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山村的民俗
忻府区董村镇的刘家山村,是我去过的最美村子。早在三十年前,这里任职的年轻村党支部书记刘虎明,就超前的选择让居住在系舟山脚下的村民移民搬迁,并且对新村合理的进行了规划。村子里南北有宽十二米的三条街道,东西有宽十米的四条街道,还有几条东西五米宽的巷子。全村280户村民在新的宜居地,家家户户房屋面积统一,朝向整齐。在每条街道的两侧,都种有自己的核桃树、梨树、花椒树。每家户门口也统一修建有纳凉、聊天、吃饭多功能的石板圆桌、椅。村民们可以在果实累累的树荫下,边吃饭边隔着街道相互拉家常,那种感觉真的是很好。刘家山村也因此被忻府区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移民之前,村里的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生活困难重重。所以就有了一个传统的习惯祈雨。村子里很早就建有龙王庙,他们对供奉的龙王爷非常爱护,在每一年入伏的第一天,要送龙王爷上山避暑。据说这个仪式在明朝洪武四年就有了。而到立秋时要请龙王爷下山。我们去的这一天正是请龙王爷下山的日子。
山上龙王爷避暑的地方,是一个天然的山洞。去往龙王洞的山路崎岖、狭窄、陡立,落差很大,还有一处九十多度拐弯的转角,必须要带一块约两尺宽三米长的木板,连接两端,方可小心翼翼的通过,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沟。每年的入伏和立秋,全村老少,都会齐聚在一起,用一根定制的,粗有一寸多,长约二十丈,重约一百二十多斤的大绳,将龙王爷抬至洞内避暑或抬回村里的庙里。你可以想象,路途的艰辛和艰险。
下面就记录一下龙王爷下山的过程,感受村民团结齐心,对龙王爷的虔诚和敬畏。
崎岖陡立的上山路
山洞在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苍松翠柏遮挡着的就是龙王洞。
一大早就来到龙王洞的村民
龙王洞门
一块洪武四年时期的石碑
山洞里有一条神似龙的石头
等候的村民们
主力队员
洞里洞外人头攒动
笑眯眯的老村长准备贴对联
横幅让小伙子来贴,上书“五谷丰登保平安,风调雨顺降吉祥”。
敬香点黄表纸
给龙王爷整理衣冠
大绳将抬神像的架子捆绑结实
准备好下山的绳索
准备就绪
走出山洞
最困难的直角转弯处
开始上坡了
走在前面托着神位的村民
前拽后拉,妇女壮士齐参与。
前呼后拥,团结协作。
左右两边各一根大绳,保持平稳。
准备下山了
下山途中
辛苦不易的村民姿态各异
倒着走的排头兵
后面使劲的小伙子
中间的汉子汗流满面
狭窄艰险的道路,走的很艰辛,老村长扛着那一块铺路的木板走在最后面。
终于来到平缓地带,稍作休息。
鼓乐齐鸣,迎接龙王爷下山。
鞭炮声声,堵着耳朵走在前面的孩子。
相对平缓的道路,老村长在前敲着锣。
孩子们手握彩旗走在最前面
断后的村民
一路顺风到村口
请龙王爷在村子里转一圈
摇旗呐喊的队伍
妇女们扭着秧歌加入队伍
鼓乐声中抬着龙王爷在庙前要跑圈呐喊
将龙王爷请到龙王庙里
村民准备的贡品
送贡品的一家
保佑村民风调雨顺,家兴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