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必须要了解的古代天文知识
了解古代天文常识,既能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又能为文章增添意趣,对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上述这一段话,是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所说,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人的天文知识非常普及,连妇女儿童都能熟知一些天文常识。只是到了现在,这些古代天文常识已很少被人所知。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和文章的格调,以及帮助我们学好语文大有裨益。下面是我整理出的一些古代天文常识,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七政
七政,又称七曜,即日、月、金、木、水、火、土七颗星。其中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又称五纬。
金星:明星、太白。《诗经》有云:“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明星”即指金星。同时,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又称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又称长庚。所以《诗经》:“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都指的是金星。
木星:岁星,后来直接称为“岁”。因为古人认为木星12年绕周天一遭,每年都会运行到一个特定的空域,所以以此作为纪年。我们的年龄中的“岁”即为此来。
土星:镇星、填星。
水星:辰星。
火星:荧惑。
先秦时代的书籍中没有水星、火星一说,所以在天象中出现的水并不是指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例如《左传》:“水昏正而栽”。所说的火当然也就不是火星了,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例如《诗经》:“七月流火”。
二、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 xiù ],古代的人在观测天文时,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固定不变,因此在观测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运行时,是以恒星为背景的。经过长久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和天球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注意这里的星宿不是单指一颗星星,而是指相近的若干个星星的集合。古人把这些集合在一起的星星联系起来,予以命名,例如斗、牛、毕、参。
四神瓦拓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西汉)
古人又把这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为四个部分,并分别想象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玄武是一种龟蛇的形象。
三、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垣,本义“城墙”,在这里引申为“区域”的意思;紫微,意思是皇宫;太微,意思是政府;天市,意思是集贸市场。
在古代对星空进行分区时,古人按照地上都城的区域布置,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的其他星星,合为紫微垣;把二十八宿中的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合为太微垣;把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合为天市垣。
相应的,在三垣区域内的各星命名也颇有意思。紫微垣中的各星多数以皇宫内的官名命名,如帝、太子、后宫等等;太微中的各星多用政府中的官名命名,例如虎贲、郎将、三公、九卿等;天市垣的星名多用货物、量器、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斛、斗、列肆、车肆、市楼等。
四、北斗
我国把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为“北斗”,你知道为什么吗?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颗星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勺,古人称之为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古人称之为 杓(biāo )。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它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区分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向外延伸约五倍的距离,就是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同时,北斗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的不同时间,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位,看起来是在围绕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黄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区分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五、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xiāo )等十二个等份,叫做十二次。每一次当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作为标志。因为十二次是等分的,二十八宿是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有些宿是跨越相邻的两个次的。
非常有趣的是,外国古代也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把黄道带(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分为白羊、金牛等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也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星座。黄道十二宫的用意和十二次相同,只是起止界限稍有差异。
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幅唐代的残存的星占图,当中竟然有黄道十二宫中的双女、天秤、天蝎三个宫。
在河北宣化一座墓葬的穹庐顶内部,发现了一幅辽代黄道十二宫彩绘星图。这难免不让人产生联想,中国的十二次与外国的黄道十二宫之间有着传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