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小伙租借“王老吉”商标,使身家超百亿,却因300万沦为逃犯
2004年,“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在央视的黄金时段轮番播出,一时间,让国人都知晓了这款可以降火的凉茶饮料。
其销量也是一度长红,甚至超过了可口可乐,成了“中国第一”,王老吉也一度坐上了“第一凉茶”的宝座。
这一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个男人成功运作的结果,他就是有着“佛商”之称的陈鸿道。
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寞,在今天的饮料市场上,王老吉早已地位不再,而王老吉的衰败也与这个男人有关。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陈鸿道曾因王老吉的成功登上了福布斯财富榜,而最终也因为王老吉成为财富榜上罕见的逃犯,真是“成也王老吉,败也王老吉”。
香港巧遇王老吉
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人从全国各地涌向经济开放的南方,此时,陈鸿道已经靠着早年的批发生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他发现,要想成为真正的富豪,还得另寻他路,就在大家都南下淘金时,陈鸿道决定去香港寻找更多的机会,到香港后,他创立了鸿道集团。
陈鸿道
陈鸿道是东莞人,家乡一直有饮用凉茶的习惯。在香港,陈鸿道也发现了凉茶的身影,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在凉茶界,最为著名的当属百年品牌“王老吉”,但无论是香港还是内陆,王老吉都不温不火。
王老吉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广州爆发大面积疟疾,疫情迅速蔓延,而学医出身的王泽邦研发出了一款凉茶,即可以解决病痛,还清凉解暑,而且因为其药材便宜而广受欢迎。
这款凉茶的问世,让王泽邦成了红人,被当地人称为岭南药侠。
1828年,王泽邦利用自己的乳名给店铺起名为“王老吉”,在子孙后代的努力下,王老吉在两广以及岭南地区都获得了极好的口碑。
然而,战乱让王老吉的后代们分为两派,一派留在了内陆,另一派前往香港发展。
但是两派人都不擅长经营,使得这个百年品牌日渐没落,内陆王老吉品牌最终被广药集团所持有,独留香港王老吉还在苦撑。
机缘巧合下,陈鸿道找到了王老吉后人王健仪,双方达成合作关系,陈鸿道从王健仪手中获得了王老吉的凉茶配方,并成立加多宝集团。
然而,王健仪手中的王老吉品牌只有海外经营权,若想销往内陆,就不能使用“王老吉”这个品牌,而陈鸿道看中的就是王老吉在内陆的百年地位,若不能利用其品牌效应,将会很难打开市场。
于是,1995年,陈鸿道又找到广药集团,打算从中租借王老吉凉茶在内陆的独家经营权,而王老吉当时在广药集团的地位也十分尴尬,一方面是广药集团的重心不在凉茶上,另一方面是广药集团无心经营王老吉,甚至一度想放弃。
既然有人要做,而自己又不愿意经营,这样的合作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在1997年,双方正式签订协议,租期为15年,陈鸿道获得15年红罐王老吉在内陆的独家经营权,每年租金450万元。
为了让广药集团的王老吉与加多宝集团生产的产品区别化。(鸿道集团将王老吉的经营权给了子公司加多宝)
加多宝集团生产的王老吉使用红罐包装,而广药集团生产的王老吉使用绿色纸盒装。
成就经典王老吉
然而,连续经营多年下来,王老吉虽然销量不错,但是在市场上的占有比例一直不高,年销量一直维持在1-2亿元左右,这对陈鸿道来讲,显然不够。
陈鸿道费尽千辛万苦才获得王老吉的内陆销售权,但却因王老吉的定位不清晰,而一度不能打开局面。
于是,陈鸿道找到了广告高人特劳特,大神就是大神,他让陈鸿道清楚地认识到王老吉需要一个清晰的定位。
于是,给王老吉定位为:降火饮料。
同时,还给出了“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
这个广告策划可谓点燃了王老吉的生命之光,陈鸿道先后在央视的黄金时段进行广告轰炸,随后又赞助体育赛事。
一时间“怕上火,喝王老吉”,强势入侵,王老吉一夜之间在大众面前混了个脸熟。
