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白虎汤
清暑化湿法
苍术白虎汤
(辛寒清暑,辛温燥湿法)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苍术五钱 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二盏,煎一盏服。
【主治】治湿温病两胫逆冷,胸腹满,身疼重,发热汗多,谵语苦渴,渴不多饮,脉沉细而数者。
【方论选粹】
清叶天士:知母气味苦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石膏气味辛寒,入手太阴足阳明;苍术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粳米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此治暑湿相搏而为湿温病者,以苦寒辛寒之药清其暑;以辛温雄烈之药燥其湿;而以甘平之药缓其中,则贼邪正邪皆却,正自安矣(《景岳发挥》)。
清薛生白:热渴自汗,阳明之热也;胸痞身重,太阴之湿兼见矣。脉洪大而长,知湿热滞于阳明之经,故用苍术加白虎汤以清热散湿,然乃热多湿少之候(《温热经纬》)。
清王旭高:方中甘草佐苍术,知母佐石膏,刚柔相济,用以燥湿清热,不伤脏腑之正气。前白虎加桂枝汤,治寒化为热,乃太阳阳明同治之方;此苍术加白虎汤,治湿化为热,乃太阴阳明同治之方。虽一味之转旋,其义各有微妙(《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吴仪洛: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名湿温。其证胫冷腹满,头痛身痛多汗,渴而谵语。东垣曰:“动而伤暑,火热伤气,辛苦之人多得气,宜人参加白虎汤;静而伤暑,湿胜身重,安乐之人多得之,宜苍术白虎汤(《成方切用》)。
【近代验证】
例一 叶鉴清治伏暑案(选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病者:顾左,年三十余,嘉定人,寄寓庆祥里。
病名:伏暑。
原因:痰火体质,新凉引动伏暑。
候:病经五日,得畅汗后,形寒虽和,热势反灼,身重,渴喜凉饮,口甜腻,脘闷头重,便闭溺赤。
诊断:脉滑大教,舌尖糙,中根灰腻垢厚,体丰痰多,向来湿热亦盛,挟伏邪垢滞,充斥阳明,已有化火之渐,病情险重,防昏陷变端
疗法:是病暑湿痰食并重,将欲化火,故用苍术白虎,两清湿热为君,再以枳实、槟榔、元明粉、蒌、贝、莱菔,导滞化痰,峻通大便为臣,郁金开结,佩兰化浊为佐,通草轻扬,荷梗清暑为使。
处方:泗安苍术三钱 肥知母三钱 花槟榔钱半 象贝母四钱 佩兰叶钱半 生石膏八钱(研细) 元明粉钱半(同打) 瓜萎仁四钱 小枳实钱半 莱菔子三钱 广郁金钱半 鲜荷梗一尺 通草一钱
次诊:大便连通,先结后溏,舌苔较化,脘间灼热稍和,尚渴饮口甜,汗多头面,脉大较平,滑数依然,垢滞虽得下达,而肠胃之湿热痰火尚甚,仍防内传昏陷变端,治再清化。
次方:生石膏八钱(研细) 生枳实钱半 瓜蒌仁四钱 焦山栀三钱 淡黄芩钱半 广郁金钱半 佩兰叶钱半 生莱菔子三钱 生米仁五钱 象贝母四钱 陈皮钱半 生竹茹叶各钱半
三诊:热势大衰,大便又行,粘溏颇多,烦闷渴饮,身重头重等症,亦悉退三舍,脉来六部一律滑数,尚汗多头面,舌黄根微腻,口淡苦不甜,溺短色赤,伏邪痰火均从大便下达,最为美事,惟体丰痰盛,防其余邪复炽。
三方:生石膏六钱(研细) 焦山栀三钱 冬瓜子五钱 广郁金钱半 淡黄芩钱半 象贝母四钱 生米仁五钱 鲜竹茹叶各钱半 飞滑石四钱(包煎) 活水芦根一两(去节) 通草一钱 鲜地栗四枚(切)
此方服一剂,病又轻减,因申地屋小天热,诸多不便,即回家请医调治,经月余又来寓门诊调理。
例二 王子达治湿温案(选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病者:陈华章,年二十二岁,人长而瘦,住省内西顺城街
病名:湿温。
原因:素喜饮酒,去冬新婚,入春无雨燥甚,二月底偶感咳嗽,头晕口干,而不思饮食,耳鸣无精神。初延刘子初诊治,谓为风温,主以银翘散全方加藁本、白芷,一剂未效。
症候:前症悉在,而加身重,午后即热,天明微汗则退,热时口渴,心烦嗳气,合目则谵语数句,下利不爽,小便短赤,嘿嘿不语,舌苔灰白而腻,耳已聋。
诊断:左手浮滑而大,重接则微,右寸独洪,关尺模糊不清,脉症并参,此温症夹湿,已入阳明。阳明为成温之薮,信然
疗法:速清阳明之热,透其伏火,消其顽痰,淡渗其湿,期其外达,虑其内陷,少迟则津液再伤,酿成昏不识人,种种危险,更难言矣。
处方:苍术白虎汤加减。
生石膏五钱(研细) 苍术一钱 粉葛根钱半 炒知母三钱 苦杏仁二钱 牛蒡子三钱 枯芩二钱 浙贝二钱 广皮二钱 茯苓三钱 酒黄连七分 粉草三分 一剂。
次诊:昨夜稍安静,得汗热已少减,惟谵语不休,醒则明白,自言头痛晕重,心慌口腻,脉左寸微洪,与右寸相称,余滑涩兼见,模糊未退,舌心微黑边滑,面垢,苔黑赤,气粗若喘,清涕甚多。伊母忽言曰:血也,非涕,多而黑,快拏凉水止之。予在傍急阻曰:此退病之嘉兆,岂可止乎。彼时头汗亦多,伊岳私谓予曰:非变症乎,何汗血并来予笑曰:汗与血一耳,何怪乎。数分钟后血少,而病人睡去。予曰:不可高声呼叫,听其睡觉。且请教曰:昨日弟列举各家,先生皆未许可,此病非温病乎,先生所主之苍术白虎汤,甚为佩服,然鄙人不能无疑耳。予曰:我何敢非古人而自作聪明,令坦去岁过酒,不过蕴有温热耳。内经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其精字指人身津液而言,并非指男女媾精之精字而言,又内经汗者精气也,出汗亦是出精耳,比如花天酒地之区,冬藏精者几人,则春来人人温个个病矣,因此误解,张石顽之少阴夹阴论,叶氏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引入阴症,吴氏更引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首列桂技汤治温,尤为大误。
