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背后

14岁的广东小姑娘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女子单人十米跳台比赛中,以历史最高分466.20分的总成绩获得冠军。她与获得第3名的外国运动员相比优势十分巨大,即使是少跳一次,几乎也能拿到金牌。也因此,她的表现让国外教练目瞪口呆:在他们看来这个中国姑娘不可战胜,并且在以后的10多年中,她极有可能“统治”这个项目。
“跳水天才”,无疑这是人们在提起全红婵之时,用得最多的形容词。
是的,就跳水运动来说,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确实十分惊艳,我们用“天才”一类的词去形容毫不为过。但是,我们绝不该忽视全红婵的另一面:她的家庭条件不太好,家里依靠政府的帮助维系;她的生活非常简单——训练,放假就回家,但也不能去哪,因为没钱,她连游乐园都没去过;她母亲的身体也不好,出过车祸,生病了,她想“我也赚钱,就可以给妈妈治病”
对于全红婵的家境到底如何,我们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媒体上相对含蓄与委婉的表达,实际情况可能要更加严峻一些——这几乎是很多中国投身竞技体育运动的孩子的基本情况。也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天才”,我更愿意用“懂事”去夸赞她。而让我们十分欣慰的是,眼下摘得奥运会金牌,可能让她“赚钱给妈妈治病”的愿望成为现实——回到她初学跳水的时候,或许这也是她的父母把她送去体校、专业队的重要原因。
全红婵的未来无疑是光明的,因为奥运冠军的荣誉,会让她今后的生活道路变得平坦:尽管说她是因为不爱读书而去学跳水的,可大学本科甚至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顶级大学的本科乃至研究生一类的学历的获得,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在我们国家“体教结合”的大背景下,高校通过特招的方式,接受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高水平运动员入学,已经有好些年头了。而高校“严进宽出”的做法,对于此类特殊学生,事实上是有可能演变成“宽进宽出”的。至于学历的含金量相对有限,相信也不会对全红婵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无数奥运冠军的先例在那里摆着。
而在我,还是为全红婵重重叹息:14岁与14岁之前更小的年纪,该是怎样的年纪?是不是该更多地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是不是该跟同龄人一起读书、游戏?是不是该去动物园看看猴子,去游乐园坐坐过山车?可她也许5、6岁,也许更早一些在3、4岁的年纪上,就已经开始艰苦的训练了。另一方面,跳水运动员因为眼球常年受到水的冲击,视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其视网膜会“脱落”与“穿孔”,成为高度近视者。比如说上个世纪70年代,与全红婵一样,14、5岁,就成为耀眼的跳水明星的李孔政,以及同为女性的新世纪初蜚声跳坛、后来嫁入豪门的郭晶晶,都出现过这方面的问题。——至少这是可能成为她未来的隐忧的。
当然,李孔政、郭晶晶以及眼下的全红婵,是有别于一般练跳水的孩子的,因为他们世界冠军甚至奥运冠军的身份,让他们身披金光,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那些作为中国跳水的塔基而存在,未能进入国家队甚至省队,没有多少荣誉加身,到了一定年纪,不得不带着伤病而黯然退役的孩子呢,他们的未来和命运,会不会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须知,通常说来,他们的文化学习是存在严重欠缺的,所以,他们在日后走向社会的生存竞争中,通常会居于劣势。
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作为“天才”的全红婵,还该看到牺牲了童年的自由和快乐的全红婵;不该只看到无限风光的作为奥运冠军的全红婵,还该看到作为塔基而存在的,许许多多没有能够“跳”出“农门”跻身“龙门”的全红婵;我们不该只是为外国教练“中国天才,我们模仿不了”的赞叹窃喜,还该想一想为什么他们模仿不了——是不能,还是不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