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盐民暴动”始末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濮阳一带曾经发生过一个著名的事件,即“盐民暴动”。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濮阳穿境而过。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水利事业的大力发展,使黄河变害为利,灌溉着沿岸广袤的农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确保了粮食连年丰收,黄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母亲河。然而在解放前可不是这种情形。那时濮阳一带黄河经常决口,沿岸和一些低洼积水地方,形成了大面积的盐碱沙荒地,根本无法种植粮食作物。当时曾经有一首歌谣来形容这一状况:“旱天白茫茫,涝天水汪汪,刮风黄沙起,存草不生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耐只有靠刮土熬盐来谋生,这部分人于是就被称为盐民。地处冀鲁豫边区的濮阳,曾是盐民的重要聚集地。盐民生活非常清苦,通过艰辛劳作,勉强维持生活。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为了实行海盐专卖,成立了盐务署。天津长芦盐务局将海盐运往内陆,并设立盐务巡警缉私队(简称盐巡),派往盐区各地,禁做禁卖硝、盐(俗称小盐)。盐巡来到濮阳后,毁坏盐池,殴打盐民,千方百计取消小盐,盐民与盐巡经常发生冲突。到1930年,派到濮阳的盐务辑私队已达40余人,他们为使大盐畅销,更是变本加厉地捣盐池、砸盐锅、折盐称、抢存盐、抓盐民。他们把海盐叫做官盐,把小盐叫做私盐,严禁小盐上市。国民党县政府也助纣为虐,竟下令禁做小盐,致使盐民生路断绝,衣食无着,怨声四起,激起了盐民的强烈不满。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盐民,与盐巡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濮阳的盐民为了生存,就自发地组织起了“晒盐会”,提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团结起来,同盐巡作生死斗争”的口号。
1931年,濮阳地区的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盐民中也发展了党员。当时在大名七师读书的濮阳县西街共产党员张会之,将盐民受压迫情况向中共濮阳中心县委书记王从吾作了汇报。中共濮阳中心县委分析了形势,加强了对盐民斗争的领导。11月,直南特委军委书记兼大名中心县委书记高克林来濮阳巡视工作,与王从吾、刘晏春等共同调查研究了盐民的生活情况和斗争要求,决定针对正在兴起的盐民斗争,加强党的领导,推动斗争的深入开展。经研究认为:1、领导盐民斗争必须与盐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争取盐民的拥护。长芦盐业公司是半官半商的性质,盐务巡警缉私马队并不直接隶属濮阳县政府,他们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因此,应利用其矛盾,集中力量打击盐巡,把盐巡逐出濮阳,彻底解决盐民做盐谋生的问题;2、盐巡禁做小盐,同时伤害了盐业地主的利益,应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开展对盐巡的斗争;3、要宣传发动群众组织起来进行斗争。随后,中共濮阳中心县委在王从吾、刘晏春等人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党团员,深入盐区,发动盐民起来斗争。并进行了人员分工,分头负责对盐民的宣传发动工作。硝河坡、千口、化村一带,由刘玉峰、张怀森、郭尚德负责;濮阳县城西水坡和城关,由张会之、吴宝合负责;县城北街,由郭风侠、刘静轩、尚玉峰、李树皂负责;沙窝、故县一带,由王培智负责。要求定期交流宣传发动盐民的情况和经验,解决在宣传发动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宣传发动,克服了部分盐民思想中存在的种种顾虑,坚定了同盐巡进行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到1932年春,以濮阳城内西水坡、城西北硝河坡、城南澶州坡盐民集中的地方为核心,南到渠村,西到硝河两岸,连同内黄县盐碱十八村,长达140华里地带的盐民相继被发动起来。开展大规模驱逐盐巡斗争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濮阳中心县委审时度势,制定了行动计划,成立了以高克林、王从吾、刘晏春等为主要负责人的盐民斗争指挥部。指挥部还吸收张春普、郭凤祥等一些党外人士参加。指挥部研究决定,集合盐民包围盐巡住地,捉拿盐巡队长,让他答复盐民提出的条件。