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兰解词|《水龙吟 登湖口石钟山》
浪回腕底秋江,扣舷啸月知何处?苍崖一抹,云根万 窍,鸦惊霜羽。触破琉璃,老鼍怒泣,钧天钟鼓。自坡仙赏后,畸零未蚀,荒波咽,生风雨。 坐倚危亭无主,待何人、持山归去?奇寒骨相,玲珑双玉,鱼龙吞吐。灵籁休埋,风流有忆、伤心吴楚。又羲和日色,茫然清浊,照鄱湖古。
注:当其江湖交汇处,清浊分明,素称奇观。
词评
秋江腕底拢风流
若兰
青凤,中华诗词论坛首席版主。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写情,情中有景,古朴苍凉,很有层次。
一起两句,劈空而下,笔力遒劲。“浪回腕底秋江,扣舷啸月知何处?”点明时间、空间、主题。秋江腕底,濑波涡洲,扣舷啸月,人不知处。继以铺叙,苍岩、云根、鸦惊 、鼍怒、钟鼓,不见一水字,而云水山光自出。这里前三句写山,“苍崖一抹,云根万窍,鸦惊霜羽。”苍崖,云根皆指山石,石钟山峥嵘兀立,罅隙万生,人声惊寒鸦,振翅落霜羽,又一次暗示这是个泠泠秋夜。后三句写水,写石,写声音。风生水起,与石相互吞吐,发出撞击声似触破琉璃,老鼍怒泣,又如钟鼓不绝,恍然魏庄子歌钟所奏,声如天籁。这一层,写听觉。歇拍四句,“自坡仙赏后,畸零未蚀,荒波咽,生风雨。”由景而情,很自然,作者想起了苏东坡。不仅因为苏轼在历史上跟石钟山有过密切的联系,为它写下过著名的诗篇,更重要的是自元丰七年苏子首次来到湖口,后又两次到此,每次都是被贬官途经。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的7月28日,一代文豪,病逝于江苏常州。这四句,明为写眼前景,实为怀念苏轼。“畸零未蚀”隐喻苏轼不能用世的寂寞以及达观的人生态度。“荒波咽,生风雨”隐喻天才诗人湖口一去,风雨飘摇,孤单坎坷,客死江湖。
过片承前,再设一问,“坐倚危亭无主,待何人、持山归去?”仍是抒情。持山,用庄子典故,“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实际是化用黄庭坚诗“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此,慨叹东坡已去,再无人千仞石下,探幽访源。接着六句,景象开阔,想象奇特。“奇寒骨相,玲珑双玉,鱼龙吞吐。”写景也是写人,石钟山嶙峋峭拔,鄱阳湖清浊分明,水石相搏,这优美动听的乐音不要扰了人的心思。只是忆及东坡,风流不在,徒让人伤心。似乎也隐含人之有命,相学有九成之术,是不是苏子的面相也是奇寒?个人姑妄猜测而已。实际上作者在这里也是在思考人生,若用苏子的词加以诠释,那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词尾韵由情反景,轻轻宕开,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凄冷之意又真切,又陡陇。“羲和日色,茫然清浊,照鄱湖古。”羲和,传说为“太阳之母”。只有日光下的水,清浊分明照在鄱阳湖上。写的虽是眼前景色,用意却在于用自然之悠澹比照人生的漂泊,用自然的恒常比照人生的短暂和多变。至此以景收束,首尾圆合。
全词绾合无间,字字高寒,寓千古沧桑,寄慨遥深。艺术上的特点是上下两
片,音调激楚,融会贯通,一气呵成且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片,音调激楚,融会贯通,一气呵成且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顾问:韩布晖 张连福 范丽丽
张国印 希国栋 周祝国
刘新民 张全江
总编辑:纪惊雷
常务副总编辑:曹雪艳
小说、儿童文学主编:代文静
散文、报告文学主编:小愚
诗歌主编:王翠红
诗词主编:田玉竹
评论主编:梁淑艳
动态主编:陆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