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期(飞鸟、白凤)佛教美术与南京影响(二)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博士、教授。

日本佛教美术始于飞鸟时代,飞鸟时代(552---645年,6世纪中---7世纪中,近百年)中国佛教及佛教美术传入日本,促使日本佛教及佛教美术兴起,圣德太子(593---621年)崇信佛教,派遣隋使,来中国学习佛教文化和典章制度,用儒、佛改革社会,废除世袭制,打击豪门贵族,提高皇室权威,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日本佛教美术现存最早的作品就是7世纪初的,7世纪前半是飞鸟风格,7世纪后半是白凤风格。飞鸟时代建筑代表作是奈良法隆寺(世界仅存最早的木构建筑),雕塑代表作是法隆寺金堂本尊,(一佛二菩萨三尊像),最伟大的艺术家是止利佛师。
日本奈良法隆寺
如前所述,522年南朝梁佛像雕塑师司马达一家东渡日本,带去梁朝流行的陆氏中国佛像(陆探微485年去世,这时影响如日中天,而张僧繇还年轻,还未出道)。司马达在奈良高市坂田原建草庵,安置佛像,宣扬佛教,成为日本佛教造像始祖。
他儿子多须奈也是个佛教徒,为了祈愿天皇病体康复,自愿出家,世称“德齐法师”,在高市郡建坂田寺,造一佛二菩萨三尊像。第三代止利(司马达的孙子)也擅长制造金铜佛像,被尊为“止利佛师”,他开创了日本雕塑史上的止利派艺术,使日本美术摆脱了原始蒙昧状态的古坟美术,产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文明开化的飞鸟佛教美术时期,堪称“日本佛教美术的奠基人”,是飞鸟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日本法隆寺金堂本尊,一佛二菩萨三尊像,623年
司马氏原是西晋皇族,后南逃南京,建立东晋,仍是皇族,后经刘宋、萧齐,到萧梁时,已是平民,司马达梁时(6世纪)来到日本,到止利(7世纪)时,已有百年,是日本最早最著名的工匠(造佛)家族,开创了日本家族工匠(艺术)史。可见世界闻名的日本工匠精神,也来源于中国南京。如前所述,南京手工业一直很发达,到明清时依旧很繁荣,作坊遍布,工匠满街,能工巧匠,巧夺天工,可惜中国文人士大夫看不起他们。
日本法隆寺金堂本尊,一佛二菩萨三尊像,623年
止利佛师的代表作是奈良法隆寺金堂本尊释迦三尊像,一佛二菩萨,作于623年,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佛像,是他家移居日本百年之后制作的,是依照从南京带来的家传佛像样本制作的。
日本法隆寺金堂本尊,一佛二菩萨三尊像,623年
此佛像长脸垂直,五官平行,眼如杏仁,鼻似蒜头,薄嘴唇如半月,似笑非笑,表情严肃,身穿汉式通肩袈裟,台座布纹垂叠如云,富有韵律感,有装饰性。整个看上去“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很像上述四川南齐造像碑(483年)和龙门宾阳中洞北魏佛像(6世纪初),完全是陆探微风格。陆探微样式产生于五世纪后期,而止利佛像已是七世纪前期(初唐,这时中国正在流行张僧繇张家样),可见日本比中国晚了一百多年。
日本法隆寺金堂本尊,一佛二菩萨三尊像,623年
这一百多年来,南京陆探微样式在日本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司马达一家祖孙三代辛勤工作,功不可没。止利派类似佛像还有奈良飞鸟寺(安居院)飞鸟大佛(后世重修,新旧不统一)、法隆寺金堂药师如来三尊像、法隆寺戊子年铭(628年)三尊像(少一菩萨)等,都是铜像,都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都是陆探微样式。
日本奈良飞鸟寺(安居院)飞鸟大佛(后世重修,新旧不统一)
原在法隆寺,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的《48体佛》中,也有一些菩萨像是止利派作品(诸如摩耶夫人、观音菩萨等),也是铜像,也是“秀骨清像”,也是陆探微样式。
飞鸟佛教美术还有两大菩萨也很有名,即法隆寺梦殿观音和百济观音,二观音都是木雕,都作于七世纪前半,皆高瘦典雅,慈悲为怀,也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也属陆探微样式。
日本法隆寺金堂药师如来像
法隆寺金堂药师如来像
梦殿观音严肃,精致,神秘,很像上述金堂三尊像中的胁侍菩萨,当属止利派。百济观音优美,简洁,生动,与梦殿观音迥然异趣,可能来自百济,如上所述百济是中日文化交流之间的“二道贩子”(文化搬运者)、“二传手”,既带来了中国6世纪前半的陆探微陆家样,也带来了6世纪后半的张僧繇张家样。

