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普洱
2010年,舒建新《丹青云南 神韵楚雄》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展出70余幅作品,以关注生态环境和人文家园为主题,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江河清润、大地幽远、天空廖廓、舒建新在画中渲染出令人神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家园,将灵魂的栖息与精神家园的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两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即将卸任回京的舒建新,发现自己对于云南已经缱绻难离。云南也不舍得他走,2012年,他再赴云南走马上任普洱市的副市长。
“你一定要来普洱,这里的山水会陶醉你。”到普洱不久,舒建新先生在电话里抑制不住内心的热情。
普洱,原称思茅地区,除了那一缕陶醉世界的茶香,人们对于普洱的印象始终是疏淡的。千百年来,普洱被重重大山所阻隔,只有一队队马帮行走在千山万壑之中的茶马古道上。普洱是世界茶叶和咖啡的重要产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70%,古代濮人——布朗族的先民在千百年前就在这里栽培着万亩古茶林。同在哀牢山耕作的哈尼人,也在这里开恳了百万亩梯田。独特的茶马文化,悠久的人文历史,让初到普洱的舒建新如痴如醉。
在他厚厚的几本笔记中,有一页写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泼洒在林间,原始森林被鸟儿的鸣叫唤醒。登高瞭望,脚下的山峦如绿浪翻滚,我像置身于绿海托浮的一叶小舟,随着翻卷的碧波起伏荡漾。葱笼的绿色在阳光与云雾的交织中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墨色之美。极目远望点点白云象绿海中的白帆,任山峦起伏而动。”他漫步在茶马古道,当年马帮驮茶的历史遗迹依稀可见,而在他的身边,一个个采茶归来的人们欢声笑语悠然而过,这种情景,让他浮想联翩:这不正是一幅人与自然生动和谐的画面?!
舒建新真真是醉了,他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着眼前的所见所闻,蘸着情感的墨汁,挥洒出心中的大美普洱。
《春在茶山上》画的是初春时节的哀牢山景色。蓊郁的树林中,绿意盎然的是千年的茶园,古朴的木楼在竹林中隐约,依稀的小路在丘壑中延展。是采茶的时节了,背着竹篓的姑娘,你站在溪河边,是在等待心上的人儿,还是在和满山的白云缠绵?
《晒茶图》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致:梯田层层,堆金叠翠,峰峦相连之间,无意的留白似是祥云初起,又像是天光微露。密密匝匝的树林里,透出直射的阳光,这里的阳光是没有杂质的,它均匀地洒照着新采的春茶,也镀亮了采茶人脸上的笑靥,漫山遍野处处弥漫着沁人的茶香。
舒建新的画作,是需要沏一杯好茶,慢慢品鉴的。他的山,总是连绵起伏,没有异峰突起的奇崛,再高的山头,也一定是蓊蓊郁郁的,于是显得更加温暖。他的树,在浓重的墨色中排列有序,再浓密的皴擦,也会在光影里留出老树的斑驳。山体与树林之间,当然还有田畴和村寨,如果有溪水流过,画面就更添了几分灵动。这样的山水,比之亲眼所见的山水,更多了几分亲切。这样的画面,明朗中见深秀,质朴中见华滋,内敛的气质中流露出些许洒脱之气,显示出画家稳健从容的创作心态,以及他“以我观物”的审美感悟。
对于中国画家来说,绘画是抒发情感、同时也是安顿性灵的载体,舒建新无疑深谙此道。在他看来,中国历代文人都讲游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也只有在认识和感受之中,才能对自然审美特性在创造中加以丰富和概括。舒建新有关普洱的画作,就是在对自然万象反复观察、感触中不断参悟,又融入个人情感、审美和修养,强化在作品中的个人感受和抒情风格,所以,我们在体味他的作品意境之时,常常产生宋人郭熙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共鸣。在舒建新的作品里,既有可行、可望带来的欣赏愉悦,更有可游、可居带来的融入的渴望。
《身处古道中》,迤逦的山峦中,错落的村舍和碧绿的茶园点缀其间,此情此景引人入胜。古道上,怡然缓行的人,是回家的哈尼族山民,还是画家自己?或者,那就是活在当下的我们,暂时抛却了凡世的嚣杂,任由画家的笔意引领着,安逸于千年古道的茶香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