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有个狂人,自诩李青莲……
三月诗赏析
打水漂(石)
别笑轻微一片身,低飞也似燕穿云。
自知终是沉河底,只盼多留几点痕。
石耶,人耶?思耶,诗耶?
郑爱云
打水漂,其事其物足够平凡吧,于此,真能有人提炼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读到希国栋的《打水漂》,一看题目,不仅为贤兄暗捏了一把汗。
“别笑轻微一片身”,读此,疑窦顿起,谁在笑,诗人?旁人?诗人在笑石头,还是旁人在笑诗人?且读下去:
“低飞也似燕穿云” ,此语一出,疑窦渐消,因为谁笑谁已不重要,飞旋而出的石片是如此自信,自己堪比那空中矫健的燕子。石且如此,人何以堪?此时不禁暗笑自己先前的狭隘和主观。
“低飞也似燕穿云”,好一个形象的比喻,“低”,一字既出,已然写尽了打水漂的技法,加一“飞”字,飞出的石片不再是死物,宛若带了勃勃生气。把石飞喻为燕子穿云,把读者的心理视线一下子从低拉到高,瞬间跨越了几个维度,读者的情绪陡然跟着高涨起来。
此诗起承似乎无意匠心,近乎信手拈来,细读乃藏有横生妙趣,可谓巧夺天工,不禁为之拍案叫绝。
好诗,于短幅中总是藏有无数曲折,曲径所向之处,三月该如何处理下一步转折呢?
果然,下句突转,“自知终是沉河底”,俨然是石片的自言自语——虽然我最后的归宿是必然的沉落,但我无悔,因为我已完成了空中完美的回旋。沉落之后呢?忍不住想追问,问谁,问石头?还是问诗人?心中悬念又起,你却又发觉一时你找不到答案,只好迫切的追寻下文。诗人将会怎样收束全篇呢?
“只盼多留几点痕”,不是一点,不是两点,我努力在飞,我继续在跃......你的目光不由地跟着这块空灵的石头轻盈的起落,心,化作被石头激起的层层涟漪,一圈圈荡开,越来越大,大到无形,无痕,无影......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重要的是,我已飞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雪上飞鸿、水上之石、过潭之雁、世上之人,何其相似?诗人是在写石头,还是在说自己? 石耶?人耶?思耶?诗耶?石化人耶,人化诗耶?
诗人以一人之心,体验千万人之感,此中意向,即可辩,又难言,欲辨已忘言,那就让心思随着诗人在辽阔的天地间尽情的舒展吧,藉此大疆界的巡游,与见惯了的世事、世人、世心做一次壮阔的挥别。身在岑寂之中,思却已达天地之外,不论是否有人喝彩,唯以精神的探索为乐!
这是高度的诗,亦是诗之高度。
萨特说;“写作行为是召唤,作者写完了,只完成了作品的一半,读者参与进来,才构成完整的写作行为”。所以,一首好诗,一定为你预留了大片再创作的空间,好诗总留白,就是让人在短幅的曲折里,读出许多与人暗合的东西,它既能迎合群体,又能对应个体,将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别人一再忽略的风物,一一捡拾起来,熔炉再练,化作闪闪发光的精华再次呈现给你。
诗读到此,觉已渐渐苏醒,悟则未已,正所谓好诗不厌百回读。古人说“诗无解,诗无达诂”,好诗永远是矜持的,甚至漠视那些试图靠近他的文字,但思与诗天然接轨,我们可以在文字之外,一再反刍,回味,慢慢思索!一个敏于感受的智者,一定可以于其中领悟到辽远!
想起一个伟大的先哲说过的一句话,送给三月吧,也与大家共勉——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三月诗赏析
清东陵感旧 (古风)
八百里燕山何处游,东陵风雨古今愁。青山怀抱碧林间,紫殿嵯峨浮九秋。佳气遥从海上来,鬼神呵护帝王台。却忆康乾复何有,斜阳芳草恨悠悠。我借北斗倾美酒,呼唤明月登高楼。忽听杜宇啼日暮,别有不平欲倾诉。黎民汗血江南赋,不筑长城筑陵墓。圆明烧尽颐和起,海上狼烟数千里。林则徐、谭复生,只恨忠臣皆先死。昔赋阿房宫,牧之空尔为。后人复失鹿,感我独伤悲。秋风吹下凤台岭,松柏教人但苍翠。君不见七十二场浇陵雨,都是当年山河泪。
江山留与后人愁
若兰
汉代刘安《淮南子·缪称篇》说“春,女思;秋,士悲;感其物化矣。”登高望远,万里秋思,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所以古往今来,大凡名胜古迹之所,多是文人墨客抚今追昔之地。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布局最为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诗人登高览胜,遍访陈迹,忆帝王旧事,话百年沧桑,千古悲,万古愁,尽在一首《清东陵感旧》。
开篇两句:八百里燕山何处游, 东陵风雨古今愁。落笔点题,总领全篇,交待“游”之地点。“八百里燕山”和“东陵风雨”的突兀而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而表象上的千古江山,阴晴莫测,也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古人云“诗难于发端”,此诗开篇写法大气。如果直说“我漫游在八百里燕山之中,东陵的风雨沧桑使人深感惆怅”难免使人觉得平常。作者大胆地省去了主语“我”,并把谓语“游”字轻描淡写地放在了句尾,将这句话中最有冲击力的“八百里燕山”推向了最前面,从而产生了奇幻莫测的艺术效果,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青山怀抱碧林间,紫殿嵯峨浮九秋。佳气遥从海上来,鬼神呵护帝王台。嵯峨指山势高峻。佳气,美好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这四句重点描写皇陵的形势及壮观的宫殿。青山环抱,紫殿雍容,皇家富贵,情景宛然;紫气遥生,地臻全美,鬼神呵护,景物天成。与现实的苍凉形成对比,意在言外:山川建筑固然雄壮无比,只是一代兴亡尽在此中 ,从而引出下文。
