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房企上市,危矣?

导语:自2018年正荣地产(6158.HK)港股上市开始,港股掀起一轮内房企业上市潮。但在这波热潮中,部分中小房企的上市之路并不顺遂。不少中小房企递交的招股书,出现“递交-失效-递交”循环的情况,有的甚至在招股书失效后,就再无下文。

虽然通往港交所的赛道很拥挤,一个接一个遇阻,但仍有“幸运儿”诞生。10月8日晚间,金辉控股通过港交所聆讯,是继6月底港龙中国后,又一家通过聆讯即将上市的内房企。10月23日晚间,祥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聆讯,用时142天。

距离2021的新年钟声,只剩下60多天,2020年房企上市的数量大概率将低于往年。不做大做强,不会“小而美”,只会“小而没”。无规模就无市场,现在很多中小型房企向中大型房企跨越就需要借力资本市场。生存,不易!

作者/ 小博君

出品/ 博志成地产观

1
求解规模资金双重难题 
中小房企上市之路有点“堵”

在房企"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下,中小房企显然不甘心轻易放弃房地产领域。聚焦资本市场、积极寻求股票上市,已成为目前中小房企拓展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中小房企上市绝非赶时髦,上市是企业成长必须走的一条路。

规模增速放缓甚至不再增长后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中小房企急于登陆资本市场,用较为“便宜”的资金来“救命”。

2019年,共有13家房企申请港股上市,但最后仅有6家成功上市,分别为:德信中国、银城国际、中梁控股、中国天保、新力控股、景业名邦、汇景控股。

近日,行业排名TOP40的金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这意味着金辉控股登陆资本市场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港交所也将迎来一家规模准千亿的房地产商。

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房企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但是,截至今年10月21日,万创国际、海伦堡控股、奥山控股、鹏润控股、中国文旅5家房企的招股书已经失效,大唐地产、三巽控股、上坤控股、领地控股、实地地产还在港交所排队等候上市。这些房企未来究竟能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还有待时间检验。

自身规模相对较小,是这波上市房企存在的共性。通过各机构发布的2019年销售额排行榜可以看到,除祥生地产销售额超过千亿外,其余等待IPO的房企销售规模在200-700亿元之间不等。同时,其中大部分房企杠杆率偏高,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大唐地产净负债率为119.2%;实地地产净资产负债率为225%;上坤地产净负债率为118.8%。

2

中小房企赴港IPO门槛提升
房地产资本"门票"越来越贵

随着发展的加快、规模的扩张,中小型房企遇到了一道难以越过的关卡——融资。

当前,在国内房企融资渠道逐步收紧的背景下,房企们不约而同的选择最后一条出路:赴港上市。其目的,一是通过上市融得一笔资金,二是上市之后知名度提高,方便拓展业务,三是上市后企业融资更为多元,如股权融资、海外债券融资等。

与A股相比,香港资本市场更看重财务、回报的稳健和业绩的可持续性。近年来,行业分化严重,中小房企在拿地、融资、销售溢价等方面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财务表现大受影响。

今年以来愈加严厉的调控政策,以及监管层对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管理,会加剧中小房企的劣势,在基本的财务指标不能达标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上市的难度必然会加大。

港股上市的门槛在提高,热点转移、选手素质降低、市场趋冷,这是中小房企冲刺港股IPO需要面临的“三大门槛”。

目前大多数赴港上市的房企负债率很高,寄希望上市后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而这背后则是市场对潜在风险及房企偿债能力的担忧。

在传统房企的资本“风口”逐渐远去的同时,物管行业反而迎来上市热潮,且无论股价还是市盈率,都高于传统房企。2019年登陆港股的保利物业,每股定价达到35.1港元,募资净额为45.79亿港元。而同年上市的千亿房企中梁控股,每股定价仅为5.2-6.88港元,募资净额仅为29.18亿港元。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兴业物联、烨星集团、建业新生活、金融街物业、弘阳服务和正荣服务6家物管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另有14家企业已递表排队等待中。

