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悟前身——憨山大师传【连载(50)】
6恍悟东坡是前身
万历二十六年秋天,憨山有了一些闲暇,便与镜心灵洲和尚一同游览广州附近的风景名胜。
在游览苏东坡谪居过的“东坡堂”时,憨山读到了苏东坡的悟前生诗,“爽然自失”,感觉这个地方,这首诗,自己非常熟悉,似乎自己的前生便是苏东坡。
憨山青年时期,曾经在金山寺教过几年书。在金山寺的“棱伽室”中,见到了苏东坡替张方平书写的《楞伽经》手迹,这是金山寺珍藏的历史文物。憨山见到东坡墨迹,忽然浑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感受非常强烈和异常,当时也不知道所以然。
现在重新面对苏东坡遗迹,憨山忽然明白了,自己便是苏东坡,苏东坡便是自己。他在给镜心灵洲的法语中大发感慨说:“是知天地一幻具,万法一幻丛,出没一幻迹,死生一幻场,江山一幻境,鳞甲羽毛一幻物,圣凡一幻众,尔我一幻遇耳!”
7点化丁右武
万历二十六年冬天,憨山的朋友丁右武被朝廷赦免,要回故乡南昌去。丁右武为人性急,慷慨激烈,是个奇男子。他懂得敬重高僧,但是并不懂佛法,憨山一向就了解右武的毛病习气。送行的时候,憨山上船和右武依依话别,针对右武的习气,对症下药,开示了一番。右武猛然觉醒,幡然悔悟,说憨山在自己顶门下了一针,一直痛到脚底,从此决定痛改前非,认真学习佛法,刻苦修行。
于是,憨山赠送给右武一个别号“觉非居士”,并为他写了一篇《澄心铭》:
真性湛渊,如澄止水;
憎爱击之,烦恼浪起。
起之不休,自性浑浊;
烦恼无明,愈增不觉。
以我取彼,如泥入水;
以彼动我,如膏益火。
彼乱我真,乱实我生;
我若不生,劫烧成冰。
是故至人,先空我相;
我相若空,彼从何障。
忘我之功,在乎坚忍;
习气才发,忽然猛省。
省处即觉,一念回光;
扫踪绝迹,当下清凉。
清凉寂静,挺然独立;
恬澹怡神,物无与敌。
在这篇铭文中,憨山说,人的真性本来是澄静如水的,因为有了爱憎,便生起了烦恼。由于烦恼不断,所以导致自性浑浊。解决的办法是,空掉“我相”,达到“无我”的境界。并说要“忘我”,必须坚忍,必须猛省,经常反思自己,检讨自己。
8寄送《观楞伽经笔记》
万历二十七年,憨山五十四岁。这一年春天,樊友轩捐资刻印的《观楞伽经笔记》已经完成。憨山很重视这部著作,他兴冲冲地向弟子们讲解了一遍,然后向佛教界有名的高僧朋友们、官场上信佛护法的居士朋友们,寄信寄书,先后送出一百多部。
他这么做,目的是向所有认识他的人表个态,说明自己虽然蒙冤充军,受尽艰苦,但没有忘了佛法大业。在给剃度师父梅斋俊公的信中,憨山说:
“弟子某,自省罪原,不通忏悔。以自受身于父母,受恩于大君,受教于师,受知于朋友,受法于知识,受食于檀越。惟此恩德殒身以报,未足以酬万一。拔毛以数其罪,不能计其少分也。即今投荒万里,犹在盖载之间。而四事安居,上赖乎圣主,下资檀越,不致饥窘流离者,皆仗如来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也!名虽罪乡,均沾造育。此人间华报,犹尚可逃。恐地狱真因,又何以免?此某日夜所腐心者也!别师以来,忽忽四年,虽坐戈戟场中,未常一念忘其本事。向于《楞伽》一卷,句不能读。幸藉此地,足可究心。初至戍所,坐尸陀林,即安心观照,随以所得,笔而记之,不觉终轴。今夏为众敷宣一周,其闻者亦无多舛,自信颇不妄谈。即不敢以著书见志,聊足为忏悔之资。且见某于造次颠沛,亦不敢忘佛事。敬持一部,上供师前,以酬训诲之恩。愿藏之房中,以为子孙之宝,且为异日之话柄也。”
憨山是个聪明人,在这封信中,他对万历皇帝没有一句“讪谤”之语,好像是自己的发配充军是罪有应得。自己到南方之后,不但没有受苦,反而“四事安居”,欠佛祖,欠皇上,欠师长,欠朋友的情更多,害怕因果,于心不安,所以写出了这部著作,聊作忏悔。话虽如此,这本书能写出来印出来并寄送出去,也算是对万历皇帝的另一种“抗议”吧。
《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已正式出版,该书为马长勋先生口述、其弟子王子鹏整理的吴式太极专著。
该书以口语化的形式,系统讲述了吴式太极一门的掌故、拳法、拳理等。
其中拳理部分,既是王子英、张继之、李文杰、刘晚苍等前辈的口授心传,也是马老60年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