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问锦鲤好不好养,答案都在这里了!
每个人接触一项新行业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的不懂,当你左思右想打算养锦鲤的时候,我相信你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问题,不管你是只打算养两条自己欣赏,还是说打算投入这个行业作为业者,都一定会需要了解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和问题,那到底怎么做呢?今天我们来捋一捋吧。
锦鲤源自哪里?
鲤鱼源自中国,传入日本后发生变异,经数百年选育而成现今的丰富多彩的品种。
锦鲤的主要品种是什么?
红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这三种品种合称御三家。此三家再加上白写,也有称为大四家,这四种是锦鲤的主要鉴赏品种。
锦鲤和土炮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提法不正确。土炮本身也是锦鲤。在鱼场的繁殖过程中,只有少数的锦鲤达到观赏标准,多数的锦鲤被淘汰灭杀,或者流入市场。流入市场的,不够观赏标准的锦鲤,或者血统不明的,都被俗称为土炮。
锦鲤能长多大?
锦鲤是体形庞大的观赏鱼。遗传基因较好的锦鲤,加上良好的饲育,能长到1米以上。并不是所有的锦鲤都能长那么大,这一点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日本锦鲤和国产锦鲤的区别?
日本鱼场经过多年的积累,拥有了大量的秘而不宣的经验。因此,客观说,日本鱼场直接产出锦鲤,其总体水平高于国内的鱼场。国内真正的锦鲤繁殖者,采用日鱼作为亲鲤,摸索经验,目前也达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平。
锦鲤为什么这么贵?
锦鲤并不贵。最便宜的不到1元钱一条。但是,在锦鲤的繁育过程里,真正拥有铭血以及观赏价值的锦鲤,其出品比率非常低。繁育这些好鱼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好的锦鲤的价格是很高的。
养锦鲤最小的水体有多大?
锦鲤养活与养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饲养锦鲤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水体大小。虽然把锦鲤养活需要的条件并不高,但是一般来说,水量在500升以下的鱼缸,深度在50厘米以下的水体,就不要考虑养锦鲤了。
给锦鲤换水,需要晾晒么?
锦鲤对水质的适应性较强,日常换水可以不经过晾晒,直接注入新水。但是要主意新水不要引起太大的温差变化,同时,只能换去水体的一部分。
锦鲤的鱼缸,需要什么样的过滤?
锦鲤是高污染的鱼,需要处理能力很强的过滤系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能够把缸底的粪便吸清;能够有效地过滤水体里的粪便,饲料等杂质;生化容积不小于水体的15%。
锦鲤的鱼缸,最好不要用什么设备?
首先是那种封闭的小过滤桶,那种桶没有任何作用。其次,加热棒是热带鱼用的,对锦鲤无效。
锦鲤缸池里不能有什么?
类似假山、怪石、阀门等等硬物,不能在锦鲤水体中,否则会刮伤鱼鳞。
锦鲤最怕什么?
锦鲤最怕的是水温骤变,水温骤变6度左右,锦鲤可能立即死掉。与其他鱼类一样,水体里亚硝酸盐的含量超标,也会引起中毒死亡。
鱼市上卖的那种直接照射鱼缸鱼池水面的杀菌灯,管用么?
杀菌灯用于除藻效果还是不错的。紫外线对人体及鱼都有直接的伤害,一般不是特别大的鱼缸,过滤隐蔽性不强的地缸,不建议使用杀菌灯。
硝化细菌是干什么的?
硝化细菌是处理水体内溶解的NH4离子、NO2离子的细菌群落,是养鱼水处理的关键环节。
硝化细菌吃鱼粪么?
绝不!这是个误区!鱼粪会对硝化细菌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
硝化细菌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一般来说,温度在15到30度之间,富氧环境下,硝化细菌比较活跃。
吃鱼粪的是什么细菌?
是光合细菌。
过滤系统可以时用时停么?
不可以!这样会严重干扰硝化细菌的生存及活动。
如何提高生化过滤效果?
最好的办法是扩大容积。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选用高品质的滤材,在溢流过滤里打气,可以提高过滤效果。
太阳光重要么?
极其重要!有助于促进钙质吸收及色素生成。
没有阳光怎么办?
可以选用色温在6000K以上的,品质有保证的卤素灯辅助照明。
长绿藻怎么办?
在富氧环境下,绿藻是对锦鲤无害的,但是有碍观赏。小水体可以采用封闭的过流式紫外线灯杀灭绿藻孢子。大水体可以采用控制水体的肥度,加入杀藻剂等等方法。
可以给锦鲤吃活食么?
锦鲤肯定爱吃,但是对锦鲤的害处也相当大。首先,活食的壳、刺等等,会引起锦鲤消化道问题。活食带来各种病菌及寄生虫,会危害锦鲤健康。水温在20度以下投喂活食,还会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肠道疾病。
新买来锦鲤怎么处理?
最好能够隔离观察1到2周,再入主池。入隔离池之前,也要主意调整水温。
什么鱼药最好用?
没有万能的药。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轻微疾病的治疗,盐是最好的“药品”。
鱼的状态不好,最怕什么?
最怕主人乱了方寸,下猛药折腾它。
为什么按照书上网上的指导治病,鱼还是死了?
很多东西没有死规定,是经验问题。在治疗过程里,可能很多细节注意不到,导致治疗方法不对。另外,除了治疗药物外,还要保持清洁的水体环境及有助于鱼体恢复的药品。
饲料分哪些品种?
饲料分为育成类、色扬类、低温类三种。前两者在水温18度以上时投喂,低温类在水温介于12到18度之间时投喂。
必须喂专用饲料么?
是的!饲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伪劣饲料可能对鱼体造成较大损伤。如果养好锦鲤,必须选好饲料。
为什么鱼总是生病?
从鱼的密度、过滤系统性能、投喂量、新鱼的入池状况、水质控制等方面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