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前世今生
9月4日,被人民网上的一则新闻刷屏了。
在广西北部山区融安县东起乡,有一个被群山环抱的长丰村,附近村屯唯一的长丰小学坐落于此。
开学的当天,在山里坚守四十载的教师,也是目前唯一的任教老师,头发花白的李朝文,拄着拐杖给3名孩子带来开学的第一课。
配图中,几近荒废的校园杂草丛生,年迈的李老师步履蹒跚,仅有的3名孩子,懵懂的眼神中流露出求知的渴望。
看完消息,我的内心一片潸然,事实上,在中国城镇化加剧的大潮下,没落的乡村走向衰亡,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样令人伤感的新闻,绝非个例。
一方面,一线城市天价的补习班屡禁不止,可另一方面,偏远农村的师资力量奇缺,甚至那些坚守讲台老师的薪水都难以维持家庭开销,以至于长此以往,乡村小学都陷入无人执教的窘境。
吾辈读书之人,只求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人张载之言,犹历历在耳。追本溯源,掩卷沉思,我们的民族,对教书育人者的尊敬,从未远逝。
实际上,9月10日的教师节是国际通用的日期。两千多年前,中国即有传统教师节,即是孔子的诞辰日(农历8月27日)。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儒生董仲舒在向汉武帝上疏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深以为然,为了推广儒学,他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学校。据《汉书·平帝纪》记载,汉代当时的学校体制是:“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教师)。”,自此起,学校,教师的制度得以流传。
从汉武帝起,每年农历的8月27日,即孔子诞辰日这一天,皇帝都要率领百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教太学的老师们来宫里进食御膳,以示犒劳。地方官员则要在这一天在当地祭奠孔子,并给老师们放假,另外每位教师送些腊肉干,这即是史上记载的“置休经师”、“授束修”,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汉代,教书育人能够吃上腊肉,想来当时的老师们,心情在这一天定是极好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日益稳固。虽然这是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但当权者都不约而同的尊孔子为圣。这一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那位“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也被捧到了先师的高度同享祭祀。祭拜孔子和颜回的典礼被称为释奠礼,大多由皇室成员或者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学校校长)在国家太学举行。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魏晋之际,皇太子学通一经之后,即于辟雍行释奠礼,以太牢祀孔子,颜渊配享。刘宋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释奠,采用晋的旧制,并撰写释奠仪注。礼毕,皇帝亲临,宴会群臣。”
这可能是中国最早关于升学宴的记载了。不知宴会举办前,入席的群臣,是否要向皇上封个红包?
隋唐时期,国家逐渐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而到了宋朝,民办学校也开始兴盛起来。唐宋时代的儒家学派出道已久,早已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祭祀孔子的典礼就被统治者代代流传了下来。
唐宋时期,由于经济高度发达,国家财政实力雄厚,因此祭典就变得隆重异常。祭典礼来临之前,国子监、书院以及各地政府会从本地学校的学长(校长)、学正(教导主任)中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再把名单送到朝廷领奖金。国家为了宣扬尊师重道的精神,不惜血本来奖励这些成绩卓著的一线教师们。被评为“司业”者人人有红包,最高甚至可以获得奖金500两白银!(约折合人民币100万元)
到了明清时代,儒家学说正式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占据着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孔子诞辰这一天的祭孔规模和范围也愈加宏大和隆重。明清时代不仅继承了唐宋给优秀教师发奖金的传统,还会经常破格提拔有才华的老师入朝为官,被提拔最高者可以被直接授予八品官衔。
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代文豪阮元就是在中国教师节这一天,到了乾隆的赏识而走上仕途。
除了上述这些不同朝代特有的、由中央政府举行的正式尊师活动之外,古人还有一直沿袭的尊师重教之礼。特别是在民间,普通老百姓没钱供孩子上官办学校,就只能去读乡里秀才之类的读书人执教的私塾或者义塾。
在每年的“三节两寿”之日(即端午,中秋,春节,孔诞,老师生日),或一学年开始或结束的时候,学生们以及主办学校的东家,都会向老师送些银两和蔬果腊肉当作礼物,这就是所谓的“节敬”,初衷也都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
光阴缱绻,将冗长的历史悄悄掩去。多少轰轰烈烈的兴衰荣辱,终究只剩得史书里几行泛黄的字痕。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乡村小学就成为一段记忆中的历史,无数如同李朝文一样留守的老师们,也会逐渐隐没于人们的视野,但他们不应该被历史忘记。
因为,他们是灵魂的养成师,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