却忆康乾复何有,斜阳芳草恨悠悠。我借北斗倾美酒,呼唤明月登高楼。在前一层富于诗境意象的基础上,诗人巧妙转笔:却忆康乾复何有,斜阳芳草恨悠悠。 “芳草”本无感情,但草枯了还有绿的时候,而当初所谓的康乾盛世呢?浮华皆灭!这里很有稼轩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之况味。李贺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芳草斜阳外,永恒的自然与短暂的人生,不能不引发人们深深的感慨。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样无奈,欲从眼前的悲凉景色中超脱出去,于是登高纵目,借北斗斟美酒,邀月同醉。这两句想象浪漫,新奇惊人,确有李白之风。北斗如勺,自然可盛美酒,诗人欲“借”;月华如练,当然可照百世,诗人“呼之”。境界空明壮阔,情丰意厚。
可是,诗人想超脱就能超脱得了吗?接下来四句:忽听杜宇啼日暮,别有不平欲倾诉。黎民汗血江南赋,不筑长城筑陵墓。曲笔柔肠,让人感伤。
日暮苍苍,残阳如血,忽然杜宇哀鸣,黎庶之叹,故国之思,声声如诉。这里用典。杜宇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禅位退隐 。死后魂化为鸟,每在暮春啼苦,以至口中流血。啼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此鸟本有怀国之思。古人诗句有“杜鹃啼血猿哀鸣”,就是此意。诗人这里借鸟来倾诉,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圆明烧尽颐和起,海上狼烟数千里。林则徐、谭复生、只恨忠臣皆先死。先讲当时中国之内忧外患,渗透了诗人强烈的情感。语言简练,议论中含有许多故事:清政府闭关锁国,一把强虏野蛮火,炙烤民族破碎心;万园之园余烟未尽,慈禧又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接着又说五千年泱泱大国,四万万芸芸众生,千古江山,亦有为国为民之仁人志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几人可与林则徐、谭嗣同并论比肩? “只恨忠臣皆先死”,这不仅是诗人之恨,更是千秋大恨!这段议论,意蕴深广,感情强烈,读来为之心弦颤动。
昔赋阿房宫,牧之空尔为。后人复失鹿,感我独伤悲。这四句言江山代谢,虽不尽相同,然自有可寻之迹。失鹿:失去天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杜牧曾做《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风云再起,清政府却重蹈覆辙,非但杜牧空尔为,我亦独伤悲!这里,诗人的感慨从语气中直接流露,笔力雄大,更加悲壮沉郁。
秋风吹下凤台岭,松柏教人但苍翠。君不见七十二场浇陵雨,都是当年山河泪。最后四句以为“以一人之心而悲天下之事,则愁不胜其愁矣。”何不学松柏无情,但自全其身呢。不如此而悲天悯人,则“七十二场浇陵雨,都是当年山河泪。”古人云:不悲所深悲之也,诗人这里劝人勿悲,却在最后点出了更加可悲之事,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心中的感伤之情。全诗却就此戛然而止,令人惆怅不已。三月此诗长歌当哭,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没能借鉴前人自我革新,从而重蹈覆辙的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的挽歌。
七言古风,或称“长短句”。我认为很不好写,因为古风要求凝练厚朴,古意盎然,也就是说要有味道。此诗情感大起大落,山回水转。思路清晰,层递而进,古拙味浓,可称佳制。
据说李青莲是这样来的……
唐山南湖醉歌
我本李青莲,五岳去寻仙。
未遇汉钟离,空歌行路难。
浪迹天涯若飞鸟,归来不见旧长安。
大唐之人何处去,此地空余唐时山。
唐山曾在废墟里,今日名城又崛起。
登高四望天地合,笑指南湖称人意。
湖上春来早,绿树藏花鸟。
人间一瑶池,胜似蓬莱岛。
碧波沧浪见底清,手弄倒影濯吾缨。
羲和驾日而来下,虎鼓其瑟鸾凤鸣。
游人翩翩若鸥鹭,一任飞来与飞去。
古来四海多名园,此园之乐谁可比。
君不见秦宫汉苑俱已倾,唯有长城雄塞北。
越王台榭蔓草深,苏子长堤名未坠。
苟利其国民不怨,苟乐其民民不毁。
何须回首叫虞舜,万民自主乐事多,我且仰天高吟邀子美。
我欲题诗明月上
问天何日架虹霓
作者:希国栋,1964年出生,河北遵化人。网名三月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诗慕李青莲、书爱黄山谷,以“我欲题诗明月上,问天何日架虹霓;我借北斗倾美酒,呼唤明月登高楼;我留一片月,君送满帆风。”这三个带月的佳句闯入诗坛,曾在《诗刊》、《中华诗词》、《光明日报》、《团结报》、《上海诗人》等发表诗作并多次获奖。
投稿须知
1、本平台 唯一投稿邮箱:ysnzsw@126.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自六月一日起),稿费每半月发放一次。
本号承接文化类广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