我们身处21世纪,也应以一颗包容的心,吸收阳光,面对新鲜事物,看能不能为我所用,守正也要创新,让中医在我们这代能够有所进步是我们这代中医人的使命。

年轻中医的生存环境目前并不算太好,没有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大多数医生都是野蛮生长,因此有个老师指路显得格为重要。中医要发展不在于顶尖的医生有多厉害,而是平均水平的提升,能不能有一大批能够用中医思维诊病,至少能用中医解决大半常见病的问题,让老百姓感觉到中医的魅力,而这个平均水平需要依靠更多地青年中医走出来,道阻且长,希望后来者看到这篇文章后,能够少走些弯路。

诗曰: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0)

相关推荐

  • 90后海归研究生跨界中医馆,开始自己的“新”事业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长城微访谈 第 6 期 ▼ " 再大的行业,都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 " ■ 武汉雨之堂 纪晨.永清馆馆长 丁舟 寒 ...

  • 泓一堂中医门诊部治疗脑鸣疾病,患者:脑鸣好多了

    泓一堂中医门诊部治疗脑鸣疾病,患者:脑鸣好多了

  • 我们不创造经方,我们只是经方的搬运工 ‖ 仲圣经方2021年第二期薪火传承(总第50期)讲座郑州站第...

    医圣张仲景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以六经辨证指导外感热病防治疗效显著,东汉末年以来有效指导疫病防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药对方,一碗汤 ...

  • 在庐陵老街行走两年记

    在庐陵老街行走两年记 刘述涛 足足二年,七百三十天,我都在吉安城南后河边上,一个叫做庐陵老街的地方行走.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我已经不能确定,年过半百的自己是否还有力气折腾,这个叫做庐陵老街的地方,是否 ...

  • 两周年记

    今天是坚持锻炼的第1400天,是坚持记录的2周年纪念日,恰逢整数关口,随手一记,整点仪式感. 20190520-20210520,不知不觉,竟然写公众号都写了2年时间, 至于"写作" ...

  • 《三 言 两 语 记》周 集

    <三言两语记>(206) 1.  经常把别人放在心上的人,别人不会把他(她)放在心外,也终不会忘怀. 2.  客气客气,客来客气,客来客去. 3.  相遇相交时,两车相让,无有碰撞,两车相 ...

  • 与桩结缘,恋桩一生(2) ------习拳两周年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觉中跟随意拳名师刘立秋老师学习意拳已经整两年了,两年来我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加以持之以恒的练习,感觉自身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简单回顾一下: 1.身体健康方面 当初年过五旬后因百病缠身 ...

  • 专家门诊两个病例

    第一个病例: 孕13周,孩子OK,胎盘后方的子宫下段肌层未见,局部血流极其丰富(暴风雨血流). 考虑:胎盘植入可能大! 第二个病例: 胎儿右肾偏大,肾动脉好,左肾正常位置未见肾脏,肾上腺平躺征,胎儿膀 ...

  • 大农小楷《东坡遗爱喜雨两亭记》

    大农小楷《东坡遗爱喜雨两亭记》

  • 荐书 | 新眼界 / 国外印象记 / 访苏两月记

    杨钟健 著 ISBN: 9787108070555 定价: 79.00元 [内容简介] <新眼界>是杨老的欧美考察游记.时值"二战"后期,他从重庆出发,飞往美国加利福尼 ...

  • 两掴记 作者:终极散人

    文香花开 感恩一路同行! [文香花开]平台是一个旨在为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纯文学有声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文香花开,花开有声!愿你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杂句] 两 ...

  • 彭承绪【诗歌】凉城文苑两周年记(新韵)(外二首)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凉城文苑两周年记(新韵 )(外二首) 文//彭承绪(湖北利川) 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