法隆寺戊子年铭(628年)三尊像(少一菩萨)

飞鸟佛教美术中最优美的是两个思维菩萨像,一在广隆寺(京都),一在中宫寺(奈良),都是木雕,都是国宝,都作于7世纪前半,都是慈悲含笑,思维冥想,上身半裸,下穿长裙,“秀骨清像”,当属陆探微样式,但简洁,优雅,又像张家样,比上述所有作品都生动传神,成熟得多。广隆寺还有一思维菩萨木雕,也是飞鸟时的,也属陆探微样式,一手拭泪,似在哭泣,非常有趣。

原在法隆寺,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的《48体佛》之一,摩耶夫人

中国北魏、东魏、西魏都有思维菩萨像,多为“秀骨清像”式的陆探微样式,并且影响朝鲜、日本,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就有好几个朝鲜三国时(4---7世纪)的思维菩萨像,也属陆探微样式。如前所述南京陆探微样式作为中国佛教美术的信息源,向四面八方辐射,洛阳、长安、朝鲜、日本,都是其中之一,都是信息接受地。
原在法隆寺,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的《48体佛》之一,观音菩萨
广隆寺二思维菩萨
中宫寺思维菩萨
中宫寺思维菩萨
例如中国四大石窟中的北魏(包括东、西魏)佛像虽然都受陆探微样式影响,但各有各的特点,麦积山的最精彩,敦煌、龙门也不错,云冈后期(6世纪)较差,(但云冈前期(5世纪)最好,超过其他三窟)。日本飞鸟佛像也是如此,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点,说明传播样式和渠道众多,司马达家族的陆探微样式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很多是通过朝鲜(尤其是百济)传过去的。
法隆寺二木雕观音
法隆寺二木雕观音

法隆寺梦殿观音

法隆寺百济观音
现存飞鸟绘画代表作是玉虫厨子(法隆寺)和天寿国绣帐(中宫寺)。都是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品上有装饰画,尤其是玉虫厨子漆画,画天王、菩萨、多宝塔、供养舍利、须弥山、舍身饲虎、施身闻偈。其中菩萨亭亭玉立,柔美优雅,很像中国北魏菩萨,例如敦煌壁画中的北魏菩萨,也是“秀骨清像”,也是陆探微样式。

法隆寺玉虫厨子

法隆寺玉虫厨子,菩萨

舍身饲虎和施身闻偈,敦煌壁画中都有,也是异事同图(几件事画在同一幅画上),都是单幅画构图,例如第254窟北魏壁画《舍身饲虎》,再如第285窟西魏壁画《施身闻偈》都是这样,画中人物都是修长苗条,“秀骨清像”。这些画画风相近,都受陆探微样式影响。

