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时方集锦——丹栀逍遥案

案一:闭经

女患,26岁,于1987年10月26日初诊。

患者自述停经3年余,前医曾用活血补血,行经化瘀等治疗效果不显。刻下:小腹胀,带下多,失眠,乳房胀痛,头痛目眩,舌红苔薄白,脉沉弦滑。综合脉证属肝郁血虚,郁久化热,血脉不利而经水不通,治用解郁清热以通经脉。

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2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炙甘草3克、薄荷2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枳实10克,7剂。

11月1日复诊:药后少腹胀痛减,带下减轻,效不更方,继进6剂,经水来潮,量多有块,全身畅快,改为逍遥汤以善其后,追访1年月经正常。

案二:颜面痤疮治验

女患,28岁,某大学教师,于1981年3月12日初诊。患者颜面痤疮发作六年余。月经前加重。伴有心烦急躁。手足心热,口苦咽干,头目眩晕,查脉弦细,舌边尖红苔薄黄,从脉证反映了郁热化火,木郁刑金之证。

丹皮10克、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炙草6克、薄荷2克、生姜3克、大青叶6克、枇杷叶15克、黄芩6克,水煎服2剂,诸证皆减,连服6剂,病愈。

案三:更年期综合症治验

女患,49岁,干部,北京人,于1988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述月经紊乱半年余,精神不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失眠多梦,精神不安,躁烦易怒,胸胁胀满,失眠多梦,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症。经服更年康片及生脉饮等补肾调养之品罔效。近日来,情绪不能自控,易悲怒哭笑,常与他人争吵,而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其脉弦细,舌红苔薄黄。证属肝郁气滞,化热伤阴。治拟疏肝解郁,养阴清热。

丹皮10克、栀子10克、当归12克、白芍1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炙草6克、煨姜3克、薄荷2克,水煎服,连服12剂,诸证皆减而愈,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案四:顽固性不寐证治验

男患,42岁,北京某区检察院干部。1986年12月6日就诊。

患者自述失眠三年余,重时彻夜不眠,在北京安定医院诊断为隐匿性精神分裂症。多年来一直以镇静剂安定等药维持。近三个月来,因心情不舒,失眠加重,服用4片安定也难入睡,心烦易怒,胸闷心悸,头目眩晕。查其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观其脉证属肝郁化火,火扰心神。

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4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薄荷6克、煨姜1克、薄荷2克、黄柏6克、竹茹12克,水煎服。

7剂后复诊,心烦诸证减轻,夜寐安然。为巩固疗效,上方去黄柏、竹茹继服7剂,诸证皆愈,追访1年,病未复发。

案五:陈××,女,32岁。

因母病愁思不解,郁而生病。其证:心烦、头晕、失眠、胸胁苦满,午后低烧、欲手足贴近砖墙凉而始爽,饮食无味、口苦、时时太息,经期前后不定、量少、色紫、挟有血块。曾服芩连四物汤等寒凉之药无效。其人面容消癯、面颊色赤、舌红而少苔、脉弦赉赉。此乃肝郁化火,血虚不柔所致,又屡服苦寒之药,损伤脾阳,清阳不能升发,而阴火反乘上位。治仿东垣之法:

粉葛根3g、升麻2g、羌活2g、独活2g、防风3g、白芍12g、生甘草6g、炙甘草6g、红参3g、生姜3g、大枣3枚。

连服两剂,发热渐退,心烦少安,余症仍然不解。此乃肝郁血虚,转方用:

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2g、茯苓9g、白术9g、炙甘草9g、丹皮6g、黑栀子3g、煨姜2g、薄荷2g、香附5g、郁金5g、鳖甲9g、牡蛎9g。

