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瓷器增值有哪些决定因素
在烧造釉里红的过程中,由于铜在釉中溶解、扩散和易于挥发的特性对烧造时的温度和气氛都较为敏感,故此,在元代到明代早期制作的釉里红产品质量都较低,釉里红的釉色很难体现出来,当时制造的青花釉里红中的红釉多呈灰色暗红色,且同一釉里红器物上的红釉色泽会出现由浅到深不均的现象。
釉里红,在制作的过程当中,是先把色彩描绘在了瓷器的表面,然后才烧制,很多时候人们在远处观看的时候,都会以为瓷器表面才是红色,其实不然,红色藏在了瓷器的下面,表面还有一层透明的釉。
明代青花釉里红瓷一度销声匿迹。直到清初,方才恢复这一传统工艺。清初青花釉里红瓷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也是身价不菲。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件雍正青花釉里红花卉龙纹玉壶形瓶,在香港拍卖成 交价为210万港元;一件雍正大型青花釉里红壶形瓶,成 交价5.5万美元。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瓷拍价一样走高。一件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双耳扁壶,成 交价132万港元;一件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碗,成 交价231万港元;一件乾隆青花釉里红梅瓶,更是拍出396万港元的高价。
青花釉里红工艺始于元代景德镇。明清两代各朝只有少量烧制,主要为官窑产品,并经常断烧。明代少有成功之作。直至清光绪时,才见有青花釉里红色泽鲜艳的“鲤鱼盘”、“梅鹊盘”、“凤凰盘”及精制鼻烟壶等少量成功之作。民国时,青花釉里红及底釉呈色浅淡,制作工艺粗糙。
青花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创造性地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工艺相结合而烧成的一个瓷器釉下彩装饰品种。明、清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虽延续生产,但由于它的烧制工艺技术复杂、难度高,所以大部分时期内制作的数量不多,遗存至今的也很少。
青花釉里红瓷器是我国瓷器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它是用铜作着色剂在坯体上描绘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在釉里透出红色的纹样。因烧制温度很难控制,出产合格品很困难,故其产品极为名贵。釉里红有单独装饰的,但大多数与青花相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而称为“青花釉里红”。其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到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成为我国珍贵的品种之一。
青花釉里红的数量稀 少,价格昂贵主要就是这三个原因了,第 一是成品率低的问题,工艺上对技术要求高,烧制难度大,留存数量少。第 二是工艺的断代,没有得到传承,没有做到更替。第三是颜料的断代,因为着色剂的制作受制于采冶技术,没有颜料作品无从谈起,自然数量就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