三诊:病人言曰:刻睡去,梦四面火烧房子,将我围住,无路可逃,身烧热难受,大呼救命而醒。此时周身是汗,周身甚痒,头能抬而不晕矣。诊脉两寸已平而缓,模糊已退,滑脉尚有。予命举火照其前后心,见面部皆现红点,细如针沙,周身皆满,惟下臀甚少。予晓之曰:病之危险已过,恐内伏未净耳,臀上如有,则无虑矣。外风要忌,急用椿树皮、葱须煎汤薰洗,下部多洗为要,过三日无碍矣,姑以牛蒡子汤消息之。
处方:牛蒡子钱半 牡丹皮钱半 地骨皮三钱 姜黄片一钱 浙贝一钱 广橘络八分 冬瓜仁三钱 大豆卷三钱 炒建曲三钱 广角参一钱 鲜生地八两(取汁冲服)
四诊:昨夜吐胶痰甚多而臭,已服药一剂已,姑仿千金法,照原方加苇茎、芦竹根各五钱,栀子、枯芩各三钱。
效果:至第五日,则病人起坐矣,自言下部昨前疹子甚多,奇痒更甚,一身脱皮,臀上如小钱大之痂,还未脱尽,惟大解有四日,亦无苦,饮食每餐稀粥两碗,时刻觉饿,闻肉食甚香,微行动即气短心空,余亦无甚病苦。诊得六脉四至而缓,两尺尚欠和平,主以养阴润燥善其后。
西洋参七分 杭白芍三钱 秦当归二钱 鲜石斛四钱 角参二钱 薏苡仁二钱 建莲二钱 柏子仁三钱(不去油) 粉草五分 苇茎三钱(为引) 切戒醇酒厚味,二三剂后,即以饮食调养而健。
【按语】
阳明热盛,太阳湿困,发为湿温。邪逗气分,汗出热不退,胸痞身重,渴不多饮。苔黄白相兼,或有谵语。然必热重于湿者,苍术白虎汤始为对症,若湿重于热者,则非藿朴夏苓汤不能为功矣。
藿朴胃苓汤
(芳淡温化法)
近代何廉臣《温热病方汇选》引顾松园经验方
杜藿香二钱 制苍术一钱 川桂枝三分拌 滑石四钱,荷叶包 薄川朴一钱五分 新会皮二钱 赤苓三钱 猪苓二钱 建泽泻二钱 绵茵陈三钱
【主治】暑湿相搏,暑微湿甚,恶寒发热,身痛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渴不引饮,小便短涩,或变湿霍乱,或变湿泻,或变阴黄。舌苔白滑,或兼淡黄而腻。脉右弦缓,或濡而滞者。
【方论选萃】
近代何廉臣:湿温之为病,有湿遏热伏者,有湿重热轻者,有湿轻热重者,有湿热并重者,有湿热俱轻者。且有挟痰、挟水、挟食、挟气、挟瘀者。临证之时,首要辩明湿与热之孰轻孰重,有无兼挟,然后对证发药,随机策应,庶可用药当而确收成效焉……湿胜于热者,藿朴胃苓汤加减,热盛于湿者,苍术白虎汤增损。此方芳淡温化,以治暑湿之滞于脾经者也。故用藿、朴、橘、术为君,芳香开泄,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五苓去白术,辛淡通阳,以去湿滞,佐以滑石,使以茵陈,淡渗清芬,以利其湿中无形之暑气而已(《重订广温热论》)。
【按语】
石芾南《医原》有藿朴夏苓汤方,较本方多豆豉、杏仁、蔻仁、苡仁;少桂枝、滑石、茵陈。偏于湿阻气痹,与本方辛淡通阳,开下焦气化者有间焉。
附方一
白虎汤---胃热,降胃火、老人脚肿--四物汤加。。。
严重的感冒已经发热了,那就阳明石膏知母藏。石膏10-15克知母10-15克加进四物汤(当归10川芎8白芍12克熟地12克)里头。为白虎六合汤
轻松学名方十(下)---四物汤 15
六经实热,总清阳明。
白虎汤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二两,炙(6g) 粳米六合(9g)治胃热,降胃火
小便不利足太阳膀胱经堵塞加茯苓,泽泻各15克。老人那脚肿脚背肿了,四物汤(当归10川芎8白芍12克熟地12克)加茯苓,泽泻各15克。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白虎汤
知母 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洪大而 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 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 《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 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 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 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后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 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 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 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 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 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关于本方的方解与配伍关系,后 人又有新的解释,与前人不同,可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中医药学理论,是会不断补充和发展的。