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这篇文章告诉你5个实用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读态度:价值偏好投射在“弱情景”中
在辅导管理者提高读人技能的过程中,比较多的反馈是“对一个人态度方面的行为分析是很难的”。除了类似于“责任心”“组织忠诚”这些基于个人价值偏好的特征很难精准定义外,更多的原因是,人们往往不会直白地表露自己深层次的想法。人的价值偏好对行为的影响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
影响态度的最核心因素是个人的价值观体系。如果能够阅读到个人的价值体系,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个人在不同情景下会持什么样的态度。
大部分人从常识上回答“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时,会说“长辈们教的”。除了已确信年轻时的成长经历会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之外,心理学家们更进一步琢磨了“长辈如何教的”这一过程。耳濡目染这个词非常传神地描绘出了一个小孩子如何潜意识地把成年人的价值偏好融到自己身体里,塑造成自己价值观的过程。
父亲陪伴女儿与其他小朋友嬉戏玩耍,在小朋友们争抢玩具时,父亲说玩具要分享,大家一起玩儿。小朋友的行为短期可能改变不明显,但只要遇到“玩具少孩子多”的情景,父亲就强调一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或者在占有的时间上做一些妥协,以换取父亲的认可和小伙伴们的友谊。长大后的女儿,在处理类似的资源争夺问题时,或多或少会带着这个痕迹,在人群中显得“不争”“乐于分享”“重视和谐”。
还是这个场景,如果女儿在减少自己占有玩具的时间,甚至把自己玩具分享后并没有得到认可和友谊,同时获得的情绪体验是有些委屈又无奈,父亲又注意不到女儿的这种委屈,久而久之,女儿会惯性地在处理资源争夺情况下,压抑自己的欲望。在显得“不争”的基础上,你会观察到她回避、压抑的一些行为,甚至有逃离反应(所以,什么时候鼓励自己的孩子分享妥协,什么时候让孩子学会反击争取,是很有尺度感的事儿)。
上面两个场景有什么特点呢?首先,这样的场景不是一些带来颠覆性、强情感刺激的场景。而是在你身边点点滴滴重复的小事儿,而针对这些小事儿你做出的任何决定没有对错之分,爸爸支持孩子拿回属于自己的玩具或者鼓励孩子分享,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没有全然的对错,你认为的对错往往是站在你自己价值偏好上的判断。
类似情景还有很多,比如父亲晚回家的时候是随便编一个借口,还是详细描述自己被耽搁的经历;母亲在饭桌上讨论自己工作中遇到未顺利升职加薪的问题是归因于自己“不会拍马屁”还是其他等,旁边听的小孩看似没有直接的反应,但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把身边成年人的处事方式复制到自己的言行和思维中,然后用类似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
行为专家们管这种没有明确结果指向,对个体行为没有很强约束条件的情景叫“弱情景”。与之相对应的叫“强情景”,比如家人的亡故,离婚,父母离异,失业,职业发展明显受挫(相对心理预期),生理上的损伤或重大疾病等,这类强情景对人的刺激比较大,可能会在一瞬间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大家可以通过检索临床心理咨询研究给出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来了解哪些事情算是“强情景”事件。“强情景”事件在我们不算太短的一生中,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因此,在读人的时候,观察对方长期生活的“弱情景”往往更有意义。
人们在面对没有绝对对错的场景下,要拿出一个结论,势必要有偏好。我们依靠自己的价值偏好来做判断,心理学家管这种把自己的偏好不知不觉地放到判断、选择过程中的现象叫“投射”。所以,每一个态度背后都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投射。
想了解对方的价值观,预测个人在特定情景下表现出什么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了解其早年(年轻时候)最典型的生活环境及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
我们对大量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过程分析后,得出一句话,“远事影响态度,近事影响能力”。用语虽略武断,但大体方向如此。越是早年接受到的价值偏好信息,越容易根深蒂固地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当然,如果读的是小孩,他们的价值观还有待形成,可以尝试了解他最亲近人的相关背景后做一些谨慎的推论。
2. 了解其内心最赞赏的行为及出现的相应情景。
了解他为什么赞赏这个行为(行为出现的场景、行为的目的及结果),往往比了解行为本身更能发掘出一个人的价值偏好。
3. 了解其面对信念冲突的情景及采取的相应行为。
这其实是一个刺激相对较“强”的情景(冲突),但仍然具备若干种抉择的可能。因此也不失为一个阅读他人态度的较高预测性情景。
4. 让其讲述某个开放的活动场景,该场景有模糊目标或根本没有明确的要求。
假设在一次编故事活动中,没有任何要求要你讲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经典故事,或是讲一个生活需要历经磨难的励志小说;而是完全由你自己来发挥,那么,你是不是会调动既往经历中感受到的一切,它们就像DNA一样组成了你的思想和表达。
5. 了解其成果、作品等产出,以及他对这些产出做出的解释。
看看梵高的画,再看看毕加索的,你就会感受到这两位巨匠生活的环境、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神世界有多么地不同。毕加索谈过,“我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画得和大师一样,但我用一生的时间努力画得和孩子一样。”这和毕加索生活相对比较优裕,能专注到艺术中有关。如果他像梵高那样穷困潦倒,毕大师在晚年就很难保持一颗童心来画那些常人眼中比例极其夸张的作品。
影响个人态度特征最核心的价值观,通常会投射在个人不经意的抉择过程中,释放到看似没有太多明确要求的“弱情景”下。这个有趣的发现给我们的读人实践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拓展空间。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员工目前的心态,只要多留心他们最近最关注的内容,发生的行为及生活细节方面的改变,还有表达方式及内容的选择。招聘官们,可以在不涉及职业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时候,让候选人提交一个自己的作品、成果,从而更好地阅读他(她)的价值偏好,甚至可以和组织的价值偏好去匹配,看看对方是不是最适合的人。这看上去有点像选择伴侣,但选伴侣的时候,人们何尝不是在尽己所能地运用读人能力呢?
用经营思维打造人才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