服药后,一夜酣睡,心胸豁然,渐能饮食。但觉神疲乏力,心悸不安,脉来缓而软,改投归脾汤间服逍遥丸,调治数日,午后之热全退,体力渐增。又以参苓白术散三剂善后,病愈。

[按语]气郁化火之证,其治当遵“气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旨,宜用疏达肝胆气机之品。反投苦寒,则不但闭阻气机,使火郁更甚,而且内伤脾胃,遏抑清阳,非见肝治脾之义也。审时度势,治当升脾胃之清阳,兼泻心中阴火。选用升阳散火汤,俾脾气升发,则木郁自达。然血虚肝郁,其势未已,故再以丹栀逍遥散加鳖甲、牡蛎,以养血柔肝而见功。本证从战略上讲,离不开脾胃虚弱的问题,故又用归脾汤、参苓白术散而收全功。

升麻葛根汤案

案一:红皮病

钟xx,女,39岁。1993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半年前因病服用“复方新诺明”发生过敏,周身皮肤发红、瘙痒不已。西医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懈萎缩型药疹”。多方医治罔效,患者特别痛苦,经他人协助,从四川辗转来京请刘老诊治。现全身皮肤通红、灼热、瘙痒难忍,表皮片片脱落、每日可盈一掬,面色缘缘正赤,目赤羞明、不愿睁视,口干鼻燥、咽痛、月经半年未行、小便色黄,大便质软、一日两行,舌绛、苔白厚腻、脉滑。初辨为热毒深入营血,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清营凉血解毒等法,疗效不明显。刘老综合脉证,思之良久,顿悟此证为热毒郁于阳明之经,阳明主肌肉,故见皮肤发红、瘙痒、其面缘缘正赤,反映了阳明经中邪气未解之象,治以升散阳明经中久蕴之邪,方用升麻葛根汤:

升麻10g、葛根16g、赤芍18g、炙甘草8g

药服五剂,面赤、身痒减轻,患者信心倍增。由于近日感冒,微发热恶寒,为太阳表邪之象,阳郁在表,“以其不得小汗出”,则更助其身之痒,乃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为疏:

麻黄3g、桂枝10g、杏仁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10g三剂。

服药后微微汗出、已不恶寒、食眠均佳。昨日月经来潮,经量、经色正常,此表邪已解。续用升麻葛根汤,以清阳明热毒,经治月余,患者皮肤颜色渐退为淡红色,已不脱屑,诸症遂安,欣然返乡。

[按语]刘老临证,十分强调抓住主症,但绝大多数疾病,其病情往往是复杂多变,故抓主症并非易事。本案因皮肤发红、见有舌绛,初辨为热入营血,以清营凉血治之,收效不显,说明抓主症有误。本案虽有舌绛等波及营血之象,但脉不细数而滑,苔不光而反厚腻,又无身热夜甚,以及出血之症,说明热邪并未全部深入营血。观皮肤瘙痒、伴面色正赤、目赤、口鼻干燥、咽喉疼痛等症,实为热郁阳明气分之证,阳明主肌肤,其脉行于头面。《素问·热论》曰:“阳明主内,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由于风热毒邪郁滞阳明,所以治疗既不宜白虎汤类以辛寒清解,又不宜黄连解毒汤等苦寒直折,惟宜升达发散之法,使毒邪外出。否则,寒凉郁遏,毒邪内伏,未免关门留寇,贻害无穷。

升麻葛根汤善于透解阳明风热邪毒。主药升麻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阳,解毒透热;葛根轻扬发散,开腠理,升津液,除热祛风;配芍药和营泄热,因本案已波及营血,故用之正为适宜;甘草益气解毒。芍、甘相合,又养阴和中,使透散之余不伤气阴。服用本方能使阳明郁热从表而散,从而阻断毒热内陷之途径。

后患者因感冒,兼阳气怫郁在表之证。故暂予桂麻各半汤轻发其汗,以除表邪。表解之后,再予升麻葛根汤透发,使热毒尽散,病终痊愈。可见,辨证若抓住了主症,治疗得法,则疗效非凡。