并且后人的解释更能切合临床、指导临床。例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对白虎汤的批注认为:”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清内),辛能走外(散热),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 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大热汗出必伤阴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味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处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取名以汤,秋金得令而炎暑 (大热)自解矣。”近代医家及近代方书,多遵此说。并且近人研究,粳米在汤中煮熟时,还能混悬石膏的粉末,可增强清热的作用。总之,前人认为本方以知母为君,后也渐渐认为应以石膏为君。我也同意石膏为君之说,尤其在近代着名医家张锡纯先生指出石膏必须用”生”石膏以来,近代医家多喜用生石膏,在临床上确实 提高了疗效。我在临床上用石膏内服时,都用生石膏,并且要把生石膏打碎(或为末)先煎,如用量很大时,还常佐以葛根升发阳明清气,以免石膏寒抑中阳,每取得优异的疗效。
在适应证方面,古人尚有”仲景白虎汤三证”之说,今录之于后,以供参考。⑴”伤寒脉浮滑者,必里有热,表有邪,白虎汤主 之。”(按:《伤寒论》原文”表有热,里有寒”为传抄之误,今改正之。寒字亦改为邪字)(2)”伤寒,脉浮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3)”三阳 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遗尿谵语,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温病条辨》也有白虎汤证3条,亦录之供临床时参考。(1)”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2)”形似伤 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3)”手太阴暑温,或已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
以上的适应证,如辨证准确,投服白虎汤可以出现往往连医生也不可思议的特殊效果,实令人叹服。
我 在临床上遇有病情严重的”高热待查”、系统性红斑狼疮高热、风湿热高热、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无效的高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患者,经过辨证,认为是白虎汤证者,往往投大剂白虎汤随证加减而退热,这是数以难记的事实。但近人有的用白虎汤煎剂做动物实验,却看不到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可见白虎汤的治疗机理,尚须进 一步研究,同时也说明,不要简单地把白虎汤看成是退热剂,应从整体观和中医的证候学中去探求其治疗机理。
本方加生晒白人参6~9克,名曰 白虎加人参汤或人参白虎汤,主治白虎汤证大烦渴、饮水多、脉洪数者;暑热发渴脉虚者;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总之,本方主用于白虎证见热邪伤正,大汗出、大渴引饮而脉现虚芤之象者。本方能益气生津,清消暑热。
本方加苍术9克,名苍术白虎汤(或白虎加苍术汤), 用于伤暑湿胜发为湿温,发热身重,汗出热不退,脉沉滑细者。
记得在1957年时,石家庄名医郭可明先生在北京运用白虎汤和人参白虎汤随证 加减,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良好效果,1958年我们在北京也运用白虎汤加减治疗乙脑,有的效果不佳,身热缠绵不退,舌苔白腻,后来请蒲辅周老先生会 诊,蒲老指出今年多雨多湿,应再加苍术,后来我们改用苍术白虎汤加减,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见方剂的随证加减,非常重要。
本方加桂枝9克, 名桂枝白虎汤,仲景先师用本方治疗温疟,病发时,但定时发热,不恶寒,骨节疼痛,时呕者。
我曾治一患者,长期以来,定时发烧,体温可高达 39℃,虽经几家医院检查,都以”发热待查”出院,未能确诊。我观其发热时间均在下午2时左右开始,至晚上9时左右热甚,体温可达至39℃,至夜12时则 汗出身热渐退。仔细询问仅在刚发热时微恶寒,几分钟即无,以后则但热不寒,诊其脉象弦数有力,故按温疟的治法,用桂枝白虎汤加柴胡、草果、黄芩、焦槟榔、青蒿等,进10剂而愈。
我在临床上应用白虎汤时,生石膏的用量,随患者病情轻重及体质强弱、年龄大小而临时酌定。一般成人常以25~30 克起始,有时用40克、45克,甚或用到50、60、80克。用30克以上时,常佐用葛根10~15克,以免寒抑中阳。小儿及妇女产后,则不可用量过重。
论“白虎汤”在温病中的应用
