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那些小楷狠角色,原来是他们!

111

李衎《楷书张公艺传并赞卷》

元代画家,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属北京市)人。官至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善画枯木竹石,双钩竹尤佳。
《楷书张公艺传并赞卷》,被认为是李衎唯一的传世书法。
危素《陈氏方寸楼记》楷书


晚元的危素,是江西临川人。他的《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是一幅精谨、工整的作品。《书史会要》称:“危素善楷书,有释智永、虞永兴典则。”用笔骨力遒健,结字端庄秀俊,全篇在有界格的纸上展开,行距、字距都切割成匀等的空间,尽管如此,他仍能从结字的技巧中求得一些变化。
很难挑出用笔上的毛病,但也很难找到他个性的东西。危素为官小心翼翼,清白廉洁,恪守朝纲。这种个性反映在笔墨上便是法度的严谨、个性的不足。
陈绎曾《静春先生诗集后序》


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陈绎曾善于书法,真草篆隶俱通习之,各得其法。”但陈绎曾的墨迹传世很少,此为其代表之作。陈绎曾的小楷取法魏晋,作品结体稳健,体态端庄质朴、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此作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风格清秀俊雅。此作用笔精劲细腻,笔到之处清雅飘逸。
他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笔画繁者令其大,简者令其小,欹正疏密,方圆肥纤,一任自然。作品点画以圆笔为主,圆劲丰润,写得敦厚有力,恰似抛砖落石,使人不敢以虚妄之意拟之。同时,在沉着、含蓄的用笔之中,融合着一种“道和神明”的天性,点画顾盼生姿,笔断意连。在布局上,字距安排得比较疏松,拉开行间距离,使作品显得宽绰舒展,从而体现出见小为大、见密为疏的效果。
郭天锡《王献之保母帖跋》
郭天锡 字佑之,号北山,曾为御史,今山西大同(云中)人或作天水人,侨寓杭州,做居于甘泉坊,因藏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非以后清内府的三希堂墨本),遂自署所居日“快雪斋”,他是元代初年重要的鉴藏家之一,与赵孟頫、鲜于枢、乔赏成等人常有交往。
泰不华《鲜于枢御史箴题跋》
泰不华 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先世居白野山,随父定居临海。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名。至治元年(1321),赐进士及第,授集贤殿修撰,累迁至礼部侍郎。至正元年(1341),出任绍兴路总管。废官牛租,令民实报田亩以均赋役,颇能兴利除弊。继入史馆,参修宋、辽、金史,书成,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
黄河决口,泰不华受命治理黄河,建议置撩清夫,以铁扫撼荡泥沙,使随潮入海,未实现。至正八年(1348),黄岩方国珍起兵。十一年,泰不华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十二年,迁台州路达鲁花赤,与方国珍战,阵亡。封魏国公,谥忠介。
薛植《致云林徵君尺牍》
薛植 元代书家。字子立,温州永嘉(今鹿城区)人,元代诗人薛汉(?—1324)之子。精于楷书,承家学,师法欧阳询。陶宗仪《书史会要》:“植思致渊富,精于楷书,一点画不苟,殊有率更体格。” 明丰坊《书诀》称其:“得家学。小楷临周罗睺墓志。中楷临荐福寺碑。”
袁桷《跋定武兰亭》
袁桷 字伯长,浙江鄞县人。系元代著名作家。生下七日,母亲亡故,靠外祖父抚养成人。袁桷小时读书,勤奋苦学,每每通宵达旦。他见宋末文学杂乱,很少建树,便以重振文坛自任。元大德初年(公元1297年),被荐举担任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后又拜侍讲学士。他奉旨修成宗、武宗、仁宗三朝大典,增添了许多治国安邦的道理。元英宗对袁桷的博学十分赏识,又命他撰述宋、辽、金史,袁桷亦奋然自任。以后由于朝廷发生变故而没有完成。泰定初年(公元1324年),袁桷辞职回归故里,闭门读书,自号“清容居士”。
张雨《唐摹万岁通天帖小楷题跋》
张雨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泽之,字伯雨,一字天雨,号句曲外史。年二十余弃家为道士,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书法、绘画皆工,皇庆元年(1312),30岁登茅山(江苏句容县句曲山),受《大洞经》,豁然有悟,并从王寿衍真人入杭州开元宫。在杭州,张雨得以拜见回吴兴为先人立碑的赵孟頫,并侍赵孟頫学书。
次年,张雨又随王真人入觐大都,以诗风清丽名震京华,与在京的赵孟頫、杨载、虞集、范椁等友善,并拜在虞集门下。不久,张雨父卒,在回杭州守庐三年后,辞去杭州福真观主持,随茅山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至茅山学道,曾主修《茅山志》。六十岁时他脱去道袍,埋葬冠剑,还其儒身,隐居杭州,时往来于三吴,与杨维桢、黄公望、倪瓒、俞和等文士交游酬唱。其中受杨维桢影响,思想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贪图“一刻春无价”,耽溺酒色,寻欢作乐,晚年的诗风、书风都有朝放纵、恣肆发展的倾向。
张穀《七言绝句三首》
张穀 生卒年不详,浙江天台人,工诗,善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