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汉族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
历代皇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泰安,即因泰山而得名,取“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之意,寓意即国泰民安。 国泰民安,是稳定文化的最重要内涵,是文化底色,也是文化向往、文化呈现、文化目标。泰,太平,安定;安,安宁,安定。《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有诗云:“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国泰民安,就是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于国家、于人民最常视听的高频词是国泰民安。国泰民安,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愿景和追求。仅从泰山文化上来讲,无论是封建帝王的岁年封禅,还是芸芸众生的山岳朝拜;无论是寺庙里的洪钟大吕,还是云海中的喷薄日出;无论是泰山顶上的刻石沧桑,还是泰安城市之名的象征寓意,都强势而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愿景和追求。
实现国泰民安,有大量、复杂的工作要做。春秋管仲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又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不迁其业,则民自安。”这是从核心价值理念、民生之本上说了。汉司马迁《史记》中则指出:“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这是从政令制度、职责担承上说了。王符《潜夫论·慎微》,则把关系说得更清楚:“政教积德,必致安泰之福。”
张仲亭先生书法:杜甫诗《望岳》2009年在第十届全运会大碗幕上展示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