白虎汤是治疗温病偏于热盛的主要方剂之一,为治暑温之正例。吴鞠通氏说的好?°白虎慓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杆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误事机,猛浪者不问其脉证之若何,一概用之,应手而效者固多,应手而死者亦复不少,皆未真知确见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无准的也。(《温病条辨》上焦篇第9条)
二、关于白虎汤的证治记载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组成,其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热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为阳明经证的主方。方中石膏清阳明经热、除热盛之烦燥,为本方君药;知母清热养阴,以治胃热消渴,为本方臣药;甘草、粳米和胃养阴,为本方使药。药虽四味,清热、除烦、止渴之功却很显著。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很详细的论述,其中有三条论述了白虎汤的脉证:
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者,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此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此三条说明:脉浮滑,表里俱热或脉滑而四肢厥冷的里热证,或口不仁面垢,谵语、汗出、肢厥而腹满者,均可使用白虎汤治疗
仲景著作还有六条论述了白虎加人参汤的脉证:
《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中热、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仲景幼科》:中暑发热,汗出头痛,口渴,烦燥不宁,恶寒足冷,气乏神倦,治以人参白虎汤
综上所述,温病证见壮热、头痛、汗出、口干而烦躁,脉洪大而数或肢厥者均可投以白虎汤以清其表里之热
其口渴引饮,背微恶寒,脉虚浮者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益气生津
仲景用白虎与白虎加人参汤,多于口干与口渴为区别,口干者多用白虎,口渴者引饮者用白虎加人参汤。对此张景岳说的也很明确:“若气不甚虚,但有火者,宜白虎汤;若汗出,脉虚浮......有火而少气者,宜白虎加人参汤”
吴鞠通《温病条辨》论述白虎汤和石膏的原文共有21条,其中有关白虎汤的记载有7条,有关白虎加人参汤的有5条,并且还论述石膏配伍其它药物的方治。
白虎、白虎加人参汤的记载,可见于上焦篇和中焦篇
上焦篇第7条: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第8条: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上焦篇第9条: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两条为白虎之治,有虚实之别,后条为白虎之禁
对暑温的治疗
上焦篇第22条: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而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为治疗暑温大纲)
上焦篇第26条还指出了白虎、苍术白虎、人参白虎对暑温的三种治法:
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
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上焦篇第40条还论述了此方对伏暑的治疗: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上焦篇第50条记述温疟的治疗: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和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中焦篇论述了阳明温病的治疗,第1条: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热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
中焦篇13条: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从以上9条原文分析归纳,吴鞠通将太阴温病、暑温、伏暑,凡具有脉浮洪或洪大而数或洪大有力之脉,并见舌黄或老黄甚则黑有芒刺,渴甚,大汗,面赤,身热恶热或语声重浊,或有汗出而喘。大便闭,小便涩等里实热证者,均以白虎汤主之
脉浮大而芤、洪大而芤、散大或芤甚者,均以白虎加人参汤之主之
湿盛者白虎加苍术,温疟者白虎加桂枝
除以上记载外,还有12条有关石膏配伍其他方药的证治
有以白虎汤加犀角、玄参组成化斑汤以治阳明神昏谵语之发斑者(上焦16条,中焦21条)
有以石膏、人参、杏仁、桑叶、麦冬等组成清燥救肺汤治疗秋燥者(上焦58条)
有以石膏、竹叶组成减味竹叶石膏汤治疗阳明温病者(中焦2条)
