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效应——一个关于衰老的最新秘密

世界上任何物种都会衰老,且目前为止,这个过程还是不可逆的。我小的时候就懂得了新陈代谢,知道人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的,而被替换的那些细胞就会被排出体外。不过我又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人体总是换新的细胞,为什么还会衰老呢?

我的猜想是人成长到一定阶段,身体细胞的代谢逐渐无法替换某些细胞。这种细胞逐渐增加,造成了人体的衰老。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不过最新的一个研究端粒效应打破了我这个不靠谱的猜想,而且看起来真的比较靠谱。

《端粒效应》一书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布莱克本所著,而因为对端粒的研究,她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可见该学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那什么是端粒效应呢?

我们知道基因是双螺旋结构的,两条链上的碱基总是相互配对。因为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所以产生了我们所说的基因密码。不过,在DNA的两端,碱基顺序是永远不变的,是一种固定序列的不断重复,而这不断重复的碱基,就叫做端粒。

如果把基因看成一个整体,那么端粒就是粘合两条基因链的关键。我们想象一下,把两根绳子缠在一起,缠成一根麻绳。如果想让这根麻绳不散开,就需要在两端打个节,端粒就是麻绳上的结。区别就是端粒是打了很多个节,一般人刚出生时都会有10000个。

那人为什么会衰老呢?

我们知道人体进行新陈代谢,是细胞不断分裂。不过这种分裂不是无代价的无限制的进行下去。研究表面,细胞分裂消耗的就是基因中的端粒。也就是说,随着人的衰老,端粒越来越短。如果刚出生时端粒是10000个,那么35岁就剩下7500个,60岁就剩下4800个。

当然,每个人端粒变短速度不一样,所以衰老的速度不一样。而端粒越短,人就越容易患病而死亡。所以,端粒就是人衰老的秘密了。

端粒可不可以变长?那样人就可以长寿了啊。

(不知道你看到这时是什么反应,我看到这句话时,注意力非常集中,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什么。人真的避免不了对长寿的渴望与追求啊)

布莱克本所在实验室分离出一种酶,并把之命名为端粒酶。端粒可以从这种酶中吸收DNA,也就是说只要这种酶充足,细胞就可以一直分裂下去。

不过,布莱克本还声明,如果这种酶过多的话,会致癌。事实上人们已经开始着手于通过控制端粒酶来治疗癌症。

现在国内人还不太了解这个理论,试想当这理论被普遍接受时,是不是又一大波保健品就要来袭了?

还有什么因素影响端粒?

虽然还没有科学的依据,但是实验结果表明,情绪可以影响端粒,压力就会影响健康,导致端粒缩短。这也可以解释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为什么一般比较短寿,一夜间白头可能有点夸张,但是短期内大幅度衰老确实有可能。

除了压力之外,布莱克本还指出影响端粒三大负面情绪,分别是“敌意”、“悲观”和“胡思乱想“。注意,作者说是长期的这种负面情绪才会有所影响,而不是一有这些情绪就会端粒缩短的。比如抑郁症就是长期处于负面状态中,对人体伤害特别大。

记录我的问题:

为了这个理论,我百度了一下确认真伪,有上知乎看了看相关讨论。主流还是相信端粒对衰老有影响,当然不是唯一影响就是了。由此我可以大胆对我不懂或者作者都未涉及的领域进行猜想,相信若干年后,科技会给出合理解释。

问题一:不同生物寿命相差很大,但是端粒规模相差没有那么悬殊,所以端粒影响衰老是否线性值得商榷,或者说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比如会不会受染色体个数影响?因为不同生物的染色体个数相差很多。

问题二:其实最靠谱的方式是研究出端粒为什么缩短或增加,然后让人工智能自动衍算,我们盯住结果就好了,那种数量级的计算,人类靠研究就像是瞎猫碰死耗子,存靠瞎蒙,效率自然低。

问题三,既然负面情绪会影响端粒,而且是长期的才能有效影响。难道端粒会自动减少?我想肯定是分裂时减少的吧。而长期的负面情绪就能长时间的影响细胞分裂后的端粒,这才是影响端粒的关键。比如沮丧一秒钟,正好有一个细胞分裂,那么只影响这一个细胞,其他是不该受影响的,所以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人衰老吧。

问题四,端粒多少,是不是也是遗传的一部分?比如肝受损,肝细胞会自动增加分裂速度,弥补损伤?肝细胞怎么知道自己功能受损的?会不会是端粒多的分裂成端粒少的,去弥补损伤部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这时突然来了一个原来的肝细胞,会不会被当成和大家不一样的癌细胞被杀死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