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堪称词坛的一面旗帜,却因祸从口出,年仅49岁,便忧愤去世
那一世情歌 陆沅枫 - 枫从东方来
文 | 萍实君 · 编辑 | 萍实君
美丽萍乡:因你而美丽
还是从一首词开始吧!
蝶 恋 花
九十韶光如梦里。
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
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
惆怅玉箫催别意。
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能吟出“人生只有情难死”的人,肯定不是普通人,他是:文廷式。
他是江西萍乡人,是一位词人,堪称清末词坛的擎天之柱。
既然是才子,就得有才子的结局。
可惜,好像在中国这个古国,自古就有才子命薄的传统,文廷式自然也不能例外。
然而,这结局却不一定圆满。算来算去,好像没有几个才子结局是好的,比如屈原,比如司马迁,比如杜甫……太对了,
所以,文廷式的结局是:年仅49岁,便忧愤去世。
这不仅令人惋惜,然而,人都已经走了,惋惜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后人对他再多的赞誉,再多的敬仰,也终究是后人的事,这与文廷式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纵观文廷式的一生,其实也是一种传奇。
1856年,文廷式出生在了这个传承忠烈血性的文氏家族里。15岁学词,晚年自言“三十年来,涉猎百家”,“ 志之所在,不尚苟同”。
他博学群书,并精通欧、美、日本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是一个有强烈爱国思想的通才。
这样的一个通才,注定了一生的不平凡。
长大以后,文廷式把祖父生前使用过的那把宝剑悬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他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能够像先辈一样仗剑报国。
后来,文廷式凭着自己的才华,考中了进士。
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却只获得了翰林院的一个七品小官。而这跟珍妃得罪了慈禧有关,所幸,珍妃向光绪推荐了文廷式,为此,光绪皇帝特地举行了一场中断了近20年的翰詹大考,直接从翰林院中选拔人才。在这次大考中,文廷式被光绪亲拔为第一名并升任翰林院四品侍读学士,从此,文廷式开始接近了政治中心。
他思想开放,不拘繁文缛节,狂放不羁,礼部恩荣宴上,文廷式不但不行叩拜礼,还引用《说文》中话语与礼部司员辩驳。
他上书弹劾李鸿章,斥责李鸿章畏葸不前、挟夷自重;文廷式又联名上奏章,言慈禧太后生活奢侈,挪用海军经费为自己六十大寿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享乐,应立即停止颐和园修建工程,重视武备以对付外侮。
有才华的人,有思想的人,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又怎么能在当时的官场混呢?
自古才子都想当官,当了官,又要各种“添麻烦”,自然就要落到喟叹天地的地步。
文廷式批谁不好,竟然批到皇后头上了。
怪只怪这世道,怪只怪他自己太忠肝义胆。想有作为却眼看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在黑暗无望的清朝,最清醒的人最沉疼。文廷式只有将伤时忧国的思想和悲愤郁塞的情怀托付诗词,所著有《云起轩词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同时,文廷式还是兼通经学、玄学、宋元儒学、史学的大家,被沈曾植赞誉为“有清元儒、东洲先觉”。
光绪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永巷思量百事哀,阿兄尚谪戍轮台。萍乡流落江湖志,孤负当年问字来。”诗中第一句里的“永巷”是珍妃进宫之前住过的地方,珍妃的死使光绪感到了万念俱灰的痛楚,而第三句里的“萍乡”指的便是珍妃的老师文廷式。
清兵在搜查康有为的住所时,发现了文廷式的一封关于维新变法的长信,已经被罢回乡的文廷式居然与京城的维新派遥相呼应,盛怒之下的慈禧亲自下达了抓到文廷式后就地正法的通缉令。
1894年初夏,甲午海战一触即发之际,慈禧却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为自己操办60岁生日庆典,此时,文廷式不顾个人利害,第一个上书提出停办慈禧生日大庆。
恼怒之中的慈禧说出了“谁让我一时不高兴,我就要让他一辈子不高兴”。
甲午海战失败后,文廷式支持以光绪皇帝为首的革新派拒降的主张,他向光绪提出了拒和、迁都、抗战的建议。
当保守派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北京后,文廷式把条约的内容透露给了康有为等人,并鼓舞在京参加会考的举人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紧接着,文廷式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积极支持变法维新运动。慈禧为了尽快斩断光绪的这条“臂膀”,便以“交通宫闱,扰乱朝纲”的罪名把文廷式罢了官。
而罢免的理由只是因为他与珍妃的师生关系,哪怕自珍妃进宫之后,师生二人就再也没能见过面。
终于,文廷式在家乡江西萍乡忧愤去世,葬于杨岐山普通寺后丹凤朝阳形,年仅49岁,死时手中紧握着祖父曾经使用过的那把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