近两年来,房企拆分物业上市的现象逐渐增多,处在行业龙头地位的万科物业无疑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因此,万科高管层一直对万科物业何时走向资本市场三缄其口。如在3月份的业绩会上郁亮还表示,万科物业短期内不会上市,等到大家都认可万科物业“城市服务商”的身份时,万科物业才会考虑。

而在万科(SZ.000002)北方区域媒体交流会上,郁亮透露,万科物业一定会上市,但时间还没确定。郁亮称,在万科的设想中,未来能够上市的业务都会上市,去接受市场的考验,但时机要拿捏好,最担心万科物业在资本中迷失初心,想先把业务做的扎实。

3
上市融资不"香"了?
出路与选择

房地产市场自政府提出房住不炒基调以来,竞争日趋激烈,分化也日渐严重,没有上市的企业相对缺少融资渠道和品牌知名度,会严重影响竞争力。

十年后,预计行业内将有七类企业能生存下去:1.上市公司;2.大型国企;3.超大规模;4.区域深耕;5.独特IP群;6.产融集团;7.资产运营证券化。中小型房企捕捉行业机遇的出路在于,要么成为以上7种类型中的一种企业,要么与他们合作。

不做大做强,不会“小而美”,只会“小而没”。无规模就无市场,现在很多中小型房企向中大型房企跨越就需要借力资本市场。

如果真的没有特别的优势,上市也难以成功,在现时竞争激烈的市场状况下,可能考虑出售业务或出售股权也是一种出路。

上市的确可以缓解中小房企面临的融资难题,不是“万能药”,能否生存下去关键在于企业运营能力。

一方面,近年来申请登陆港股的部分中小房企进度不佳。目前正在等待IPO的几家房企中,万创国际递交的招股书已经经历了四次失效,海伦堡地产、奥山控股、大唐地产也已经失效两次。另一方面,即使登陆港股,中小房企募资规模、股价表现也可能不及预期。

在扎堆谋求港股上市,堪称房企“近亲”的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则在资本市场上享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2019年,雅生活以1.5亿收购兰州城关51%的股权;以1.3亿收购青岛华仁90%的股权;以1.1亿收购哈尔滨景阳60%的股权;以2亿收购广州粤华51%的股权,为公共服务板块奠定基础;以15.6亿收购中民物业及新中民物业60%的股权,达到跨越式规模增长,实现全业态全产业链布局。