法隆寺玉虫厨子,舍身饲虎

法隆寺玉虫厨子,施身闻偈

法隆寺玉虫厨子,供养舍利

天寿国绣帐(中宫寺)
总之陆探微是位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他开创的陆家样,影响深远,西到敦煌,东达朝鲜、日本。可是中国古代佛像四大样(曹不兴、张僧繇、吴道子、周昉)中,却没有陆家样,看来应该加上陆家样,合称“五大样”。
梁武帝时(502---549年,6世纪前半),佛教和佛教美术大发展,达到鼎盛,梁武帝崇信佛教,广建寺庙,三次舍身佛门,都用巨资赎回,他能调和儒、道、释三教矛盾,使三教并行发展。他非常重视中外交流,积极引进洋物,《晋书》上说,“修贡职,航海岁呈,踰于前代”,海上贸易大发展。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传入南京的印度笈多佛像,这时开始起作用,开始产生影响。
张僧繇是南朝梁画家,也是苏州人,是梁武帝(6世纪前半)的宫廷画师,擅长画佛像、人物(历史画、风俗画)等。梁武帝崇信佛教,广建寺庙,多次命令张僧繇装饰佛寺。张僧繇曾在一乘寺门上用天竺(印度)画法画“凹凸花”,色彩渲染,富有立体感。
说明他比陆探微更关心引进新样式,而陆探微更侧重创造新样式(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一脉相承,张僧繇不属于这一派)。梁武帝诸位王子远征西域,武帝思子心切,派张僧繇前去画像,归来对之如面,说明其肖像画写实传神,生活气息很浓。
唐人张怀瓘评其画与顾恺之、陆探微并重,谓顾得其神,陆得其骨,张得其肉。可见张僧繇的画一反陆探微直线造型,“秀骨清像”(高瘦),而是曲线造型,画得矮胖,丰腴肉感。张彦远则认为顾恺之、陆探微为“密体”(繁密),而张僧繇、吴道子为“疏体”(简疏),可见张僧繇、吴道子是一派,张僧繇影响了吴道子,曹不兴、张僧繇、吴道子、周昉四人并称中国佛画四大样。
画史又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不论怎么说,张僧繇都是大家。张僧繇无师自通,自成一派,如果非要找他的老师的话,那就是印度笈多佛像。
笈多王朝(大约320---646年)4世纪兴起,5世纪强盛,6世纪衰落。5世纪统一印度北方,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首都是华氏城(恒河下游巴特那),是印度中世纪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贸易,宗教兼容,大乘流行,成为东方(亚洲)佛教艺术中心,中印高僧互访。笈多佛像已经完全印度化了,圆脸厚唇,衣薄透体,有马图拉、鹿野苑两种样式,这是印度两大佛教美术中心。笈多前期主要是后马图拉佛像,在恒河上游,继承贵霜马图拉(1---3世纪),进一步印度化改造,衣薄透体,如同出水。
笈多后期主要是鹿野苑佛像,在恒河中游,完全是印度本民族艺术风格,衣薄透体,如同裸体。笈多佛像广泛影响到南亚、中亚、东南亚、东亚,影响之广,远远超过犍陀罗佛像。梁武帝时(6世纪前半),笈多佛像早已如日中天,形成新一波次,再度冲击中国佛教美术,影响到画家张僧繇。张僧繇学习笈多鹿野苑佛像,加以中国化改造,开创了简洁丰腴,体积感强的张家样。
张僧繇的学生传派很多,既影响南方,也影响北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说,就有杨子华(北齐)、郑法士(北周、隋)、袁子昂(北周)、孙尚子(北周、隋)、李雅(隋)、二阎(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初唐)、范长寿(初唐)、何长寿(初唐)、吴道子(盛唐)等,可见影响深远。张僧繇广泛影响到北齐、北周、隋、初唐,甚至于8世纪盛唐吴道子,影响中国佛教美术将近200年,吴道子开创吴家样之后,张僧繇时代才算结束。可惜张僧繇的作品也没有流传下来。
6世纪张僧繇直接影响到北齐新风。北齐(550---577年),550年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建立北齐,建都于邺(河北临漳),占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广阔地区,然后四面出击,威震长江,与北周、南陈三国鼎立。北齐积极学习南朝,《北齐书》上说,南梁画家萧放,梁武帝犹子(侄子)也,入齐(北齐),于宫中监诸画工,帝(北齐)甚善之。可见南梁画家入北齐,为北齐服务,影响北齐。《北史》中专有一卷记述南朝宗室流入北方者,说明南方汉文化影响北方胡人文化。
北齐宫廷画师杨子华开创北齐新风,“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阎立本称赞他“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简易标美”就是张僧繇简洁丰腴,可见受张家样影响,当是张僧繇、杨子华画派。《北齐校书图》传为杨子华所画,但也有人说是阎立本画的,他二人都学张僧繇,都“简易标美”。
《北齐校书图》局部,杨子华,张僧繇杨子华画派画风
《历代名画记》上说二阎学张、杨,可见二阎也属张、杨画派,此外杨子华还是画马名家。北齐画家曹仲达也学南朝绘画,学于南梁袁倩,而袁倩又是陆探微的学生,陆、袁、曹都画“密体”,与张僧繇、杨子华“疏体”画派迥然异趣。
《北齐校书图》局部,杨子华,张僧繇杨子华画派画风
同样北齐画家入北周,为北周服务,影响北周,例如北齐画家高孝珩(皇子)“为周师所虏,授开封县侯”。后北周改革,后来居上,577年灭北齐。
北齐佛教美术学习南朝张僧繇新样,开创北齐新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响堂山石窟和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北齐

天龙山北齐
天龙山北齐
响堂山石窟,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离北齐邺都(河北临漳、河南安阳一带)不远,是北齐新开石窟(隋唐继续建设),佛、菩萨丰腴圆润,文静典雅,衣纹简洁,富有韵律感,表现出北齐新风,明显受南梁张僧繇张家样影响,尤其是供养人浮雕,更是肥胖、简约。

响堂山北齐

响堂山北齐

响堂山北齐

响堂山北齐

响堂山北齐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西南天龙山上,创建于东魏,北齐、隋唐继续开凿,其中唐窟最多。北齐窟主要有东峰第1、2、3窟,西峰第10、16窟等,内有一佛二菩萨。北齐佛像(例如第16窟)丰腴圆润,简洁明确,富有体积感和空间感,体现出北齐新风,与上述响堂山石窟一样,也属张家样,尤其是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的天龙山北齐佛头(第16窟),面相饱满,简洁敦厚。
张家样也像陆家样一样,同样影响到朝鲜、日本的佛教美术。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