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学女博士:消费升级中的东北家乡

我博士读的是广告传播专业,刚开学半年。

我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总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2016年总人口近43万,地区生产总值约130亿元。

于我自己,近年回家,既没能力“锦衣”,也不逞强“衣锦”,相比之下,家乡自有它的美好,但文科博士回家,我也难逃窠臼,尽量客观描述这些美好的同时,总是要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硬挤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悲情。

现在再返乡时,我并不具备全面了解这座城市的时间和深入融入这座城市的机会,因而只是截取消费这个切面,看看消费升级中的家乡。

 爸爸几次三番要赞助我买个貂皮大衣 

2008年听《冬吴相对论》的时候,了解到一个概念,M型消费结构,简单说就是,一方面人们买昂贵的东西,另一方面人们买便宜的东西,前者以奢侈品为代表,后者以大众消费品为代表。

近年来,消费升级概念兴起,置身大城市,我认为,大城市的消费升级在某种意义上是对M型消费结构的颠覆。一方面,近几年奢侈品销售在华遭遇寒冬,虽有部分品牌能够逆势上扬,但总体趋势不容置疑;另一方面,传统的大众消费品,尤其是标品同样遭遇寒冬,宝洁这种曾经的日销品的行业巨头,更是在中国一夜之间衰落。

人们变以前的追求品牌为了他人的羡慕,到如今的追求品质为了自己的快乐,与追求品质同步,断舍离理念也大行其道。

比照大城市里的消费升级的概念及对应的生活方式,我倒觉得家乡人可能是刚开始M型消费结构。一方面,如同人们对东北人的整体印象,家乡人热衷于投资自己的外表,并乐于在这方面炫耀、攀比,从独具当地特色的貂皮大衣和金链子,到全国盛极一时的各式珠宝手串,尤其喜欢购买品牌LOGO明显的奢侈品服饰和包包。

每次回家,爸妈都对我穿的运动鞋、雪地鞋或者羽绒服颇有微词。爸几次三番要赞助我买个貂皮大衣,直到去年开始有个“穷穿貂,富穿棉”的顺口溜在家乡流传开来才作罢。

另一方面,断舍离的风尚没有吹到家乡,每次回家都计划替爸妈打扫房间,但又总是无从下手无疾而终。

父母家里充塞着各种在我看来无用且买来浪费的东西,这自然有老辈人不舍得扔东西的习惯使然,但此外侄女贡献了不少,有放了两三年或许已经风化的一盒盒的气球和各式装饰品,有各式各样好闻味道的但可能仅限于闻一闻不会被拿起来写字中性笔,有或卡通或唯美的页数极少且纸质硬朗内页绚烂的一摞摞本子。

我每次批评侄女买来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她都反驳在淘宝买的批发价很便宜。我有时觉得前些年的淘宝引领了全民的消费降级式的“消费升级”,即买买买大量囤积看似便宜,但因无用而实则浪费造成了生活品质的下降。

我简单粗暴地把这种对无用之物的囤积划归为家乡人的消费特征。

不管怎样,同样是消费升级,我感受的大城市的消费升级是倒M型消费结构,变追求品牌为追求品质,变买买买为断舍离,消费从高端追求奢侈品和低端不在意日用品向中间聚集,追求品质和实用的平衡。

而家乡的消费升级是相比于大城市迟到的M型消费结构,高端追求品牌用以炫耀,低端则不在意品质和实用,贪图便宜任意囤积。

虽说倒M型是M型的进化,但并不能说两者有高下之分,追品质未必比追品牌高级,断舍离未必比囤积症高明,这只是消费升级在大城市和家乡之间的一个分野罢了。

 车子不是车子,而是面子 

这座小城共有7路“线儿车”(即中型公交车),也可谓四通八达;打车起步价6元,虽因未安装计价器而时有乱要价的情况,但基本不会超过10元;其他形式的租车、包车也比较方便。

总之,作为代步工具,买车在家乡应是并不必要的消费,但是,作为面子工具,有无之分可就高下立现了。

因而,面包车、二手车、很破的二手车、3-5万甚至1-2万的二手车都有市场。只要你有车,就至少摆脱了没面子的烦恼。此后,才看你买的是什么车。

要买车,还要买霸道的车,这里的霸道在家乡是个形容词和多义词,不只是人可以霸道,衣服也可以霸道地好看,美食也可以霸道地好吃。买车只为霸道,自然很少关心油耗及其背后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于是丰田霸道大行其道,即便买不起这款车或者要买比这款车贵的车,也要买大的车。

而丰田霸道这款车早年上市广告引起的争议及此后更名为丰田普拉多等信息却并不为家乡人关注,他们依然习惯称普拉多为霸道。广告语都替这车想好了,开“霸道”,真霸道!