有以石膏、大黄、杏仁、瓜蒌皮组成宣白承气汤治疗阳明温病,喘促不宁痰涎拥滞之者(中焦17条)
有以石膏、滑石、寒水石等组成三石汤治疗暑温蔓延三焦,邪在气分,症见舌滑微黄者(中焦41条)
有以石膏、杏仁、栀子、枳实等组成杏仁石膏汤治疗黄疸,便结溺赤者(中焦72条)
有以石膏、生地组成玉女煎或玉女煎加味治疗气血两燔或妇女经血适来,邪陷发痉者(上焦10条,中焦102条,27条)
有以麻杏石甘汤治疗热饮者(下焦48条)
有以苍术白虎加草果治疗疮家湿疟者(中焦75条)
通过以上引证,可以进一步回顾了解仲景对白虎汤运用规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吴鞠通对使用白虎汤的发展
白虎汤及其加减
在温病临床中的应用
(一)应用范围及用药目的
白虎汤及其加减方剂,在温病治疗中应用较广
先父郭可明使用白虎汤根据仲景及吴鞠通氏的用法,又尊张锡纯通变白虎汤之意,并于余师愚清瘟败毒饮关于石膏之用法,因症施方,灵活加减,运用于临床
凡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温毒、伏暑、秋燥、瘟疫、湿温化热等)出现发热、头痛汗出,或身无汗,头汗独多,口干或面红耳赤,或颐肿,或斑疹隐隐或紫红成片,或谵语、烦躁甚或狂燥不安,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苔黄舌质红,脉象洪滑而数者,皆投以加减之白虎汤
变通白虎汤方义:
变通白虎汤,方用生石膏、甘草,以天花粉易知母、以山药易粳米,仍以石膏为君药(生石膏的用法后面详述)
以天花粉易知母,天花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解毒通络,又其味甘而不伤胃,有补虚安中之誉;以花粉易知母,无苦寒下降,苦寒伤胃或影响辛凉透邪之弊
以山药易粳米,张锡纯氏多用此法,粳米固中气而护脾胃,山药性平味甘,津液稠粘,补肾填精,滋润血脉,为健补肺脾肾三经之药,滋阴养液之品,温病最易伤阴,以山药辅佐石膏较之粳米是为更好
关于生石膏的用法
历代对生石膏治疗温病多有记载
《本草经》谓石膏主中风寒热、口干、产乳金疮
《名医别录》谓: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咽热
唐.甄权《药性本草》论石膏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燎
宋《大明诸家本草》谓石膏治天行热狂,头风旋
清《本草求真》说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清热解肌,发汗消郁
清王孟英在余师愚《疫病篇》中说:“乾隆癸丑,京师大疫,已景岳治法者多死,以又可治法者亦不验,桐乡冯鸿胪星实姬人,呼吸将绝,桐城医士投大剂石膏药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数。”余师愚在清瘟败毒饮方剂中谈到:“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若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裂,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泻,六脉沉细而数者,即用大剂(六两至八两),沉而数者即用中剂(二两至四两),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
张锡纯论石膏曰:“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通过以上引述说明:石膏主治热淫所胜,三焦大热所引起的实热证,并且有透表解肌而发汗的作用
在此还需要着重提出的是石膏性属微寒而不是大寒:
《本草经》有石膏性微寒的记载,同时仲景还用石膏组成竹皮大丸,以治妇人乳中虚
千金方大泽兰丸、小泽兰丸中也有石膏治妇人产后诸疾
无比薯预丸中还谈到求肥胖者于滋阴药中加燉煌石膏三两
以上也可间接说明石膏其性微寒而不是大寒
关于人参白虎汤:
人参白虎汤以野台参易人参,白虎汤加入人参取其生津益气,然古之人参出于野山,性本微寒,正当其用
后世之人参多为人工种植,恐为虫害,又多用砒石防之,砒石之性异常燥烈,因气化之故,参也燥热,用以治疗温热之病,临床中难以用之得心应手
野台参味甘微寒,补中益气,生津止渴,温病元气虚损均可用之
(二)煎服法
石膏必须生用,轧成极细粉或再用甘草水飞过备用,煎药时先煎石膏数十沸,然后纳入诸药,煎取的药汁要多一些(200-500毫升),服药时要徐徐温服。多煎徐服是为了使药力常在中上焦,寒凉不致下侵,酿成滑泄。服药后适当盖被(如毛巾被、床单等),不可盖之过厚,以利于内热外达。
(三)加减法
温病初期,发热恶寒,无汗或咽痛,舌苔白舌尖微红,脉象浮数或右大于左,此属里有热而挟风热,可酌加薄荷、虫退、连翘、银花、牛子等
咽喉肿痛或腮肿或头面肿大、便燥溲赤、脉象洪数、舌苔黄,俗称大头瘟者,症属毒火充斥于上,宜加马勃、玄参、大青叶、黄芩,重加石膏
头痛剧烈,口干渴饮,头汗独多,上身汗少,下身无汗,脉象滑数或洪大而数,症属毒火熏蒸,宜酌加菊花、黄芩,重用石膏
神识时清时寐,烦躁不安,头汗多或无汗,舌质深红,舌苔白黄而干,此热邪初传营分,气分之邪未尽,宜加鲜生地、连翘、郁金、菖蒲、黄连、犀角(羚羊角或水牛角)之属
高热神昏而抽搐,头汗多或汗出而热不解,舌苔黄厚或燥,舌质赤红,症属里热炽盛,热极生风宜加羚羊角、犀角、黄连、鲜生地、钩藤、全虫、蜈蚣、石决明等
