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张派艺术论(5)---【张君秋独创剧目的艺术技法和审美】之一:《望江亭》

作者简介:

唐义刚,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

18岁时在安徽师范大学讲授《京剧艺术赏析》八堂课程。

1998年迄今在《中国京剧》《中国戏剧》以及网络发表戏剧评论文章30余篇。

2004年-2008年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本科

2008年-2010年从事影视剧拍摄。

2010年迄今从事戏曲服装的研究和制作,创办采韵戏衣庄。

【张君秋独创剧目的艺术技法和审美】

1,《望江亭》

《望江亭》是张派艺术形成的奠基剧目,是首当其冲需要谈及的典型性、代表性的剧目。毋庸置疑。在谈这个剧目的时候,首先我要说《望江亭》就是程派的《锁麟囊》。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如下几点论证:

(1)  两个剧目在戏剧结构上的吻合

锁麟囊

戏剧结构

望江亭

戏剧结构

选奁待嫁

庙堂相遇

春秋亭避雨

新婚变故

发大水落难捡球

卖鱼盗圣旨宝剑

三让椅团圆

大堂惩恶团圆

虽然两个剧目的场次的数量不同,但是按照戏剧发展的大的故事矛盾环节,《望江亭》和《锁麟囊》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望江亭》的场次更整合一些,《锁麟囊》的过场戏更多一些。这都不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张君秋和其艺术伙伴在一起创作的第一个张派剧目,在一定意义上借鉴了《锁麟囊》的戏剧创作结构。

如果说,这一点不足以说明,请看下一点:

(2)  两个剧目在唱腔安排上的近似

我们对比了《锁麟囊》和《望江亭》的主要唱段,我们发现,这两个剧目中的唱腔腔体和板式的设计,非常近似,如下表:

锁麟囊

唱腔板式安排

望江亭

唱腔板式安排

怕流水年华春去渺

四平调出场(娇嗔)

独守空帏暗长叹

四平调出场(愁烦)

春秋亭外风雨暴

西皮二六(疑惑)

只见他一封书信握手里

西皮二六(疑惑)

新婚后只觉得光阴似箭

西皮原板(坦然)

定是你原配夫人把信寄

西皮原板(坦然)

顷刻间又来到一个世界

西皮散板(迷茫无措)

相公不必多忧虑

西皮散板(沉着冷静)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二黄慢板

空缺

空缺

当日里好风光忽觉转变

西皮三眼

一见贼子已醉倒

西皮散板转快板

换珠衫依旧是当初摸样

西皮二六(激动惊讶)

见贼子不由我怒容满面

西皮二六(激动愤慨)

(3)  两个剧目在表演重点上的契合

在表演设计上,《望江亭》和《锁麟囊》也是惊人的相似,如下表:

锁麟囊情节

表演设计及特点

望江亭情节

表演设计及特点

念白:啊,梅香,那衫儿花样儿不好……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铺垫上场

念白:啊,师父,方才何人到此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铺垫上场

选取各种妆奁,一层一层,最后落在锁麟囊上。

看到妆奁的不同情绪,逐渐递进变化情绪。

南梆子中观察白士忠,最后婚姻成就

观察中,情绪层层递进,由陌生到爱恋。

看到破轿子出嫁的不解

矛盾的起因,思想变化,解决矛盾

看到白士忠隐瞒书信的不解

矛盾的起因,思想变化,解决矛盾

发大水,做保姆,受尽委屈,发现锁麟囊,问题揭开。

悲观绝望,无助委屈,捡球的舞蹈动作为精彩核心

假卖鱼,敷衍杨衙内,盗圣旨宝剑,顺利逃走

沉着冷静,着重表演舞蹈动作,为全剧精彩核心。

得知增囊恩人原委,合家团圆

人物最后出场,核心二六唱段,叙述过往之事,作全剧结束。

白士忠反击杨衙内,谭记儿怒斥杨衙内,合家团圆

人物最后出场,核心二六唱段,叙述过往之事,作全剧结束。

(4)  两个剧目在人物变化上的呼应

《锁麟囊》和《望江亭》在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下表:

锁麟囊 薛湘灵

望江亭 谭记儿

未出闺阁的小姐,任性娇气但是又懵懂天真善良的本性形象的薛湘灵

孀居愁苦,孑然一身,渴望爱情,自立自主的谭记儿

感受到人间悲苦,心态得到转变的薛湘灵

得知丈夫被人陷害,善于出谋划策,转变为沉着冷静的谭记儿

身为保姆,七情昧尽,得到彻底转变的薛湘灵

深入龙潭,与杨衙内等斗智斗勇,彻底转变为勇敢聪颖,机智大胆的张二嫂(谭记儿)