并由张友文、王培智负责起草《告盐民书》,魏培约、张海波、李宝贵、陈林负责组织“敢死队”,并决定于5月15日(农历三月十九日)开展驱逐盐巡出境的斗争。事前组织乡下盐民,以做买卖、串亲戚为名,进到城里,隐藏下来,其他盐民务于十九日早赶到城里。是日天亮,三千盐民云集西水坡,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大家扛着铁锨、盐耙,打着红旗,整队出发。盐民队伍一路高喊“赶走缉私队”、“为饭碗而战”、“不答应条件决不罢休”等口号,冲向缉私队住地县城北街王家大院。盐巡看势头不好,从后院翻墙逃走。盐民们义愤填膺,杨进才纵身登上墙头,高喊一声“冲啊!”,大家一起拥进大院,将缉私队的门窗、家具砸得粉碎,将锅、碗、瓢、勺摔打一空。盐巡队长住在一个小跨院里,盐民愤怒地把墙推倒,从床下拖出两名未逃脱的盐巡,大家一阵拳打脚踢,平时飞扬跋扈的两个盐巡,顿时被打的鼻青脸肿,磕头求饶。杨进才问:“你们队长跑到哪里去了?”盐巡忙答:“到县政府报告去了”。濮阳县县长孙培基听到盐民斗争的消息,大吃一惊,怕事情闹大,上边怪罪,一边急令电话通知各区保安队火速进城,一边亲自打电话通知公安局长赵玉舍,迅速组织警力赶到现场,防止事态扩大。赵玉舍惊得手足无措,带领警察赶到北街,大叫,“你们赶快回去,不要闹了,谁闹就把谁抓起来。”正在这时,黄吉成、孙庆林等人架着两个盐巡出来,后边簇拥着很多人,人们大喊:“把他俩活埋了!”赵玉舍一看,急令警察把盐巡保护起来,盐民一下把赵玉舍和警察围了个水泄不通。盐民高呼:“赶盐巡出境,为饭碗而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赵玉舍一看众怒难犯,便一边护卫着盐巡,一边和盐民说好话,答应盐巡退出濮阳,准许盐民做盐的要求。盐民隔着警察,伸手打盐巡的头,混乱中,盐民把赵玉舍也打了一顿,赵仓皇溜走,向县政府报告去了。接着盐民重整队伍,继续游行示威。队伍从北街八都坊出发,向中心阁挺进,铁锹、盐耙明光耀眼,顺街望去,像一条银色长龙。学校的师生也赶来声援,手持小旗加入了游行队伍。游行队伍边走边呼喊口号,散发《告盐民书》等宣传单。盐民的壮举轰动全城,男女老幼倾城而出,街道两旁被挤得严严实实,大家群情激愤,纷纷痛斥盐巡的恶行。队伍游行到西水坡,又集合开会,高克林讲话说,这次斗争暂告一段落,我们取得了初步胜利,虽然没有抓到盐巡队长,但砸了他们的老窝,灭了盐务缉私队的威风。要巩固这次斗争的胜利成果,必须建立盐民协会,组织起来,继续开展斗争。这时,群众又来报告:县长孙培基、保安队长张冠三带领300多名保安队员持枪到西街,可能要抓人。闻讯后队伍有些骚动,有人高喊:“跟他们拼了!”指挥部紧急研究,向群众说,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抓人,要和他们辩理,让县长答复我们的条件。为防止保安队开枪,要把保安队包围起来,他们若敢动手,我们就还手。3000多名盐民,无所畏惧,奋勇当先,迎着县长、保安队而去,迅速将他们包围得严严实实。孙培基看着四周人山人海,铁锹、盐耙林立,大为惊恐。保安队员看到县长和队长惶恐变色的样子,更不敢轻举妄动。许多围观的群众都为盐民捏一把汗。孙培基说:“你们这是胡闹,破坏社会治安......”。盐民没等孙说完,就纷纷向前辩理:“我们赶盐巡出境,只是为了饭碗,对官府没有一点侵犯,咋说胡闹,危害社会治安呢?”。孙又说:“你们砸盐巡住宅,殴打盐巡,这还了得?”盐民一听怒不可遏,纷纷斥责孙:“盐巡毁盐池、抢存盐、抓人罚款、打死盐民,他们算不算危害社会治安?你身为县长,本应帮助我们解决民生问题,却为盐巡撑腰,盐民靠做盐吃饭,量力求财,出租纳税,不偷不抢,哪点危害了社会治安?”孙被问得理屈词穷。保安队员有好多本来就同情盐民,有的家里也做盐,见到盐民义正词严,也被感动,纷纷把枪放下。四周盐民高呼:“驱逐盐巡出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指挥部趁机向孙培基提出了三个条件:1、盐巡退出濮阳,不许再来;2、允许做小盐,可以卖;3、做卖小盐不犯法,不准抓人、罚款和毁坏工具。孙培基无耐只好答应条件,带着保安队悻悻离去。慑于盐民的威力,盐巡不得不退出濮阳,盐民斗争取得了胜利。为巩固和发展盐民斗争胜利成果,濮阳中心县委决定,建立濮阳民生盐会,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壮大党组织,并唱大戏庆祝胜利,扩大盐民斗争的影响,发动群众继续开展斗争。此次濮阳盐民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濮阳农民运动的伟大壮举,史称“盐民暴动”。
濮阳盐民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县盐民。之后,滑县、南乐、清丰、浚县、大名、朝城、濮县、观城、范县等县都相继发动了不同规模和形式的盐民斗争,尽管个别县遭到盐巡和保安队的开枪镇压,但终不能阻挡盐民斗争的滚滚洪流。1932年7月,十三县盐民代表在清丰县古城成立了两河(河北、河南)盐民总会,会员发展到八万多人,号称十万盐民大军。从此,冀鲁豫盐民斗争更加蓬勃开展起来。党领导的濮阳和各县盐民斗争的胜利,增强了党的威信,提高了群众觉悟,斗争中发现和培养了积极分子,发展和壮大了党的组织,为开展各项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