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甜、咸之争又开始了,到底第一个问世的粽子是什么口味?
今天是端午节,每到这种传统节日,我们除了开心的休息、娱乐,还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吃什么。
由于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吃上也是各不相同,比如元宵节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端午和中秋虽然吃的都一样,可月饼和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一直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争论话题。
我们先来聊聊屈原那个时代粽子到底是咸还是甜,从史书上来看: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遂以竹筒贮米,
投水祭之。
出自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
也就是说,最开始投给屈原的粽子不是甜的也不是咸的,只是直接把米放到竹筒里煮的,类似于我们今天吃的竹筒饭。
南甜北咸的口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在印象中,南方人普遍爱吃甜的,北方人爱吃咸的,事实也是如此。导致这个口味原因和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虽然现在大家都比较注意养生和身材,所以对甜食都比较敬而远之,不过在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糖绝对是一件奢侈品。
宋代以前,糖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北方,这个时候南方相对贫穷,糖吃的比较少。
到了明清时期,福建、广东成为产糖中心,因为接近糖产地,此时南方的糖也更便宜。
清朝中期,京城糖价是每担8两,而在福建泉州能便宜三分之一。糖的价格本就是盐的2倍以上,再加上要改变食物的味道需要用的糖比盐更多,糖也就变成了一种轻奢的调味品。
此时北方经济衰退,加上糖价又更高,而南方、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就变成了中国最爱吃甜的地区。
18世纪中期,中国人均糖消费量是每年2.89-3.80斤,糖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岭南、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三个地区,这些地方的人比其他地区多吃至少一倍的糖。这也形成了近代以来南方食物偏甜的口味,因此南方更偏爱甜豆腐脑,北方人则大都爱吃咸的(豆腐脑甜咸口味之争的原因)。
为什么粽子的口味截然相反?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庆食物,有祭祀、仪式的作用,人们会放更多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食材,因为过节嘛,总得吃点好的,就像困难时期只有春节的时候,普通家庭才舍得吃肉一样。
在北方,糖相对难得,因此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吃点加入大量砂糖的豆沙和枣的粽子,最奢侈也就是再蘸点糖吃。
而南方平时就总吃甜的,过节了就得再提升个档次,比糖奢侈的就是肉了,所以在江南地区咸肉、火腿、蛋黄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粽子的馅料,中秋的月饼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今,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普遍提高,老百姓也不会再把糖和肉当作奢侈品,但这个口味还是保留了下来。当然,现在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想吃甜、或者咸的粽子都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现在你知道粽子甜咸之争的缘由了吧,反正作为北方人的我,两样都挺喜欢吃的,不挑食。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万事顺利,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