高热,神昏谵语,吐舌弄舌,舌见红赤,舌披黄厚苔,症属热传心包,蒙蔽清窍。宜酌加犀角、黄连、菖蒲、郁金,并可送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
发热而狂躁不安,神昏谵语,舌苔黄燥甚或焦里起有芒刺,大便闭结不通,脉象洪数或沉数有力,症属里热炽盛,热结阳明,内扰神明。宜加玄参、生地、麦冬、大黄、元明粉
发热无汗,头重如裹,胸闷,渴不欲饮,舌披黄白腻苔,脉象濡数,症属湿热气闭无汗,宜加藿香、香薷、杏仁、扁豆,石膏减量,宣通气机
高热,神昏不清,痰涎涌盛甚或惊搐,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有力,症属痰热蒙蔽清窍,肝风内动之象,宜加天竺黄、胆星、贝母,送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或玉枢丹
病后低热,口舌干燥,神情呆滞,言语无力,哭笑无常,失眠健忘,症属气阴虚弱,神不守舍,心肾不交之故,宜加党参、龙牡、阿胶、枣仁、远志等
温病斑疹紫红成片,烦躁不安,高热不降,脉象洪滑而数,舌披黄苔,舌质红者,症属毒热炽盛于营血,气营两燔,宜加丹皮、赤芍、紫草、银花、连翘等
温病正气虚弱,脉弦细芤迟,以及产后或年老、幼儿之体弱者尤应注意加用台参
温疟口渴引饮者,宜加常山、竹茹、藿香,清热止疟而镇呕
三、病案举例
大头瘟案
范某某,女,62岁,1962年6月1日发病,6月3日初诊
【主诉】:发烧,头肿大2天
【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发热恶寒,头肿大且胀痛,头中隆隆鸣响,今日病势增剧,卧床不起而头面肿大更甚,疼痛拒按。面赤,恶热。T39.4℃,口渴饮引,口臭异常,脉象七至,右大于左,滑数有力,舌苔黄白而厚,小便黄少,大便3日未行
【辨证分析】:证属大头瘟,三焦壮热,中剂白虎汤主之
【处方】:生石膏120g、知母10g、茵陈12g、连翘30g、天花粉12g、薄荷6g、菊花10g、甘草6g,水煎2杯,分3次3小时1次温服
【治疗效果】:以此方加减,服2剂汗出,体温渐降至正常,并已坐起,头肿明显减轻,大便已行,服药4剂药量减半,服6剂而诸症悉除
【按】:此例大头瘟,渴饮口臭异常,显系阳明胃热炽盛,投中剂白虎汤以辛凉透邪而获痊愈
暑温入营动风案
安某某,男,11岁,1955年8月5日发病,8月9日入院
【主诉】:发烧头痛5天,神识不清1天
【现病史】:患儿于5天前发热头痛,精神不振,近3日来呈半昏迷状态,伴有手足发麻,震颤,昏迷更重,经腰穿诊为“乙脑”;查体:T39.5℃,意识昏迷,嗜睡,右侧颜面及伤眼睑有轻度麻痹现象,右手不时循衣摸床,四肢厥冷,吐泻1次,脉象沉数,一息七至,舌苔黄厚而腻
【辨证分析】:症属暑热挟湿,内闭清窍,引动肝风
【处方】:生石膏120g、天花粉20g、山药15g、忍冬藤30g、茵陈15g、全虫3g、蜈蚣3条、钩藤12g、川黄连10g、黄芩10g、竹茹15g、犀角12g、甘草6g;水煎3杯,煮取1杯,分6次1小时1次;另冲服安宫牛黄散1.5g,分2次3小时1次;另玉泉散10g,与上药同服
暑温入营动风案
【治疗经过】:8月10日二诊:头部汗出,T38.5℃,脉象一息六至,舌微白,神识转清,头痛大减,亦能吃东西,继以原方主之;8月11日三诊:汗出,体温降至正常,右侧眼睑麻痹亦有好转
【治疗效果】:住院14日痊愈出院
【按】:此例暑热挟湿,热深厥深,入营窍闭引动肝风,方以加减白虎汤佐芳香化湿之茵陈、苦寒燥湿之黄连,辅以芳香开窍,平肝熄风之品,1剂得汗,神识转清,3剂体温降至正常。
暑温案
马某某,女,61岁,1955年7月20日发病,7月21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10天前患痢疾,3天前治愈,昨天又泻黄白色粘液样稀便,无腹痛,伴有发烧,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下午4时许,神识不清,不会说话,大小便失禁,经腰穿诊断为“乙脑”;查体:T40.6℃,时有神识昏迷,伴有抽风,右半 身不灵活,言语不清,唇干披白薄苔,左脉沉数而滑,右脉微细而数
【辨证分析】:症属暑温蒙蔽心包,引动肝风,阻塞窍络
【处方】:生石膏100g、野台参25g、山药15g、天花粉30g、枯黄芩10g、忍冬藤30g、大蜈蚣3条,淡全虫3g、黄连10g、竹茹15g、粉草10g
【煎服法】:以水100毫升先煎生石膏15分钟,更煮至300毫升,分6次1小时1次,温服;另服安宫牛黄散1.5g,分2包3小时1包
【二诊】:体温降至正常,神识完全清醒,右侧肢体亦能活动,唯感乏力,不思饮食;方用野台参15g、生石膏45g、山药15g、天花粉15g、青竹茹15g、龙骨15g、粉草10g
【治疗效果】:共治8天痊愈出院
温病发狂案
杨某某,男,16岁,1956年8月16日发病,8月19日入院诊为“乙脑”
【一诊所见】:9月10日检查,患者突然发病,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经22天治疗,体温降至正常,但狂燥异常,打人骂詈,乱喊叫,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脉象沉数有力,小便利,大便燥结不通。方用清热养阴通便剂
【处方】:生石膏180g、赭石100g、瓜蒌60g、鲜荷梗30g、石决明60g、玄参30g、鲜生地30g,水煎分3次温服
【二诊】:9月11日检查,大便已通,色黑而粘,狂燥骂如前,方用承气攻下
【处方】:大黄后入30g、元明粉冲12g、赭石30g、青礞石4.5g、黄芩10g、石菖蒲3g
【治疗效果】:一诊,二诊处方交替服用半月,患者痊愈出院
