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的三大流派
钢琴艺术的黄金时代,不可避开三大流派:俄罗斯学派、维也纳学派和法国学派。这些流派在19至20世纪初非常盛行。
维也纳学派基本上发端自贝多芬时代,贝多芬也曾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正当他踌躇满志开展旅欧巡演的时候,医生告知他患了耳疾老天帮他做出选择:当一名伟大的作曲家。但尽管如此,贝多芬也教出了车尔尼这样的著名钢琴教师,如今中国琴童几乎都是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开始弹钢琴的,也就是说维也纳钢琴学派的基本功已经得到全世界认可。李斯特少年时代曾跟随车尔尼学琴,他后来自创一套音乐会练习曲和演奏法, 但维也纳钢琴学派却是他的弹琴基本功。
俄罗斯钢琴学派产生较西欧晚,影响却更深远,跟随拉赫玛尼诺夫(Serge Rachmaninoff)、霍洛维茨等钢琴家来到美国,如今基辛、布宁(Stanislav Bunin)等人成为这一流派的接班人。自从跟随流亡钢琴家去了美国之后,这一流派便四海流传开了,我们熟悉的郎朗的老师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就是俄罗斯犹太人,这样算起来,郎朗等也都是俄罗斯学派的后裔,如今留学的钢琴家们让这一流派的精华流传到中国。
在当年,李斯特和肖邦在巴黎,迷倒了不少公主名媛。李斯特常举办巡回独奏会,在舞台上如神灵一般演奏,当时他比肖邦更出名。但我们说到法国钢琴学派,还是要从肖邦说起。因为李斯特忙着旅行演奏作曲私奔谈恋爱,几乎没时间教学生,他成为一代钢琴宗师,是后来在罗马做神甫期间,每天被学生簇拥,教出了不少有作为的门徒。 后来的法国钢琴学派,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出自肖邦体系,像普尼奥(Raoul Puqno)、科尔托。普尼奥的老师是肖邦的学生马蒂亚斯;科尔托9岁来到巴黎音乐学院,他的老师德孔布(Emile Descombes)和马夏斯在沙龙里演奏。他很羡慕李斯特那种惊人的力度,但他知道自己体力不支,不能靠音量取胜,他弹的是声音的微妙层次。据说他的弱奏非常精妙,音色在弱奏中一层层铺开,交错,起落,到了高潮即便没有强音,听者也感觉淋漓尽致。除了弱奏之外,他最擅长弹性节奏。弹性节奏是一种自由节奏,几乎可以看作波兰音乐的灵魂。我们听波罗乃兹《英雄》,听《圆舞曲》,三拍子的“强弱弱”,听来像是“强~弱弱”,即3/4拍听来像4/4拍,甚至在一些学者看来肖邦的某些乐曲的记谱是错误的,2/4拍给记成了3/4拍。后来肖邦的弹性节奏和富有层次的弱奏在法国钢琴学派中都被继承和发位作曲家流传于世,其实当年他还是名声响亮的钢琴家,并且是最早留下演奏录音的那一批钢琴家之一。圣桑是传奇人物,他的音乐头脑连瓦格纳和彪罗(Hans von Bülow)都自叹弗如。据说有一次他来到瓦格纳的书房,看见尚未完成的《齐格弗里德》乐谱,瞄了一眼就坐在钢琴前弹起来居然一个音符一个音乐效果都没有弹错,他凭直觉就能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让瓦格纳大师目瞪口呆。圣桑不仅是音乐天才,还是一位全才,通文学、诗歌、天文、考古和神秘学。但他的钢琴演奏却不被看好,很多评论家和同行都觉得技巧灵活流畅,弹得很快,但音色干巴巴的。大师阿劳(Claudio Arrau)曾回忆他弹琴:“洒脱自信,手指非常有力,能弹出最均匀的音阶,但冷若冰霜。”有意思的是,他的冷淡和他的流畅、灵活、洒脱和古典,后来竟都成为法国钢琴学派的主要特征。
法国学派的弹法与李斯特那种华丽风格完全不同,李斯特习惯发动肩背等全身力量击打琴键,而法国钢琴家只用手和手腕的力量,如此发力在最强音时可获得清脆的音响而不会炸你一耳朵。这种弹法当然不是普朗泰一人发明的,当时的法国钢琴家都是如此弹奏,他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乐评人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认为,是法国人的性格在抵制李斯特那种花哨夸张的手法。是的,他们典雅、流畅、轻盈、讥诮,不愿过度表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