进入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想要提升估值和股价,需要在商业模式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赋予企业以新的价值以及衍生收入和附加收入方面,给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4
博观思考
中小型房企生存启示录
中小房企上市难度较大的主因:企业成长性、稳定性、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相对而言市场对中小房企的接受程度较差。
G50董事长俱乐部轮值会长、博志成研究院院长黄博文经过多年对中小房企研究,总结出中小房企“活得好、活得久”的秘籍:
企业规模在100亿-500亿的企业,主要战略意图应以做规模、做增量为主,以探索存量做法为辅。产业结构上开始在单项目上探索存量做法,例如探索文旅、康养等与地产结合,为未来的存量时代做项目层面的准备,但不建议战略级地进入泛地产领域。角色定位转换为运营商,卖生活方式。
城市布局方面,开启多省布局,如从本省周边省入手;也可一步到位,从中原地区一步跳越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原则上选择布局的第二个省份,应至少与原深耕省份在市场特点与打法上有一些共通性,方便初期扩张的顺利,等摸索出规律后可向更高等级省份区域发展与扩张。
企业规模达到500亿时,应至少要在3-4个省份布局,并在二线市场要有少量项目。至少有一个百亿级根据地,即单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年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其他由若干个50亿级根据地和若干个机会导向城市构成。
产业布局方面,依然以增量产业住宅为主,并在单个项目层面少量投入资源探索泛地产领域,如地产+文旅、康养、教育、商业等。
资本配套方面,要求已成功启动IPO,打开融资平台。和一般非上市公司比较,成功启动IPO的企业在资金融通、资本运作以及品牌建设上拥有更大的优势。
总部策略方面,应将企业总部搬迁到一线或准一线城市,使资源布局格局更上一个台阶。
投资策略方面,应注重货地比兼顾城市资产价值,如持有物业的增值幅度,并且开始发力合作。
融资策略方面,应打通多元化融资渠道,如在资金、信托上做一下尝试,并开始探索与小企业及国有企业合作。
运营策略方面,高周转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所有问题,运营模式应开始分化,合作型项目、根据地项目、机会导向城市项目、现金流型项目、利润型项目各自的运营模式都要有所区别。
老板进化方面,这个阶段的企业老板,如果还是业务型老板会制约企业发展,应将业务下放到副总及职业管理团队,变身为经营型老板,管理型老板,主抓经营、管理、核心团队。
管理手段方面,团队与体系并重,管理规范化、业务精细化,着重产品线标准化。在蓄能蓄势上为存量业务做准备。
中小房企房企所面临的典型风险:
项目级风险(P)——战略、城市、多项目协同出现问题;投资错误,主要是拿地过程中的标准错、可研错、决策错、程序错、行为错多造成的;开发、运营错误(进度、成本、品质偏差)导致投资环节目标得不到实现;投融产销脱节。
城市级风险(C)——战略、城市、多项目协同出现问题(没有制定符合自身战略的城市准入标准);进错城市(对于城市定位出现错误、进入时机与进入方式错误);城市运营、深耕策略错误。
产业级风险(I)——进入时机、进入方式错误。哪怕是很好的产业,进入时机错误也会出现问题,另外是通过以自己发育,还是和别人战略合作,还是以收购兼并的方式进入产业,都有需要认真研判。
公司级风险(E)——非一致性错误(无定力、无共识、乱创新)、选择错误(对于城市和行业的判断失误)、节奏错误(投资节奏、发展节奏与行业发展节奏不匹配)、结构性错误(布局出现问题)、匹配性错误(行为方式与战略意图不匹配)、断裂性错误(资金断裂或资源断裂)。
部分参考资料:
[1]《一个接一个遇阻,中小房企港股上市融资不香了?》,地产深度报道
[2]《年内第2家房企IPO在即 房地产资本"船票"越来越少?》,21世界经济报道
[3]《中小房企上市如何迈过“三大门槛”?》,每日经济新闻
博志成地产观 · 精品文章合集
泛地产观察

1. 商业地产,逆袭新路径
2. 养老产业复合化,行业跨界新浪潮

3. 养老地产的天时,四阶段概览产业政策大势

4. 「养老金矿」挖掘的三大阵营

5. “包租公”神话不再!

6. 终结物业公司的“任性”

7. 康养产业终于等来了万亿蓝海

8. 房企去化“地狱模式”已来临

房企案例观察

1. 中梁的「阿米巴」奇迹
2. 融创你学不会
3. 新力的「新力量」
4. 碧桂园又拿了「第一」

5. 万科不需要恒大

6. 郁亮&杨国强 多元化的殊途同归

7. 不是所有的教育地产都叫「东投模式」

8. 当孙宏斌再遇王健林

9. 阿里贝壳,必有一战

10. 弘阳凭什么弯道超车?

11. 碧桂园,又变了

12. 恒大疯狂如斯

13. 万科的「一根筋」

地产人那些事

1. 地产HR的招聘「潜规则」

2. 地产人转行,且慢!
3. 地产人的上半年,阵痛!

4. 全国行业,地产人加班第一!

5. 地产人最全摆摊指南

6. 地产人跳槽修炼手册

7. 房企人事“动荡”

战略解读

1. “三道红线”,房企的紧箍咒

2. 房企「甩卖资产包潮」汹涌

3. 分拆上市潮下,房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4.“内循环”来了,房地产凉凉?

5. “深八条”牵动谁的心?

6. 房地产管理红利时代的「新解药」

喜欢的小伙伴们,下方一键三连走一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