案二:痛风

刘某,男,44岁。1999年8月5日。痛风,尿酸高,血尿酸不高,右手腕外侧肿痛不能转动,弯曲不了,左脚底疼,多汗,大便次数多,每天2~3次,但不稀。舌红,苔白,脉弦数。用升麻葛根汤合五味消毒饮。

处方:升麻6g、葛根14g、白芍16g、炙甘草3g、金银花14g、连翘12g、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0g、玄参16g、茜草10g。7剂。

1999年8月19日。疼痛减轻,舌红,苔薄白,脉滑弦。用升麻葛根汤合犀角地黄汤。

处方:升麻3g、葛根14g、炙甘草3g、水牛角20g(先煎)、生地30g、白芍15g、玄参20g、金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12g。7剂。

1999年8月26日。服药疼痛缓解,现手腕关节疼,有走窜感。舌红,苔白略腻,脉滑弦。用三黄泻心汤合犀角地黄汤与五味消毒饮。处方:黄芩8g、黄连10g、大黄3g、金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藏红花1g、丹参15g、水牛角20g(先煎)、生地30g、丹皮20g、赤芍10g、当归15g、鸡血藤12g。7剂。

茴楝五苓散案

韩xx,男,39岁。1993年9月22日初诊。

有前列腺炎病史。三天前突作左侧睾丸肿胀疼痛,西医诊断为“急性附睾炎”。服消炎药两天,胀痛未减,转请中医治疗。现左侧睾丸坠胀剧痛、上引小腹、不可忍耐。小便不利、口渴、心烦、舌胖、苔白、脉来沉弦。此乃肝经湿热郁滞,膀胱气化受阻所致。治当疏肝利湿,通阳利水为法:

茯苓30g、猪苓16g、白术10g、泽泻16g、桂枝4g、川楝子10g、木通10g、小茴香3g、天仙藤20g、青皮6g服药一剂即痛减。三剂小便自利。七剂服完而病瘳。

[按语]本案睾丸疼痛,上控小腹,见小便不利,属古之“癃疝”之证。《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少腹痛引阴丸,小便不通者,为癃疝也”。为《内经》“七疝”之一。其证候特点是痛、胀、闭。总由肝郁气滞,经脉不利,膀胱闭阻所致。肝主疏泄,其脉“过阴器,抵小腹”,若肝气郁滞,疏泄不畅,则使三焦水道不行,膀胱气化不利,经脉运行闭阻,故见睾丸胀痛、痛引小腹,小便不利,水气不化,津不上承,则见口渴、舌胖、苔白、脉沉而弦,皆为气滞水湿不化之象。故治当疏肝理气止痛,通阳化气利水。本方为“茴楝五苓散”去葱白、青盐,加木通、天仙藤、青皮而成。方用川楝子、小茴香、青皮,疏肝理气,止小腹之痛;五苓散加木通,能温阳化气利小便;妙在加天仙藤一味,既能活血通络,又能行气利水,为治疝气痛之要药。服用本方能使肝气畅,水气行,疼痛止,小便利,而癃疝自愈。

青龙按:茴楝五苓散治疗水疝,少腹以及睾丸疼痛效果好。在温病条辨当中吴鞠通创造一方,他在《温病条辨》补秋燥论说:燥金司令,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甚则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主之。

吴鞠通自注:此金胜克木也。本病与金病并见,表里齐病,故以柴胡达少阳之气,即所达肝木之气,合桂枝而外出太阳,加芳香定痛,苦温通降也。湿燥寒同为阴邪,故仍从足经例。

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方(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法)

桂枝 吴茱萸 黄芩 柴胡 人参 广木香 生姜 白芍 大枣(去核) 川楝子 小茴香 半夏炙甘草

那么以上简单解释:外见柴胡桂枝证,寒热往来心烦喜呕,或者兼有枝节疼痛,同时还有少腹或者睾丸疼痛,会阴胀痛,舌苔白腻等。其病机是寒湿侵袭厥阴,内蕴寒湿外有少阳太阳,故而柴胡桂枝汤加木香川楝子小茴香吴茱萸等辛温理气止痛。

