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堂流血上市:B2C业务乏力,连亏3年

B2C业务陷入瓶颈、连续亏损的阴影,在成都泉源堂身上挥之不去,但这并不影响公司向香港主板发起冲击。
医药零售电商领域的玩家甚多,继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之后,目前又有苏宁易购、百度等入局。靠线上卖药起家的泉源堂还有多少机会?
3年累计亏损超4亿
成都泉源堂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泉源堂)起步于成都蒲江县,迄今已拥有B2C零售业务、线下零售药房、O2O零售业务、供应链服务和赋能服务等五大业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0年的收入计,公司为中国一家领先的全渠道智慧零售药房企业。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分别实现收入5.76亿元、8.58亿元和12.4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3.4%、19.4%和20.8%。最近两年收入增长,主要是来自线下零售药房以及O2O零售业务收入增长。
2019年和2020年,公司的线下零售药房分别实现收入2.01亿元、3.65亿元,同比增长316.67%和82.5%;O2O零售业务收入分别实现1.03亿元、2.21亿元,同比增长202.94%和114.56%。
公司的全渠道经营模式解决了盈利能力不确定的痛点,其店效(每店日平均销售额)从2018年的4322元增至2020年的7863元。
尽管如此,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2020年,其年度亏损分别为0.93亿元、1.66亿元和1.55亿元。公司解释,这主要是由于线下零售药房网络的扩张,导致履约、销售费用以及行政开支增加。
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公司新开线下药房门店数量分别为62家、96家和95家。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369间线下零售药房,涉及国内13座城市。
规模一直是公司最大的痛点,此次赴港IPO的重要目的就是获得资金用于扩大规模和开展收购等。
报告期内,公司已对广东好药师大药房、重庆健顺大药房、广东美佳康等实施收购,导致商誉激增。2018年-2020年,公司商誉分别为630万元、8860万元和8600万元。
B2C业务陷入瓶颈
斑马消费梳理发现,早在2014年,泉源堂就取得C类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并在当年9月在天猫开设旗舰店。其后,公司陆续将线上药房逐渐延伸至各大电商平台,迄今已有38家线上零售药房。2020年,公司通过B2C零售业务服务了370万名消费者、完成540万份订单。
作为最早进入医药电商的企业之一,泉源堂早期吃到了医药零售消费市场发展与变革的红利。然而,线上的生意并不能一劳永逸,受流量迭代和获客成本升高等因素影响,公司B2C零售业务已遭遇到严峻考验。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B2C零售业务收入分别为3.79亿元、3.78亿元和4.22亿元,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65.9%、44.1%和33.8%。同期,B2C零售业务毛利润分别为2746.1万元、2663.5万元、3207.2万元,占公司毛利润的35.49%、16.00%和12.36%。
B2C零售业务停滞不前,公司收入增长主要依靠线下零售药房、O2O零售渠道等新零售业务。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新零售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8216.7万元增至2020年的5.87亿元,所占公司收入比重从14.2%增至46.9%。其中,O2O零售业务毛利率从11.2%增至25.2%,线下零售药房业务毛利率从29.1%增至29.7%。
更大的野心
从募集用途来看,公司还隐藏着更大的野心。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上市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开设新零售药房、向三四线城市药店提供赋能服务来拓展市场,以及提高自身技术开发能力。
大城市线下药房竞争激烈,优质药房标的,几乎在近几年药房并购大战中被瓜分殆尽,留给泉源堂的机会已然不多。
公司赋能三四线城市连锁药房的服务才刚刚开始。2019年,该业务仅实现收入40.6万元,占比当年营收的0.1%;2020年实现收入1543.8万元,占比营收的1.2%。截至目前,公司已向逾18200间零售药房提供了赋能服务。
在医药零售领域,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背靠庞大资本,不仅在规模上碾压泉源堂,且在商业模式上亦优于泉源堂。
另外,新入局者并不少见,苏宁易购、百度健康等,这些同时拥有线上线下流量和资本的企业,在医疗健康业务布局方面具备先天优势。
在线下药房零售市场,四大上市连锁药房企业也在借助线下渠道优势掘深护城河。
头顶医药电商的光环,泉源堂还有什么底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