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阳明少阳论

经曰.

二日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

其脉挟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

少阳主胆.

其脉循胁络于耳.

故胸胁痛而耳聋.

夫同是受寒.

不曰一日.

独曰二日三日者.

盖传经之邪居多.

而自感者少.

自感则寒.

传经则热.

仲景用葛根汤小柴胡汤主二经之病.

节庵一曰解肌.

一曰和解.

又谓不从标本从乎中治.

固知非若太阳汗之而愈也.

学人其可执乎.

然二经亦有自感者.

如阳明为邪.首面大肿.

少阳为邪.耳前后肿.

此不从太阳传入.

而发热与伤寒无异.

东垣用普济消毒饮子.及鼠粘子汤治之.

盖阳明主燥.少阳主火.

非比太阳属寒水之司.

故治各不同也.

寒邪入里.

未有不传阳明.

乃阳明腑病.

非阳明之经也.

阳明者胃也.

胃为水谷之海.

一受寒邪.

则水谷不行.

为热.为渴.为胀满.甚则谵语狂言.

皆其邪也.

治之者.

不可过汗以竭其液.一也

不可早下以伤其阴.二也.

不可寒凉以阻其化.三也.

宜以葛根平胃加减调之.

若少阳一经.

属木有火.

为呕.为声.为寒热往来.

则以小柴胡汤为主.

女子临经即谓热入血室.甚则谵语.

加生地丹皮.

乃至正之法也.

尤不可汗下.

阳明传变至多.

治之贵乎得宜.

寒则凝而食不化.

热则燥而液愈亡.

故止渴用葛粉以鼓舞胃气.胜于花粉知母.

平胃用浓朴以温中州.非比木香豆蔻.

如在上用桔梗枳壳.

在下用枳实青皮.

而甘草调中.

陈皮理气.

山楂莱菔消滞之类.

虽极平和.

实至当不易之常理也.

然有饮食伏于中.而不显于脉症者.

有脉症似乎饮食.而实非饮食为患.

乃中气虚所致.

则又当细问其病因.

察其脉色舌苔.

按其胸腹有无痛处.

大便曾解不解.

或补或泻.

出一定之见以疗之.

方为得耳.

葛根汤

葛根(一钱半) 麻黄(一钱) 桂枝 芍药 甘草(各六分)

加姜枣水煎.

此方治太阳无汗恶风.太阳阳明合病.

如阳明腑病.不可概用.

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 黄芩 人参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枣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汤(即前方加生地丹皮各一钱)

普济消毒饮子

黄芩(酒炒) 黄连(各八分焙) 人参 橘红 玄参 甘草(生用) 连翘 牛蒡子(炒研) 桔梗 柴胡 僵蚕(炒) 薄荷(各五分) 板蓝根 马勃 升麻(各二分)

水煎服.(便秘酒煨大黄一钱)

鼠粘子汤

牛蒡子(焙研) 枳壳 甘草(炙) 柴胡 连翘 黄芩 桔梗(各一钱) 薄荷叶(二钱)

水煎

(0)

相关推荐

  • 【经典方剂——柴葛解肌汤】#中医#【组成...

    [组成]柴胡(6g)于葛(9g)甘草(3g)黄芩(6g)羌活(g)白芷(3)芍药(6g)桔梗(3g).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杀车槌法>加石膏一钱(5g),煎之热服.本经无汗恶 ...

  • 经方补:排脓散/排脓汤(胃化脓/肺化脓)

    排脓散/排脓汤 [原文]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

  •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 ...

  • 张仲景六经辨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 ...

  • 浅说阳明少阳合病

    <伤寒论>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条前句"阳明少 ...

  • 六经辨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 ...

  • 古今医彻

    姜一片水煎. 卷之一 伤寒 吐蛔 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汤加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 ...

  • 六经辩证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一点资讯】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 ...

  • 全面理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

  • 《古今医彻》

    三焦论 内经传入三阴.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后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后.辄尔遽下.遗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满燥实坚.有上中下三焦气血水谷之别.不精求其理.则其法不可得而施也 ...

  • 调经论.古今医彻

    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灵枢曰.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