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治咳不效,求助伤寒——慢性咳嗽医案一则

宋某,女,66岁。2007年2月6日初诊。

主诉间歇性咳嗽近半年,百治不效。咳嗽呈阵发性、连续性,受寒则咳甚,咳发时涕、泪俱出,小便自遗。伴见阵冷阵热,热则汗出,咽部不舒,晨起口黏不爽,睡眠时好时差,纳食尚可,大便通利。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弦缓。证属太阳、少阳两感。治以两解太阳、少阳为法,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9g,桂枝6g,黄芩12g,生白芍12g,党参6g,茯苓9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9g,射干12g,僵蚕12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7年2月8日二诊

药后诸症减轻。上方茯苓改为12g,生甘草改为炙甘草,加桔梗9g,继服3剂。

适宜六经辨证的病症,往往有不适宜脏腑辨证者。

2007年2月11日三诊:咳嗽已止,诸症渐解,唯觉咽部痰黏不舒感。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缓。治以调气化痰利咽,恢复肺胃功能,温胆汤方加减。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枳实9g,竹茹9g,桔梗12g,浙贝母12g,炒杏仁12g,全瓜蒌15g,炙甘草3g。4剂水煎服。

2008年6月15日来诊

自诉上次服完药后无明显不适,自行停药。近一年多来身体健康,咳嗽、阵冷阵热等症再未出现。近1周来感冒后又觉全身不舒,时发咳嗽。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弦。处方以2007年2月6日方加白果6g。服4剂,咳止停药。

按:中医“六经辨证”和“整体观念”的优势在本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试想,本案如只着眼于呼吸道或肺、胃,任凭你中药或西药使用再多,也绝无济事之时。或者本案从“脏腑辨证”着手,或宣肺,或降胃,或止咳,或和胃……任凭你治法再多,百法遍试,我想,也只能徒劳。而从整体观念入手,采用六经辨证,选用两解太阳、少阳的柴胡桂枝汤方加减,半年咳嗽,5剂即止。看来,称道中医伟大绝无一丁点儿过分。回答中医历经磨难而不灭的原因,本案患者也许会给出最正确的答案。

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的一段话很值得治咳者临证玩味。原文如下:“余临证以来,每见咳嗽百药不效者,摒去杂书之条诸纷繁,而觅出一条生路,止于《伤寒论》得之治法。《伤寒论》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三句,是金针之度。……《伤寒论》小柴胡汤谓:咳者去人参、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此为伤寒言,而不尽为伤寒言也。余取‘上焦得通’三句,借治劳伤咳嗽,往往获效。”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三句,是金针之度。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