【按】:此患者石膏重用至九两,乃神清狂除,此证暑温热结阳明,狂燥不安,打人骂詈 ,逾垣上屋,弃衣而走,方用清下两法,一清再清,一下再下而获痊愈
温病痰浊闭窍案
洛某某,男,44岁,苏联专家1956年1月7日初诊
【一诊所见】:患者于1955年8月得脑炎,经治留有严重后遗症。T38.5℃,昏睡不醒,张口呼吸,痰声漉漉,不能进食,左眼睑下垂,右眼不能闭,四肢不能动,小便溲赤,浑浊不清,大便非灌肠不能通;脉象右弦大而滑数,左数而无力,舌干燥而刺,以手摸之干硬无津,舌有白点,如腐渣
【处方】:生石膏30g、野台参15g、山药30g、天花粉18g、天竺黄12g、生地30g、玄参30g、大蓟15g、赭石15g、石决明30g、生龙骨15g、粉草6g;水煎温饮分8次,1小时1次
【二诊】:1月8日T37.2℃,脉象无大改变,痰声已除,口舌已有津液
【处方】:原方增台参为30g、生地为45g、玄参为45g、山药45g、石膏45g,加石斛12g
【三诊】: 1月9日T38℃,右脉较前小,左脉较有力,舌上白点已退,大便通下五、六枚干燥屎球,神识较前清醒,眼能开合,左手能动,给其水知道用左手扶持而饮
【处方】:原方增石膏为75g、加山芋肉30g、牡蛎20g、兼服局方至宝丹1粒、苏合香丸1粒、混合分2次,6小时1次
【四诊】:1月13日,前方增石膏为100g、连进3剂体温正常,神识清醒,两眼视物正常,左上肢较有力,下肢能活动,可以握手、说再见和简单言语,病情日益好转
【按】:本例乙脑后遗症,因温邪久羁,阴液大伤,痰热蒙蔽清窍而神昏不清,重用人参白虎汤、增液汤加减,伍用至宝、苏合香丸芳香开窍之品,很快热清痰除窍开而神苏
病毒性主脑损伤
郝某某 ,男,57岁,正定人 ,2009年8月12日第一诊
【主诉】:频繁抽搐,喉鸣,吞咽困难六月有余
【现病史】 患者于六月前(2009年2月4日)因口角左歪,不自主咬牙咬舌伴口角麻木,继而喉鸣吞咽困难,于病后21天行气管切开术,病情逐渐增重,四肢强直性抽搐,抽时躯体后仰,呈角弓反张样,发作频繁不能入睡,病后曾住省人民医院,解放军256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诊为EB病毒性脑炎,病毒性主脑损伤,类风湿关节炎,肺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颈椎病,经抗病毒,抗炎,营养脑细胞,镇静,气管切开术等抢救治疗,虽脱离危险,但抽搐及吞咽动作困难,喉鸣越来越重,前来我部求助中医治疗
【辨证分析】:温病气营两虚,肝风内动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清肺化痰,镇肝熄风
【处方】 石膏120g、大青叶15g、天麻12g、僵蚕12g、钩藤30g、鳖甲15g、龙骨30g、石决明30g、珍珠母30g、白茅根30g、丹参15g、射干12g、地龙12g、炒枣仁30g、五味子15g、郁金10g、全虫6g、蜈蚣6条等 ;另服安宫牛黄丸,0.5粒,每日2次
【按】:此例病毒性主脑损伤,久治不愈,致使温邪久羁,阴液受损,虚风内动,以致抽动不止,频繁发作。治疗中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养阴平肝熄风止痉,经10日治疗抽搐显著减轻,后经调理数月,竟获痊愈
病毒性脑炎
乙型脑炎
冷某某,男,41岁,湖南省平江县人
【病史简述】该患者于2009年7月初起病,初起高热,昏迷,抽搐,体温39°~40°C,被诊断为乙型脑炎,在湖南长沙某医院抢救治疗。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因痰多、呼吸困难,对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做痰培养实验发现为绿脓杆菌感染,应用各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无效,感染无法得到控制。治疗1个月后,患者诸症加重,体温不降,昏迷不醒,肢体拘紧,咳嗽痰多,病情十分危重。
第1个方子连续服用3天后,体温开始平稳下降;第2个方子又连续服用3天,体温继续平稳下降,肢体抽搐减轻;电话开方12日后,病情已经开始得到控制,有明显的缓解迹象,亲赴长沙看望病人,在平江连续诊疗3天;之后一直坚持电话处方,直至今日
【首诊】:2009年8月18日
【病情】:被确诊为乙脑并治疗1个月,高烧39℃不退,昏不知人,肢体拘紧,伴有腹泻,咳嗽,痰多,已行气管切开术
【治则】:清利湿热,镇肝息风
【处方】:苍术10克、金银花20克、黄连3克,扁豆10克、葛根10克、藿香10克、郁金10克、石菖蒲10克、钩藤30,全虫3克、蜈蚣3条、生山药15克、甘草3克 水煎服,3剂
【效果】:服药3剂后,患者家属来电诉患者腹泻已经停止,体温开始下降
【第二诊】:2009年8月21日
【病情】:腹泻已止,但体温仍偏高,肢体拘紧缓解不明显,有痰,仍然昏迷
【治则】:清热解毒,镇肝熄风,益气养阴,芳香开窍
【处方】:生石膏50克、大青叶15克、菊花15克、钩藤30克、黄连6克、莲子心15克、郁金10克、石菖蒲10克、天麻10克、石决明15克、珍珠母30克、党参12克、沙参30克、山药15克、浙贝母15克、蜈蚣6条、全虫5克、羌活10克,水煎服,3剂另服安宫牛黄丸1丸,半粒/次,2/日
【效果】:体温已平稳下降,肢体拘紧开始减轻
【第三方】:2009年8月24日
【病情】:体温下降至38℃以内,肢体拘禁减轻,仍有抽搐
【治则】:清热解毒,镇肝息风