回归本来面目,重塑自我心态的薛湘灵

回归本来面目,重塑自我个性的谭记儿

以上四点,逐一进行了对比和研究,我们发现,从各个角度说,《望江亭》都和《锁麟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在我的心中也是一个“谜”,我没有亲口问过张君秋先生,是不是程砚秋的艺术对张君秋有过极其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来关注一下张君秋的艺术人生的历史就或许能解开谜底。

https://m.tb.cn/h.4RI7vMZ

复制以上链接,然后打开浏览器粘贴,就可以进入“采韵戏衣庄”。能够让专业戏曲工作者和爱好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北京专业规范、高质量的戏曲用品。

张君秋是个苦孩子出身,他母亲张秀琴是梆子演员,是邻居李多奎的父亲发现他是个好材料,指给了他一条路,他不是正规的科班出身,而是和票友私塾(李凌枫)学戏,历史记载,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因为李凌枫是王瑶卿的学生,所以张君秋得以经常去王瑶卿家问艺,而这个时期,正好是程砚秋嗓音出现变化后,也在王瑶卿家寻求出路的时期,王瑶卿发现了程砚秋的“鬼音”,为程找出一条幽咽委婉,凄楚动人的声线和唱法(我以为程砚秋的声腔主要还是和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分不开的),在这个时期,张君秋耳濡目染了王和程在一起论艺的过程,尤其是在王瑶卿在为程砚秋梳理编排《锁麟囊》的全部过程中,可以说,张君秋是全课程一点不落的旁听生。张君秋其实是《锁麟囊》的第一个观众,而且是一个真正明白前台后台、前因后果的观众。所以当年在艺术上蓓蕾初绽、迫切渴望学习的张君秋,对程砚秋编排演出锁麟囊的经过不仅仅是非常熟悉,而且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这其实是为张君秋后来的独立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以为这次问艺的经历深深影响了张君秋,在他心中烙上了无法磨灭的印象,从西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来说,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会影响到这个人后来的一生。也正是那些高端水准的艺术者在一起谈论的艺术问题,在心理上深深地影响张君秋,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将来是不自觉地就要遵循和实践的准则。

如果我去问张君秋先生:您这个《望江亭》的编排,是不是得益于受到《锁麟囊》的影响?我想张君秋先生未必十分肯定的回答我,但是,我相信青少年时期那种潜移默化式的“熏染”和多方学习的积累,一定将成为张君秋先生后来的艺术财富。

其实,这也就是张君秋先生为什么在上海演出期间利用火车上一点短短的时间就能编排出新戏《望江亭》的原因。

经过多方的、不同年代的《望江亭》演出剧本、录音等各个版本的比对,我们可以发现:《望江亭》自编排之后,除了增删个别唱词和唱段之外,并非做过大的修改,更没有一改再改情况的出现,后来定型版本基本就是原始演出版本。足见《望江亭》当年的创作是非常成熟的。

我们在欣赏和演出《望江亭》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望江亭》除了很多优美的唱腔之外,一个最大的需要把握的表演要点,就是人物性格的转变,谭记儿在剧情的推动之下,经过端庄、矜持、温良贤淑,转变为机智勇敢、沉着聪颖、敢于和敌对者斗智斗勇的张二嫂,再转变回来之后,又变成气场雄厚,大气正义的女性形象。所以说演好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望江亭》中最为关键的过程,每一场戏,谭记儿因为上台任务的不同,表现出来的气质和表演的目的也不同,因此,每场戏是不同的,但是这个不同又不能断裂,还需要人物性格的贯通和连接,头两场是韵白,第三场是京白,怎么能做到和谐与统一,谭记儿和张二嫂,如何既让戏里的杨衙内感到陌生,又让戏外的观众觉得熟悉?这是演好这个戏的关键。

张君秋 刘雪涛主演《望江亭》

中国观众喜爱艺术作品中聪明的角色、机智的人物,中国人向来以“智者”作为人生的哲学和进取学习的标准,人们常常说一个成语叫“智勇双全”,在中国,这是一种极大的赞美,谭记儿不正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勇气的角色么?换句话说,她不正是舞台上最讨喜欢的那个角色么?张君秋的谭记儿,首先以打破一切传统格式的【四平调】独守空帷、【南梆子】只说是杨衙内、【二六】只见他一封书信、【流水】为救夫我亲到亭台、【快板】尚方宝剑换钢刀等等这些新颖别致、庞大实力创作的状态,形成对观众听觉的强大冲击力,再加以精彩紧凑的剧情和矛盾冲突,以及精彩准确的表演,以及新戏带来的新感觉,并且为观众送上一个最为人喜闻乐见“智勇双全”的角色,您想这出新戏《望江亭》它能不红吗?

请看下篇:【张君秋独创剧目的艺术技法和审美】之二:《西厢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