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杨辉峰随笔:齐白石与读书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评议委员会把年度的国际和平奖金,授予齐白石等位对维护世界和平有卓越贡献的人。这是我国获得这项荣誉的第一人。这由于他的画作《百合与和平鸽》中有象征和平反侵略的寓意。
幼年的的齐白石多病多难,家庭的贫穷并没有改变他对读书的兴趣。自古雄才多磨难。两年多的病痛的折磨使得他格外的热爱读书,学习成绩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齐白石起初画画都用描红纸。他的外祖父常嘴里念叨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他跟着学《论语》,结果是半途而废。在放牛、砍柴、拣粪和照顾二弟之余,仍然没有忘记读《论语》,后来就不觉自学完了剩下的一半。画名远播之后,他就专门刻过一方“吾幼挂书牛角”的印章,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段特殊而快慰的读书生活,牛背上的《论语》一定可以让单纯好学的他涉入古老的汉语文字深处。齐白石先后跟三个师傅学做木匠,他的青春年华,是伴随着斧、锯、钻、凿度过的。成为为一个雕花木匠。齐白石与同行不同的是,喜欢到读书人或藏书的人家去做活。当然,不是每个主顾都能满足他的要求。不过,只要可能,他总要就诗书或书画向主人家讨教一二,以弥补自己不能读书之缺憾。比如有关绘画之类的画谱,或与绘画有关的书。他好诗文书画,写汉隶,擅画工笔花鸟草虫,家有藏书,广集古今名人字画,是个风流儒雅的读书人。后来齐白石就拜胡沁园和陈作埙为老师。他心有所示,明志以读书作画为生之本。继而熟读《唐诗三百首》和《孟子》,其背诵的速度和悟性令陈作埙很是惊讶和欢喜。他曾和一个朋友松枝作灯论诗至深夜。然而他至多也不过是清贫的一介书生,没有灯油钱。后来成名,他不禁感慨地说:“没有读书的环境,偏有读书的嗜好,穷人读一点书真不容易啊!” 有诗为证:
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
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读书的同时,又一边跟着胡沁园学画画。后又学作诗,画诗笺,刻石治印,游历南北,广涉画坛,几次远游,“遍行世道难投足”,让他感到了世事艰难,于是在寄萍堂过上了相对安适亦耕亦农的乡村生活。闭门苦读,倒也不乏一番怡然自得的志趣。有诗云:
结茅岩上北堂居, 林木萧疏秋气殊。
蚁鼠不来尘不到, 借侬补读少年书。
齐白石作画师法自然,善于在微观世界中寻找捕捉灵感,他留心于静态的风物,更不放过动态的事物。他笔下的鱼、虾、螃蟹,均情态毕现于笔端。而画中不乏诗作的影子,《蟹》图题:
“余寄萍堂后,石侧有井,井上余地,平铺秋苔,苍绿错杂,尝有肥蟹横行其上。余细视之,蟹行其足一举一践,其足虽多,不乱规矩,世之画此者不能知。”齐白石在平常的画画中与人经常切磋,记录笔记、画感、心得,可谓画心独有,读书有道画亦有道。1919年,为避战乱,他寓居北京时,给自己的书斋取名“甑屋”。他夜梦读诗,感时伤怀。他一向心境平和,专心于绘画、刻印。1922年法国人选定齐白石和陈师曾两位中国画家的作品,预备参加巴黎艺术展览会。这标志着东方画家的艺术成就已被西方认可。画展后,齐白石的声名鹊起,他雅俗共赏的新风格,也为人们逐渐地接受了。“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他不以单纯的形似来迎合俗人之所好,甚至不惜因此影响自己的名声。
齐白石读书、作诗、画画、治印、为人皆然,也始终淡泊而不失其志,爱才如命而不失其好。
『关注啸鹤艺术 精彩无限』
专业引领乡土中国文化
时刻温润精神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