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演通论》以及如何优雅的吵架
上周日读《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看得兴味盎然,忽然想起得到专栏之前曾经力推过的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也找来看了看,然后就混乱了,这是个理论吗?
“环境宽松的时候生物喜欢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争奇斗艳;环境严酷的时候生物会纷纷变得单一无趣。环境没有义务让你变复杂。
那你说为啥现在地球上的生物比过去复杂了?答案是纯属偶然,而且不一定总是这样。”
王东岳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没有规律的地方找规律,有意识的找证据证明自己,无视其他不支持自己证据的存在。
那么支持王东岳的声音在哪里呢?有个叫汤质的,发了篇文章——全错的王东岳,大错的万维钢,写得不错,对万维钢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全面否认王东岳,提出质疑。
文章主要是从哲学层面提出,部分证伪是否就能批倒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在补强了被质疑部分以后是否还能存在。
精致的证伪主义不能证明正确或者错误,而是应该用于区别进步/退步的纲领。也就是说一个理论如果能包容之前和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证据,合理解释这些现象,那么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可以成为进步纲领的。
万维钢只是从科学层面提出了疑问,从哲学层面并没有彻底批到递弱代偿理论。汤认为,王东岳理论哪怕是错误的,也不代表万维钢的批判是正确的。
到此没有结束,另一位我很喜欢的科学博主卓克站出来,指出了汤质各打五十大板,看似公允的说法实际上存在着逻辑错误。
卓克指出,科学理论被证伪之后能否存在,要看是不是动摇了这个理论的根本,换句话说演化没方向了,这个递弱代偿还咋存在。
万维钢 卓克
以上学术争论还都是心平气和在理论层面的切磋,在得到专栏已经有人要求退费,觉得被骗了,汤质的文章下面更是吵成一锅粥。
目前看支持王东岳的人不少,主要是觉得提出一个理论不容易,要有包容心。给王东岳扣帽子的也不少,主要是说他作为民科哲学家,提出的理论没有支撑。
其实我想说的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也没有要表达立场观点的必要。因为我想说的是——面对他人观点,当你选择接受或者反对它的时候,你的选择机制是什么,对不同意的观点如何优雅的反驳。
在心理学里有个逆火效应,大意是说:
当人们遇到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证据或信念时,如果这个与自己原有观念相抵触的信念,不足以完全摧毁自己原有的观念,那么人们就会无视这一证据,而原有的信念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举例,一个人相信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除非你说服他,否则在争论之后,他会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变本加厉的去反对转基因食品。
人们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对那些反对自己的言论,人们要么会极端化理解,要么就选择性失明。
那么我们该如何优雅的反驳对方有问题的论点呢?
哲学家丹尼特提出:
那么面对不同观点,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刘擎教授在回答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思考与不思考的判断会有不同。你去阅读和探索,甚至哲学性地去思考之后,你会发现各种大问题都有不同的主张,仍然悬而未决,这是我们生存的地平线,多元化的局面不可能根本消除。
如果对问题的多种答案这个事实不可改变,那么什么算是你自己的答案、你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如果未经深思熟虑,你以为的“自己的答案”就总是在游荡,会反复摇摆。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答案”。
一个有自主性的自我,内心相信的东西不那么容易摇摆,会比较坚定。坚定不是不能改变,人总是会变的。但比较坚定的想法是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候,你有足够理由来应对这些不同观点的质疑、批评和挑战。无论坚持或改变自己的想法,都有足够的理由,这样的自主性才是可持续的。
我要强调的是,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各种观点碰撞的世界,要形成具有主体性的、内在统一的自我是非常困难的,但仍然有可能去接近这个目标。迷茫永远不会消失。有一些迷茫和困惑不解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会驱动生命的不断发展。"
简单说就是不要轻易接受一个观点,要做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个思考要建立在接受了足够多的信息,并进行了批判的基础上。
接受一个观点很容易,但也就可能意味着很容易被后来的观点影响,所以抱着开放的态度,批判的接受,根据客观事实及时调整,就不容易陷入固步自封。
4月份,我们会共读刘擎教授的新书,一起来解开这些看起来不太容易的问题,建立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