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洞外面有只眼”,孩子的话令人脊背发凉,妈妈的做法却令人啼笑皆非

《少年说》中,有位初三男生讲述了在自己家里发生的“惊悚”经历:

“有时候客厅灯一熄,我回头一看,就能发现门洞外头,有一只眼睛在盯着我看。”

为了配合讲述效果,在他缓缓转身时,后期剪辑加上了音效,让人瞬间背脊发凉。

主持人陈铭:“哇哈,恐怖片场景。”

01 家里的“天惊眼”

李同学说,天津有个著名地标“天津眼”,而他们家也有一个“天惊眼”。

“小时候因为成绩不好,家长经常唠叨,而我就闹脾气,一闹脾气就赌气回房间,然后把门一锁。结果有一天我回家,忽然发现我卧室的门把手竟然不见了。”

“我问妈妈,我锁去哪了?

妈妈说,‘那个……那个……那个……哦,天气太热,锁熔化了。’”

哈哈哈,能编出这样的理由,这位妈妈还真是位人才呢!

从此李同学的卧室门上便留下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门眼,锁是锁不了了。

但这还不算完,妈妈还经常利用这个门眼督促他学习(这才是“锁熔化了”的真实原因嘛)。

于是,便出现了前面那一幕惊悚的故事。

“这就是天天让我受到惊吓的门眼,就是我家的‘天惊眼’。

妈,今天我就想问问你,什么时候才能把我那个眼给堵上?我再也不想从门眼里看到你的眼睛了。”

02 密不透风的爱,令人窒息

听完李同学的遭遇,我脑海里浮现出一面墙,墙上开了一扇窗,窗内的书桌前坐着秉烛夜读高三学霸英子,而她的妈妈宋倩则时不时地通过这扇窗监督女儿的一举一动。

这是热播剧《小欢喜》中时常会出现的画面,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宋倩对英子的卧室进行了改造,墙壁上加装了隔音材料,同时为了便于监督与控制关怀与照顾,她又在墙上开了一扇窗。

这个房间,正如宋倩密不透风的母爱。

她以爱之名,按自己的意愿为英子隔绝掉一切外界的干扰,唯独她拥有随时监控与干涉的特权。

她对女儿要求甚高,高三分班考,英子考了年级第二,宋倩焦虑霸屏:“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这次考成这样,那下次呢?下下次呢?高考怎么办呀?”

伤害很大,侮辱性也极强!你让学渣娘娘怎么活?

后来的剧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她见风就是雨,怀疑英子和方一凡早恋,为了杜绝二人接触,她早晚盯梢外加接送,甚至不惜和闺蜜(一凡妈)决裂;她禁止英子去天文馆当义工;反对她报考南大;甚至干涉英子与自己的父亲见面……

英子抑郁了,整夜整夜的失眠,控制不住地落泪,找不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意义,她差一点被逼上了绝路。

03 现实生活中,父母极端控制的例子比比皆是

李同学渴望能把这门眼堵上,他再也不愿意在那个孔里,看到妈妈偷窥的眼睛了!

有女孩喊话母亲:“妈妈,我真的没有早恋!你为什么就不能相信我呢?”

她请求妈妈别再偷看日记,别再对自己的同学旁敲侧击、威逼利诱,别再半夜潜入自己房间,用她的指纹解锁手机……

女儿只想保留一点点个人的空间,她有什么错?

另一位妈妈面对孩子的期待,坚定地说:“初中和高中阶段,你想要自己的空间,那是不可能的”。

她坦言,担心孩子交到不良的朋友而影响学习,所以自己每天都会检查女儿的手机聊天记录,对于她认为毫无营养交流,对学习没有帮助的朋友,她强势到可以不询问女儿的意见便擅自删除好友。

“对学习没有帮助的朋友不能交,跟学习无关的话题不能聊,男生我们也要离得远一点。”

有网友说,电视节目为了收视效果,把极端例子抽出来,把少数行为归类为全部,一味地否定所有父母的付出,不可信也。

于是很多人现身说法,回复评论:

我们应该庆幸的是,很多孩子还会心生抗拒,寻找机会与家长作最后的争取,即使得不到满意的解决,也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斗智斗勇间保留下自己最后的倔强,以及内心深处属于自己独立的意识。

有一位初三的男生,父亲在家里安装了三个摄像头,随时监控他的一举一动,并且父亲还给他买了一部电话手表,“每次爸爸打电话来,即使我没有接,十秒钟之后也会自动接听。”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他说:“我习惯了!”

当一个孩子习惯了父母无孔不入的操控,他得到了什么?又会丧失什么呢?

我想无非两种结局:

一是盲目顺从,不加以思考,并且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便是“巨婴”。

二是激烈地反抗,以致于亲子关系貌合神离,甚至相爱相杀。

04 控制,与其说是因为爱,不如说是因为不安

在家长眼中,几乎就没有自律的孩子!

而在全民鸡娃的大环境下,家长的焦虑值不断攀升。只要孩子不在眼皮子底下,便开始浮想连篇——

他是在看书还是在看手机?

看书是看什么书?与学习有益的还是毫无营养的消遣的?

看手机是在看什么内容?聊天还是玩游戏?

……

因此,只要孩子将门反锁,家长便开始坐立难安!这既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家庭教育不自信的表现吧!

李妈妈听了孩子的述说,表示很吃惊,她没想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吓惊,留下了阴影。

当即表示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她答应孩子把门眼堵上,但有两个条件:

一是不许反锁门;

二是不准在学习时搞小动作。

至此,貌似孩子的吐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天惊眼”终于能“闭”上了。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令人啼笑皆非。

孩子转身下台时,她迅速笼络身边的同学:“他就是有时候自己管不住自己,他在学校里面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们就偷偷地告诉我……”

不知道李同学在节目播出时,看到这一幕会是什么心情呢?

05 每一个生命只能为自己负责

在关系中,持续为对方负责和要对方对自己负责都是越界的,哪怕亲如母子。

当你持续地为孩子承担而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关系的冲突就产生了。

真相是,没有一个生命能够为另一个生命负责。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儿童成长为少年,他已经不再将父母当神来崇拜;他开始发现父母并非无所不能,也会犯错;周遭不同的人(父母、老师、同学等)不同的价值观在他的心里发生冲撞,他需要思辩,需要空间,然后自己去解开生命的谜题;他需要自我成长,而不是父母的“投喂”。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母爱在孩子身上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二,一是照顾,二是分离。

我最佩服的母亲,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

做到亲密和照顾容易,适时得体地退出却很难!

有些家长,终其一生都在逾越界限,以爱之名羁绊着孩子。

愿与大家共勉!

感谢阅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