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太子参10克,桂枝6克,茯苓15克,大黄6克,川楝子10克,木香6克,吴茱萸2克,小茴香2克,龙骨牡蛎各2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3枚,五剂日一剂

二诊睾丸痛减轻,但是仍有不适疼痛,荨麻疹还有;手足怕冷,蘸水荨麻疹也发作;多汗,大便还是不畅;小便不利;舌苔如前。

再与桂枝汤,萆薢分清饮导气汤合方加减:

桂枝10克,白芍10克,萆薢15克,菖蒲10克,赤茯苓15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车前子15克,川楝子6克,吴茱萸3克,木香6克,小茴香3克,牵牛子6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3枚,五剂日一剂,

三诊:荨麻疹,睾丸痛大减,大便也畅快,仍有多汗,但不怕冷。乃改他法继续治疗前列腺炎。

其中提到导气汤就是吴鞠通柴胡桂枝各半汤加味方。附方如下:

《医方集解》:导气汤

川楝子12克 木香9克 茴香6克 吴茱萸3克(汤泡)

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主寒疝疼痛,或囊冷结硬如石,或牵引睾丸而痛。

补中益气汤

病案一:内伤发热

平××,男,37岁。素体虚弱,肝胃不和。十月中旬某日,突然发生吐血,咳嗽。伴见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淡,苔薄白。初用“加味救肺汤”,服二剂后咯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辨为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建中气,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但仍发热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不思饮食,腹泻不止,脉象同前。此“阴火上乘土位”,清浊失调之变,乃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生甘草6克以泻心包之热。服一剂即觉轻减,略事加减,三剂后体温正常,腹泻止,食欲逐渐增加。改用归脾汤进退而愈。

病案二:内伤发热

李××,女,35岁。得病已数月,心烦口干,气弱食衰,周身发热如同火灼,必须将后背贴靠家中方石筑砌之墙方觉凉爽。月经每来必多,下肢浮肿,动作乏力。大便时有溏泻,小便微黄,脉大而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曾服滋阴凉血之方,非但无效,反增胸闷而纳呆不食。当从内伤脾胃,清阳下陷,阴火乘于心胸辨治。

黄芪9克人参6克生、炙甘草各6克当归6克陈皮3克柴胡3克升麻3克葛根3克生姜3克大枣3枚

服三剂。心烦,口干等已去,燥热有所改善。上方加知母,黄柏各3克,连服六剂而热退。改服参苓白术散巩固。

病案三:习惯性流产

酒××,女,32岁。每次怀孕至三个月左右,即自行流产,已连续发生三次。现又怀孕已三月,胎漏见红,腹内下坠,腰酸,白带极多,食少体倦。舌淡苔白,脉滑无力。脾虚湿盛,清阳不升。中气不足则胎元不固;湿渗于下则带

下淋沥:治疗必须补脾升清,去湿固本,胎气方能安和。

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30克当归9克炙甘草9克柴胡3克升麻3克杜仲9克续断9克陈皮3克服三剂,带下已止,腹坠腰酸明显减轻,但漏红未止。转用胶艾四物汤加炙甘草10克,服三剂后,血止胎安。

病案四:腹泻脱肛

即××,男,56岁。患大便溏泻,每日三四次,伴发一脱肛。饮食减少,体疲无力,屡治无效。面黄舌淡,脉缓软无力。一派脾虚之象昭然若揭。

黄芪12克人参9克白术9克土炒当归6克炙甘草9克柴胡3克升麻3克生姜3克大枣3枚鳖头(荷叶包,煅透)1个

服六剂,腹泻与脱肛不发,又将方中人参改为党参12克,续服六剂而愈。

病案六:气虚发热

马××,女,74岁。

1993年7月21日初诊。午后发热,体温38C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舌质红绛,苔薄白,脉大无力。刘老辨为气虚发热。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火上乘上位”所致。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疏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

黄芪20克,党参15克,炙甘草5克,生甘草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陈皮8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减。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