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说|放下苛求,拿起真知与情感。
“这次在芝加哥年会上,第一次见到老师口中说过多次的恩师,多美尼克大师,一时间激动得流泪!也许这就是大师的魅力。”
前几天看到佟姐(艾迪尔最年长的专业学员,最年长的团队成员。有关佟姐的故事,可以点击这里了解。)的朋友圈,忍不住把12年前,写的关于老师多美尼克·伊莎贝克的旧文翻出。或许这能解释为什么长久以来,我总是不自觉在课堂和学员中,提及多美尼克。
上周日应老师之邀,在FIT(纽约时装技术学院)上《愿景》课。临别时,多美尼克又提到我在芝加哥获得AICI(国际形象顾问协会)全球杰出贡献奖,她有多么开心和自豪。
“我一直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和幸福,一接触形象管理时,就遇到了您。”我对多美尼克说。
“因为你聪明。”多美尼克微笑着,朝我眨了眨眼睛,意味深长地回到。
我心里一颤又一酸,情不自禁走上前,与老师拥抱在一起,深深的……
“没出息”的我,哭了。▲▲
10年前,若是听到多美尼克如此说,我会喜滋滋的认为,这是老师夸我智商高。现在,自己也做了15年+的老师,教了众多的学员和学生后,听到老师这样说,心里特别酸。因为我懂得,多美尼克说我聪明,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久前,看到女性素养专家、张乐华博士的《如何与你的老师相处》。文章一开篇就提到:“这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迎来送往了很多会员或学生,享受了很多尊重,也承受了很多无端的委屈和非礼。”
曾经一学员,希望劝阻萌生做老师之心的妈妈,打消做老师的念头,说:“妈妈,您问问梁老师,这些年她做老师,是不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说起来,这些年自己确实如张博士所说,因为做老师而受了很多尊重和礼遇,但也的确如学员所说,无端挨了很多刀。而我相信,教学超过45年+的多美尼克,从学员那里遭受的委屈和挨过的刀子不会更少。
左一Jeniffer,右一Dominique,两位均是AICI联合创始人。▲▲▲
多美尼克,是我在形象管理的启蒙老师。虽然,我之后又与另一位国际形象大师朱迪斯·瑞斯班得,继续学习、合作。可在我的心里,多美尼克一直有着特别的位置:她是我的老师。我从没因与多美尼克学习、合作渐渐减少,而心生疏远、渐生嫌隙。即使我已深入老师的私人生活,无论是否认同,也从未有过任何置喙。
我知道,老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只要他在那个时间点,传了道、授了业、解了惑,就是履行了他的职责,完成了他的交付,发挥了他的价值。就像有句话说:“人不需要完美,才能成为领导Leader。”同样,人也不需要完美,才能成为老师。即使,做个好老师一定需要为人师表。但,再为人师表的老师,也究竟是活生生的人。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不会是神和圣,就不可避免有这样、那样的情绪、起伏、瑕疵和局限。
左一Shanna,左二Dominique,右二Carol,右一梁艳,均为国际形象大师与国际形象专家。▲▲▲
在《如何与老师相处》(点此查看原文)中,张乐华博士强调:“老师首先是普通的人,绝不是什么女神、男圣,不是什么仪态万方的大美女或大帅哥(万一是,就更好了);老师也不都是什么商业运作大腕(如果这不是他的专业);老师也不可能成为你的闺蜜(因为他的学生太多);老师也不能成为你的家长(这是他最不希望的),因为他没义务也不愿意接受你的任性和无理取闹;老师也不可能永远做你的智多星,他的看法只是给了你一个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的人,所能提供的一个参考,让你多了一个更有智慧的人的选择。”
一直以来,我都对多美尼克对自己的信任,包括允许我进入她的私人生活,格外珍惜。同时,多了一个维度的接触,让我更加理解和懂得她的不易,倍加感恩她对我的帮助、提携,包括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的关心和支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受人之恩、涌泉相报。纵使我人微言轻、力量有限,仍总会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想办法进行回馈。每次到AICI全球年会,看到多美尼克开设展台,我都会第一时间询问是否需要帮忙,主动留下来做助手、打杂。参加老师的论坛讲座时,我也会格外关注现场,包括人数和氛围。除了自己,必要时也会发动和带动学员与听众,进行助场。
所有的一切,多美尼克从来没有主动要求过,也没给过我物质回馈。我只是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做着,发自内心地表达和回馈着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老师也“只”是在我荣获AICI全球杰出贡献奖时,第一时间穿过人流走到台前,紧紧的拥抱祝贺我,告诉我在她的心中,很Special。
而多美尼克提到的“我聪明”,或许只是因为我从小就听妈妈的话,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也或许因为我总记得姥姥所说“俩好搁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