【方药】:二方基础上加减,生石膏用至60克,党参用至20克,另加金银花30克、白茅根30克、藿香10克、茯苓20克,水煎服,3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效果】:抽搐次数明显减少,体温维持在37-38℃
【第四方】:2009年8月27日
【病情】:诸症好转,病情平稳
【治则】:清热解毒,镇肝息风
【方药】:三方基础上,生石膏用至90克,党参用至30克,另加炙鳖甲15克 水煎服,3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效果】:病情逐步得到控制,咳痰减轻,肢体拘禁缓解,略有意识亲人呼喊名字,开始有反应
【第五方】:2009年9月1日
【病情】:应患者家属要求,亲赴湖南,来到平江县中医院看望病人。此时患者意识开始有所恢复,眼球有活动,可以随着手指移动;对呼叫有反应;下肢开始无意识地伸曲;左上肢仍拘紧,仍行气管切开术,可听到有喉鸣音,有痰,体温37-38℃之间
【舌脉像】:脉弦滑数;舌黄白苔,舌质红
【治则】:清热解毒,宣肺化痰,平肝熄风,扶助正气
【方药】:西洋参6克、生石膏120克、大青叶15克、金银花30克、藿香10克、羌活10克、沙参30克、浙贝母15克、炒苏子12克、射干12克、紫苑15克、前胡12克、白前12克、石决明30克、天竺黄15克、珍珠母30克、赤芍10克、丹参20克、全虫10克、蜈蚣8条、莲子心15克、山药15克、栀子12克、黄连10克、郁金12克,水煎服,5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第六方】:2009年9月5日
【病情】:病情稳定,体温已降至正常,痰量减少,抽搐减轻,诸症好转
【治则】:养阴清热,平肝熄风
【方药】:第五方加减,生石膏用至150克,赤芍换白芍15克,栀子用至15克,山药用至30克,另加鳖甲15克、炒枣仁30克,桑白皮12克,水煎服,10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第七方】:2009年9月14日
【病情】:患者开始尝试口中进食,意识有恢复,开始认识亲人
【治则】: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清肺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生石膏150克、沙参30克、白芍20克、鳖甲15克、浙贝母15克、黄芩12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栀子15克、麦冬15克、生地12克、黄连10克、郁金10克、全虫10克、蜈蚣6条、忍冬藤30克、桑枝30克、甘草6克、莲子心15克、石菖蒲10克、炒枣仁30克、合欢皮30克、天花粉15、夜交藤15克,水煎服,5剂,宫牛黄丸,隔日1粒,半粒/次,2/日
【第八方】:2009年9月19日
【方药】:七方加减,加元参20克、党参20克、火麻仁30克,水煎服,10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第九方】:2009年9月28日
【病情】:肺部感染完全得到控制,气管插管已经拔掉,无咳嗽,无痰,家属代速拔管,肺部无感染,无痰
【方药】:继续服用上方,用法用量同前
【第十方】:2009年10月7日
【病情】:患者已经可以自主进食,但有便秘,不思食,舌苔厚白,
【治则】:养阴清热,健脾润肠
【方药】:生石膏60克、天花粉15克、山药15克、焦三仙各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元参30克、赭石15克、火麻仁30克、莱菔子15克、桑枝30克、忍冬藤30克、沙参30克、黄芩12克、甘草3克,水煎服10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第十一方】:2009年10月12日
【病情】:患者已经可以坐起来2~3小时,神智开始转清,但下肢有浮肿
【治则】:清热养阴,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方药】:第十方基础上加减,加鸡内金10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党参15克、丹参12克,水煎服,10剂
【按】 :至此安宫牛黄丸总共服用72粒,现在停用。患者病情稳定后,自行出院回家调养,中药调理至今
目前患者可以独自出门散步,神志清醒,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反应快,但左上肢欠灵活,语言尚不十分流畅,现在仍在进一步调理中
结 语
本讲重点论述了仲景及吴鞠通氏对白虎汤治疗温病的有关记载并概述家父郭可明在治疗温病中运用该方的临床经验以及本人运用白虎汤治疗各种温病的经验和体会,供大家借鉴。当然这不是说白虎汤可以通治一切温病,切勿领会以一方遍治温病,我们今天论述的仅仅是治疗温病的一个方面,一种方法,譬如温邪偏湿重,又当以湿温门中求之等等,不一而足,正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42条说的好:“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在此需要特别提出讨论的是,关于吴鞠通所论白虎之禁,我认为需要根据病人全面情况进行分析治疗,既不能猛浪投用白虎,更不能因为惧怕白虎而不敢使用,关键在于全面认识,用之得当就能更好发挥古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