2003年上半年,王老吉光广告费就花了4000多万,这对于当时的王老吉来讲,相当于一年的利润。
接着,陈鸿道又成立了终端销售团队,将受众群体对准了各大商场、饭店、小卖店,即使一个路边摊也不放过。
那时,在大众的生活圈子里,总能看到王老吉的宣传物料,即使是路边小饭馆的牙签盒,门口小卖店的门头、海报,商场的堆头,“怕上火,喝王老吉”几乎无所不见。
广告+地推的双拳出击,王老吉的销量很快暴涨,从2000年左右的1亿元,到2008年突破100亿。
成功超越可口可乐在中国罐装饮料市场第一品牌。到了2011年,年销售达200亿,市场份额超过60%。
2012年,陈鸿道以80亿身家,荣登《胡润百富榜》,151位。
2016年以180亿身家,排名第132位。
真假“美猴王”大战
红罐王老吉有多成功,广药集团的绿盒王老吉就有多惨淡。创业者都知道,最可怕的就是“命根子被别人攥在手里”。
见陈鸿道赚钱了,广药集团也坐不住了。
当初450万一年就将品牌使用权给了陈鸿道,而如今,红罐王老吉年销量百亿,自己的孩子在家里不劳动,却帮助别人年赚百亿,广药集团如同吃了“苍蝇”一般难受。
于是,广药集团展开了一次自查,这一查,果然发现了问题。
陈鸿道是多年的商战老手,自然知道被别人扼住喉咙的感觉,一旦广药集团收回商标授权,自己多年经营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000年9月,广药集团总经理李益民的女儿在澳大利亚遭遇意外,急需用钱,然而这笔钱超出了李益民的承受能力,陈鸿道看准这个机会,分别在2002年、2003年分三次给了李益民300多万港币,最终将王老吉商标的使用权延长到了2020年。
然而,2004年,李益民也因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2004年6月,广州市检察院对陈鸿道涉嫌行贿犯罪展开调查。
2005年10月广东公安边防部门将其抓捕归案,当月19日弃保外逃,至今未归案。
就这样陈鸿道从“凉茶大王”变成了在逃犯,从2005年10月至今,他再没能踏入内陆一步。
行贿事件爆发后,广药集团和加多宝集团开始了对王老吉商标的争夺战。
广药集团认为,加多宝靠行贿将王老吉商标延期到2020年,有违法行为在先,所以补充协议无效,提起上诉。
2012年5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认定陈鸿道与广药集团的补充协议无效,要求加多宝集团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
加多宝表示不服,提起上诉,而上诉的结果是维持原判。
这一结果对陈鸿道是致命的,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加多宝集团也难放弃自己经营多年的品牌,于是,再次在广告上玩起了新招式——去王老吉化,强势灌入加多宝品牌效应。
加多宝集团先是推出广告“王老吉改名加多宝”。
2012-2015年连续赞助《中国好声音》。
2013年,加多宝以5.78亿元拿下央视招标。
除此之外,加多宝更是频频现身各大热门节目,还先后赞助了伦敦奥运会、2014年巴西世界杯等重大体育赛事。
而这期间,广药集团也没闲着,开始对加多宝进行逐省逐城的诉讼。
最终,这场关于品牌的争夺战耗时6年多,连打21场官司,而加多宝集团连输21场。
加多宝集团自嘲:“卖凉茶第一,打官司倒数第一”。
持续不断的官司,以及与广药集团的价格战,2016年,加多宝开始出现颓势,各种乱象层出不穷,如:CEO跑路、裁员、停产等。
而王老吉回归广药集团后,巅峰早已不再,2017-2018年年销售额分别为85.74亿元、94.87亿元。
就这样,曾经的行业领头羊渐渐掉队,相继被后面的年轻品牌赶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时,广药集团与加多宝集团谁都没有赢,相反,却让王老吉这个百年品牌如烟花一般落幕。
或许人都有多面性,陈鸿道亦是如此,如果当初陈鸿道没有选择行贿,或许会有更多好的续租方式。
然而,人性的贪婪与欲望,往往会让人走向另一个极端,亦如陈鸿道的“佛商”称号,一方面他热衷于佛法、慈善,即使在逃,2008年汶川地震时,仍捐出1亿元。
而另一方面,为了延续租期,他可以如魔般去行贿,使用非常手段。
这或许就是人性的不同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