虽然家乡人也会抱怨堵车,但我从未在家乡见过北京意义的堵车,更不用说这里短时间内绝无摇号、限号、停车难、停车贵之忧。

 出门旅游,一定要发群周知 

把旅游消费与房子和车子同样归为大宗消费,一是符合目前中国整体的消费趋势,二是我本人学旅游做旅游许多年,三是家乡人确实开始前赴后继地投入旅游行列。

首先从我身边熟悉的人说起。先是周边短途休闲自驾游,这与拥有车子的数量直接相关。哥哥喜欢钓鱼,夏天生意不忙时有大把时间,他好像有几个钓鱼的鱼友微信群,与同好们相约钓鱼。

还有他的那些好兄弟,不需要周末,随时傍晚开车去郊区吃饭,以我不能理解的频率聚餐。我确实不太理解小城里那些频繁的朋友聚会和兄弟聚餐。

再说国内游。家人基本都有出游经历,但考虑到开支,又都是刚刚开始出门旅游,都以较大众较传统较成熟较实惠的目的地为主。

爸爸的兄弟姐妹有个大的家族微信群,是每个平时很少发言但一旦出门旅游必须晒图传视频的据点。

但我家和整个大家族少有出国游,出去也以韩国、东南亚为主。

也就是说,对于我家人及熟悉的这些人,旅游消费虽已开启但仍是受制于经济条件的消费。但似乎出国游在这座小城并不新鲜,至少很少回家的我听过许多次。

一次坐线儿车,听一个老头儿告诉另一个老头儿他刚从北欧回来,还说起北欧社会福利好幸福指数高;一次在浴池(家乡人虽然搬楼后家里都有热水器,但依然习惯去浴池洗澡), 听一个老太太告诉了另一个老太太她刚从迪拜回来,还说起迪拜到处金碧辉煌;一次在理发店,一个来理发的老太太告诉给她理发的老太太说她第二天要出门,去欧洲。

家乡人说话声量大,或因早期蛮荒之时,天高地阔、野兽出没、地广人稀而将此特征写入了基因;或因这地方不是恬静的小村庄,不是大都市,交通噪音、商业噪音,甚至工业噪音都混杂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或因他们只是想被别人听见。

我学过旅游,知道旅游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主观意愿,二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三是闲暇时间。

第一点我主观地以为大多数人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旅游的主观意愿。第二点目前来看家乡人和大城市的人一样具备,只是多少有区别。对比最明显的应属第三点,在闲暇这件事上,就像“知识鸿沟”、“收入鸿沟”一样,出现了“休闲鸿沟”。

而在休闲时间上的不平等,是和经济基础、教育水平成反比的。从地区上来说,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的地区,人们越是忙碌;从人群上来说,学历低的人群会拥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在我看来,出门旅游,家乡人只需考虑经济开支,无需像大城市的人那样要提前筹划时间。

 合着伙垄断涨价 

买奢侈品、习惯网购、出门旅游,家乡俨然全面融入市场经济,但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才有的威和骗却仍是屡见不鲜,并且都被包装上了新时代的外衣。

既然烧烤已经被冠以东北重工业的美名,回家我是必然要吃烧烤的。之前去过一家店,味道不错,结账时侄女拿出了一张卡,才听说这是家乡中小企业协会的产业,哥哥已经加入了这个协会,大概交了几千元的会费。

我当时感慨家乡商业的繁荣和中小业主的先进。后来再想去,听说协会的组织者已跑路,协会下的产业,那些餐厅,那些装修良好的餐厅都已人去楼空。

据此我以为在我家乡所谓的协会都是骗人的,但其实也不尽然,也有确实为协会内联盟单位撑腰的。

现在各家条件都更好了,家乡人依然习惯到浴池洗澡,尤其是年底,更要去浴池痛痛快快搓个澡才算是以全新的自己迎接新年了。这里洗浴、桑拿、汗蒸等的消费并不高,此前给爸妈办了500元的储值计次卡,可洗50次,平均下来才10元一次。

这次再来,接待人员说,次卡不可以用了,过年期间涨价了,我说办卡时可是说没有时间限制的呀,接待人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市“沐浴协会”的规定,必须遵守。

我愕然。市“沐浴协会”是个什么鬼,在这个接待人员和商家的嘴里,似乎是个大有来头的政府部门似的。

接待人员也不打诳语,后来才听家人说几家较大的浴池或者是洗浴中心都打出了市“沐浴协会”的通知。看下图这易拉宝,真没想到,合着伙垄断涨价还带这样大张旗鼓的。易拉宝中间写着“新年伊始,由于沐浴行业运营成本激增,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优质服务,以下经营项目做出部分调整,若有不便,敬请谅解!”

下面是门票和搓澡的价格调整,还有对次卡的使用规定等。

事实上,并没有合着伙说不能使用次卡,只是合着伙涨价而已,我办卡这家又仗着他所谓的市“沐浴协会”撑腰私加了这一条。左下角是联盟单位名称,共8家。右下角是“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和郑重的“XX市沐浴协会宣”字样。

右下角有郑重的“XX市沐浴协会宣”字样的涨价公示

 山寨产品变微商后价格贵多了 

还有几次哥哥请吃饭,也拿着一张卡结账,卡名和阿凡达有一字之差,是我们小时候动画片里的老朋友,因为不知这张卡到底是否违法违规,我还是不说它的名字了,你懂的。

我原本以为它只是某种形式的会员卡,然后覆盖很多商家,于是去这些商家消费就可以打折。后来姐姐告诉哥哥要快些把卡内余额消费完,说是传闻这个卡是骗人的,我不明白一张打折卡何以骗人。

刚刚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想搞清楚这张卡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被商家官网上的直销、团购、虚拟与现实、O2O、新型电子商务、人脉变钱脉、消费者变消费商、健康生活方式、顺应党和国家藏富于民全民皆福的理念、公司将在北京新四板挂牌上市等词儿晃得头大,最终仍是不明所以。

我又顺势关注了商家的微信公众号,共有三个,第一个提示“此公众号并没有这些scope的权限,错误码:10005”,我不知道这是微信封了这个公众号还是这个公众号因我的微信号不是其会员而阻止了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