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老故事】边台子戏曲人物铜镜揭秘
在康平县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一面出土于康平县西关屯乡边台子村的戏曲人物图案青铜镜,边台子村位于县城西南45华里。村北为一处辽金时期的遗址,1986年夏 ,边台子村小学教师在村北锄地时捡到一面铜镜,后上交给康平县文物管理所,在下限为金代的遗址发现这面铜镜亦属正常,因图案和1981年山西省新绛县南范庄出土有明确记年的金代古墓出土的金代社火“乔宅眷”戏曲砖雕极为相似,所以该镜应为一面流行于金代的北方地区社火“乔宅眷”戏曲人物图案铜镜。
山西省新绛县南范庄出土砖雕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1115——1234年),是12、13世纪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在灭掉辽与北宋,入主中原后,金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投戈息马,治化休明”,对汉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吸收。在原辽宋统治区域内,封建经济发达,女真人进入汉人聚居区后,统治者顺应当地发展潮流,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发达的农业经济。至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进入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发展时期,金统治区内的经济文化得以稳定发展,“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升平富足的景象,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北宋以来流行的市井文化在金代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尤以戏曲最为突出。
“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相传,早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没有房子住,不是住在树林子里,就是挤在山洞里。那时候,大山里,平川上,天天都有凶恶的野兽猛禽出来吃人。人们躲又没处躲,打又打不过,天天都有很多人被野兽吃了。特别是进入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山上没了小动物,地里没了庄稼,那些野兽就更凶了,见着人就吃。
为了过上太平日子,人们就凑在一块儿出主意想办法,慢慢的发现,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也有内部争斗。为了争夺地盘、抢夺食物经常互相残杀,今天你吃掉我,明天我吃掉你。只要狮子、老虎、豹子一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凤凰一叫,所有的鸟就像吓破了胆似的,连翅膀也张不开了。
于是,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造了一个锣;模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镲;模仿豹子的叫声造了一个鼓;模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一个笛子。每当逢年过节,飞禽走兽蜂拥而来的时候,大家就拿出锣、镲、鼓、笛子来,吹吹打打,又蹦又跳,一直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远远一听,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老虎、豹子和凤凰的地盘,无不吓得狼狈逃窜。后来,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一种习俗,这就是正月十五闹社火。闹社火是中国元宵节时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它的产生还与古老的祭祀农神的仪式有关,“社”,古代指土地神。古人以方圆三公里的范围作为祭祀农神的一个区域,所以才有后来行政单位中的“社”。“火”被认为具有祛瘟驱邪的作用,瘟、邪被驱除,吉祥、福气就来了,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火的崇拜。所以,最初的社火就是人们聚在火堆旁,敲着鼓,唱歌跳舞,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人物戏剧镜(西关乡边台子出土)
宋金时期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宗教节日以及各地的神祇庙会等。官方和民间都在重要的节日举行隆重的庆典, 并伴随着丰富多彩的伎艺表演。上元灯节的巡游队伍中有戏曲和歌舞表演, 据《梦粱录·元宵》载:“舞队自去岁冬至日, 便呈行放”, “至十六夜收灯, 舞队方散” (吴自牧,) , 《武林旧事·元夕》亦载有“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 连亘十余里, 锦绣填委, 箫鼓振作, 耳目不暇给”。(周密,) 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都有队戏的记载。节日巡游的队伍由百戏歌队舞队以及戏曲表演组成, 绵延的歌舞队伍加上杂耍百戏走街串巷, 成为一种“富有意味”的表演形式。
丰富的节庆活动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具有全民参与的特点,百姓踊跃参与,沉溺其中,呈现出一种“狂欢”氛围。日常生活充满约束和压力,生活的重负在节日时间中被短暂地搁置,一定程度上容许个人自我放纵,尽可能不受约束地放松身心,所谓“一国之人皆若狂”。人们在岁时节日中得以寄情于公共的娱乐活动, 将自我隐匿,融入集体的欢乐中,其中,节日巡游和滑稽的表演最能表现节日文化“狂欢”性质。
在节日巡游表演中,领头的都是些引人发笑的诙谐角色,也就是俗称的“丑”。“丑”在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中普遍存在,多扮演诙谐的角色参与到节庆活动中,, 以滑稽的造型和夸张的表演来吸引观众。“乔宅眷”是古代社火表演中的一种形式,通常由一男子乔装为妇人,其他人围绕着他歌舞嬉戏,说唱玩闹。
戏曲人物镜拓片和线描图
金代“乔宅眷”戏曲人物图案镜:圆形,青铜材质,体小而厚重,铸制精良。素面宽平缘。径8.4厘米、边厚0.3厘米,重118.5克。外表呈灰黑泛绿色,有光泽。鼻形纽,草节纹纽座。纽四周减地平雕十一个戏俑人物图案。人物造形比例适中,刻划线条动作夸张有力。镜上部四人: 图中一人男扮女装,披长发(或披巾),着长袍,左手以帕托腮,右手甩袖,忸怩作态;另一人头裹幞头,窄袖衣,扎腿,足着敦靴,马步站立,步态夸张,双手举持伞盖随后。这类图案为南宋末年《武林旧事》中所谓“乔宅眷”“乔亲事”“乔师娘”一类节目,“乔宅眷”为假扮作妇女扭捏作态的样子以逗乐。同样以滑稽姿态取乐。乔装妇人其右站立一人,头戴四棱员外帽,身穿长挂长衫,足登皂靴,双臂平举,作劝说状,与两侧人相呼应。右一人头戴乌纱帽,身穿宽袖长袍,足穿皂靴,错步躬身,双手相抱胸前,作抱拳状,与伞盖下女主人动势相互照应。这四人姿态动势相互联系,情调和谐统一。乔装人物故事,是宋金舞队中经常出现的节目。吴自牧《梦梁录》及西湖老人《繁胜录》“元霄”舞队中都有“乔亲事”、“乔宅眷”、“乔师娘”、“独自乔”等多项乔装故事。《武林旧事》卷二在描述临安民间元霄社火的舞队中,更有“装宅眷,笼灯前引,珠翠盛饰,少年尾其后,诃殿而来。卒然遇之,不辨真伪。”这种表演形式极似唐代“弄假妇人”。其表演旨在滑稽调弄,“以资一笑”而己。可见乔装妇人,以图笑乐的舞蹈在民间是很盛行的。
镜中、下部施七个乐器手,均戴软帽,穿紧袖短衣,腰系宽带,扎腿,足着软靴。右上一人,似敲手鼓;其下一人,敲手锣;左一人,打钹。其下左右各一人,如吹似篪、笛一类的竹管乐器。镜下部二人,左者手持鼓锤,作跳跃式擂鼓状。右者双手捧鼓,屈身做行走状。七个钹鼓乐器手,姿态各一,生动活泼,情节和谐,格调一致。与镜上部四人构成了一幅妙趣横生的画面, 十一个人表情滑稽,充满喜感,扭动腰肢,起舞作乐,其动作夸张有力,表现出舞蹈的畅快,边奏边舞,好不快活,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乔宅眷”戏剧故事场景。
透过康平博物馆展厅的玻璃,静静地望着这面铜镜,纵然相隔了近千年时光,依然能感受彼时的热闹喜庆。
作者:孙仲永,康平辽金研究会理事,收藏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