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为何是病毒集聚地,答案可能在肠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金锋研究员课题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了评述文章“Gut microbiota in antiviral strategy from bats to humans: a missing link in COVID-19”,对宿主的共生微生态与病毒易感关系进行了综述,提示哺乳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特殊构成或为宿主与病毒相安无事的共生基础,为人类在未来面对形形色色可能感染病毒的情况进行了有意义的提示。
多项研究指出,蝙蝠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此外,蝙蝠还能够与多种致命病毒共生,如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在这种共生状态下,蝙蝠通常保持健康或至多仅出现轻微的症状。因此,探索蝙蝠耐受病毒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类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如何主动降低感染后疾病的严重程度。
蝙蝠之所以能够耐受多种致命病毒可能与其独特的肠道菌群有关。近期的研究显示,作为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类,蝙蝠在适应飞行和超越其他哺乳动物捕食种类和范围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肠道菌群,而这种独特的肠道菌群能够直接调节宿主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
蝙蝠的肠道菌群以高比例的变形菌和低比例的拟杆菌为特征。来自人类的研究也显示,对变形菌拥有更高耐受性的百岁老人和原始部落人对炎症和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抵抗力更好。因此,这种独特的肠道菌群构成可能是蝙蝠与新冠病毒共生的关键。这可能提示,肠道菌群能够在人类抵抗新冠病毒感染和防止感染后不良结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约10%的新冠感染患者会出现胃肠道症状,且他们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条件致病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有益菌群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降低。此外,通过肠-肺轴和肠-脑轴,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引发或加重新冠感染后的严重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肠道菌群在新冠感染中的重要作用也许能够解释为何在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新冠病毒的感染风险增加且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更高。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具有明显的“促炎”特征。基于近年来的研究,肠道菌群状态有望成为诊断新冠病毒感染后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治疗新冠肺炎的潜在靶标。目前以肠道菌群为目标来对抗病毒源性呼吸道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益生菌补充、粪便菌群移植,以及摄入利于有益细菌生长和代谢产物的食物,例如益生元和高膳食纤维饮食。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系罗佳博士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金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LS/doi/10.1007/s11427-020-1847-7?slug=fulltext
来源:BioArt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