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统览教材的必要性
钻研教材,首先要通揽教材,这就是说要心中有一个整体即胸有成竹。
人类的认知规律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而我们小学六年的教材,初中三年的教材都体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以初三语文教材为例,一共六个单元,但知识点是三个。分别分布在这六个单元中。一是现代诗歌与古代诗词,(第一单元)二是议论文知识,(第二、三、五单元)第二单元的议论文知识是论点要明确,第三单元的议论文知识是论据言之有据,第五单元议论文知识是论证要合理。三是小说知识(第四、六单元)第四单元是中外短篇小说,第六单元是中国古典名著。其次,写作就是改写、缩写和议论文写作。对这册教材,我们经过统览就能理出一条线,做到化复杂于简单、化散于聚。如我们在讲第二单元第一课《敬业与乐业》,讲到议论文知识就不会有误或有缺,而且在教材里还有这些知识点的课文举例,这不更让我们有理有据融合理解了这些知识?也避免了讲知识容易枯燥乏味了。而这也正体现了部编本教材的知识体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教材的整合或调整。我们大家都熟悉古代寓言里的一篇故事,题目是《庖丁解牛》。这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庖丁的厨师,他宰牛的技术十分高超。有一天,他帮忙宰牛。庖丁按照牛的结构,把刀引向骨头之间的空隙,只见庖丁拿起刀在牛的身上划来划去,划出了许多优美的线条,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宰好了。
大家都对庖丁高超的宰牛技术佩服的五体投地。读了这则寓言,我们就知道了,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了解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人,技术就能纯熟神妙,做得得心应手。而我们处理教材就得像庖丁解牛一样。因为教材每一课文有每一课文的特点,但通全册教材无论从思想性,或知识性它都是一个完整体系并呈递进式的。那我们就必须了解并掌握这个规律。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解释这套教材的知识体系时是这样说的: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这时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且出现的另一趋势,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体系,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某一单元每一课文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某一课文,能让学生具体学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这套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语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部编本语文教材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这就提示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要掌握内在规律。那么,这个知识体系怎么落实?这里还是要给大家传达温教授讲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主要靠五个渠道:一是教师用书;第二是每个单元导语;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第四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第五是每个单元的补白。那么,老师们使用教材要注意这五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备课要有全局意识,不能讲一课就备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统览教材,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使其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以上是说的语文,再说说小学数学。我也是通过这些天的听课窥一斑见全豹哟。
六年级数学课,第一章是几何。第一页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第二页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接着就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仔细阅读统览教材,就会了解到编者意图,这三个内容是不容割裂的,而且是互为铺垫相辅相承的。尤其是第二个内容即展开图,对第一个内容和第三个内容它都是一个桥梁,更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掌握前后两个内容。那这里谈到的就还是一个统览教材问题。备课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掌握每部分内容和前后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法,就是以联系法建构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统览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能够了解并掌握全册教材知识点的整体性,阶梯式;
2、能够发现并掌握全教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能够有利于学生既能学会学习的方法,还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记忆知识。
4、如此,学生得到的知识就不是零散的一个一个割裂的,而是成串的。
5、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也就是驾驭教材的能力,使课堂有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