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脏腑的解析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一、名家注释
王冰注:“胆者中正之官,中正刚毅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
张介宾注:“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五藏皆内实;六腑者,主化物而不藏,故六腑皆中虚。惟胆以中虚,故属于腑,然藏而不泻,又类乎藏。故居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
李东垣注:“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藏皆取决于胆。”
高世拭注:“腑能藏物,亦谓之脏。胆为中正之官,决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张志聪注:“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
李中梓注:“胆为奇恒之腑,通全体之阴阳。况胆为春生之令,万物之生长化收藏,皆于此托初禀命也。”
二、脏腑经脉及其相关内容
本篇是《黄帝内经》中讨论脏腑的第二篇,与前一篇《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不同的是,前者讨论脏腑本身的功能主治,而本篇主要讨论脏腑及其外在相关内容。
心为生之本,从生理功能来看,心主血脉,其充在脉,阳主生,阴主成。心为阳中之太阳,主神明,神主生,精主成,五脏都有神,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然心主五脏之神,因此是生之本。
从十二经脉的名词上看有点不知所云,少阴为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又如何主诸阳呢?实际上《黄帝内经》所介绍的内容前后文不会相互矛盾的。从十二经血脉的流向上我们知道,手三阴从胸走手是离心的,手三阳从手走头是向头的,足三阳从头走足是离头的,足三阴从足走胸是向心的。离心、头外散为阳,向心、头收藏为阴。离心之经是手三阴为阳;向心之经是足三阴经为阴。手三阳向头为阴,足三阳离头为阳。心与头同为人体阳位,头是在外之阳,心为在内之阳,头为精明之府,心主神明。手足三阳经脉与头相连,手足三阴经脉与心相连,与头相连生精,与心相连生神。心藏神,肾藏精;神主明,精主藏。在十二经脉命名中,“手”的意思是在上,“足”的意思是在下,“阴”的意思是五脏之经脉,“阳”的意思是六腑之经脉。这样手之三阴为阳中之阳,而其中手少阴为阳中之太阳。
肺为气之本,肺的气之本应该与脾胃的仓廪之本相对比来思考,地之味入于胃,天之气入于肺,天地对人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天主生,地主成。肺主呼吸,又脾胃之水谷精微上于肺,这样肺之气就包括了天地之气。肺气由营气、卫气、吸入之气组成,入于脉中为血,流行于脉外为气,血脉流行于脏腑而藏精,五脏之气源于精化气,所以说肺为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和心相对比,肺为阳中之太阴,第一个阳指肺位于膈上,位属阳。太阴一阴生,太阴为开,开阴之先河,阴之始为气降。在神主降为魄。
肾为阴中之少阴,前面一个阴是指肾位于下焦,主收藏;后面一个是少阴主枢,太冲之地,阴之极藏精之地,极则转化,所以为枢。释字:蛰者,《说文解字》:“藏也。”《尔雅·释诂》:“静也。”《易·系辞》:“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五脏各有所藏,肝藏血,心藏脉,脾藏营,肺藏气,肾藏精。然肾为“封藏之本”,原因是由于肾主水,水为阴,主封藏。与“神之变”相对为“精之处”,表现于外在发,主补充骨骼,性质与冬天相同。
肝者,罢极之本,罢者,《玉篇》:“休也,已也。”罢极就是休极,极则生变,就是变动之意,其充在筋,筋的功能就是伸缩变动之意。肝为阳中之少阳,肝又为厥阴,肝为罢极之本,又厥阴之表为少阳,厥阴与少阳相叠加,少阳出于厥阴,厥阴者既是绝阴,也是绝阳,是阴阳相交的时候。肝虽然属于下焦,位置为阴位,但由于是由阴转阳,因此肝也是阳中之少阳。很多中医书认为这是错的,改为“阴中之少阳”,应该不是很妥当。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一脏五腑者为饮食腐熟运化之脏腑,所以称为“仓廪之本”。饮食入于胃经过腐熟成水谷精微,先由脾来气化,然后上输到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谷代谢之糟粕经过大小肠排出体外,三焦则为水气升降的通道。此水谷精微物质用于营养补充肌肉。“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释字:至者,《说文解字》:“飞鸟从高下至地也。”《注》:“至谓至极也。”至阴为到达阴的位置,从位置来看至阴是一切事物的中心,阳气之中心为土,从功能来说至阴为水。因此《黄帝内经》中将肾水和中土称为至阴。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