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捐款属于这项黑科技!

来源:上海证券报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本周四在推特上宣布,他将为“最佳碳捕获技术奖”提供1亿美元的奖金,具体捐款细节将于下周公布。

据悉,该笔捐款将成为迄今为止他所做的最大一笔慈善捐款。特斯拉方面则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什么是碳捕捉技术?

极端气候的多次发生已引起全球重视。有效应对世界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在这一大背景下,CCS(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应运而生。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表示,如果没有CCS,绝大多数模式都不能实现减排目标。

国际能源署则认为,要实现本世纪末温升不超过2摄氏度和1.75摄氏度的目标,全球CCS累计减排贡献分别要达到14%和32%。

与CCS相比,CCUS可以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产生经济效益,被认为是CCS技术的升级趋势。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排放源中分离后直接封存利用,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工业过程。作为一项有望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新兴技术,是未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障国际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全球主要能源生产商一直支持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将其作为减少碳排放的一种手段,但由于一些关键项目受到技术问题和成本超支的影响,其推广相对较慢。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21个运营设施将捕集约4000万吨二氧化碳,约占510亿吨总排放量的一小部分。

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即碳捕捉和存储技术能否将成本降低到有竞争力的水平。尽管目前昂贵的捕捉成本是实行这项新的减排技术所面临的最大的阻碍,但仍有行业人士认为,捕捉成本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将会大幅度下降。

碳捕捉技术公司获得资本青睐

作为一种新的减排方案,近年来全球很多国家不仅积极研究碳捕捉和存储技术,还将其作为未来能源战略的主要构成部分。

国际智库-全球CCS研究所(Global CCSInstitute)发布的报告显示,CCS设施管道连续三年增长,全球碳捕获和存储能力在三年内几乎翻了一番,自2019年以来增长了33%。CCS枢纽和集群(企业共享二氧化碳运输和储存基础设施)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支持CCS的蓬勃发展。

其中,美国已经是运营CCS设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并继续在全球CCS联盟中保持领先地位。在2020年新增加的17个商业设施中,美国拥有12个。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CCS支持政策,包括45Q税收抵免和加州低碳燃料标准。

全球CCS研究所(Global CCSInstitute)首席执行官布拉德·佩奇表示,“尽管2020年面临逆境,但包括为工业脱碳在内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并没有减弱。”

一些碳捕获相关企业正获得资本的青睐。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本月表示,该公司已投资于蓝星系统公司(Blue Planet Systems)。蓝星系统公司是一家制造和开发碳捕获技术以减少碳足迹的初创公司。

由比尔.盖茨领导的清洁技术风投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以下称BEV)基金近期再次筹集了10亿美元,规模翻倍,计划用于第二轮投资。BEV表示,第二轮的10亿美元将投资40至50家创业公司。将会特别关注直接空气捕获(直接从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然后将其安全永久地储存起来)、氢能等领域。

中国推动碳捕捉技术发展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到“有序推动规模化、全链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司综合处处长丁辉此前表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国际公认的大规模直接减排技术,是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在2060碳中和的目标导向下,国家将进一步加强碳CCUS政策顶层设计,规范CCUS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不断加大对CCUS技术研发和储备,鼓励和支持CCUS大型项目的建设和示范推广,广泛开展CCUS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推进绿色金融与CCUS结合以及CCUS商业化部署。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开展了多项关于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示范工程等,并取得了一些进步。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室气体减排与清洁燃料技术部主任刘练波表示,有分析指出,按照最强减排路径分析,我国电力行业到2050年左右还会有15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实现碳中和就需要通过别的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是可以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唯一的技术途径,也将是中国未来能源系统能够实现碳中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选择。

“当然,近期还是以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为主,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爆发期预计在2030年以后。现阶段,应该在一些企业或领域开展前期示范,通过示范提高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降低成本,为最终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刘练波认为。

免责声明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为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