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眼里,只有两种病
相传周恩来总理有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遭到不友好的西方记者刁难:请问总理先生,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厕所吗?周总理笑了笑,不假思索地回答:两个,一个男厕所和一个女厕所。
“证”和“症”
所以,对疾病的本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体基本物质亏损为主要原因的疾病, “精气夺则虚”,称为“虚证”。另一类就是以内外邪气扰乱脏腑功能为主要原因的疾病,“邪气盛则实”,称为“实证”。
中医的虚实
凡是有人出现不发烧,却怕冷怕热;或没得病,却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或不发炎,却头晕目赤、口舌生疮、牙疼难忍;或没坏肚,却腹痛喜按、便溏、便秘等症状,基本可以判断是患了虚证。一般来说,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气虚的人乏力,血虚的人苍白。得了虚证,解剖系统是查不出原因的,应当去看中医。西医压根就治不了虚证。
中医的实证
判别中医“虚、实”
中医治病,贵在变通。
学中医不能只知死记硬背,即便熟记了四大经典也不一定能看的了病,中医治病要求的是灵活运用,要懂得变通,如果见痛就用元胡,见妇科病就用四物汤,机械的看病又与西医何异。
中医之学,讲的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先人所给的只是一个思路,或者说是一个方法而已,应用于临床治病,一定要变通。
比如《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北方,而《千金方》成书于西北。北方多寒,西北多燥,而江南多湿。书中所记录的是医生在治病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在多寒多燥的医家所记录的病情和江南多湿大不一样,所以学习仅是学一个治病的思路,而不是机械的套方治疗。比如金华一带,湿气重,阳虚挟湿之人很多,扶阳得用“四逆汤”,但有湿又不得用炙甘草,于是我把处方变通为用“黄芪、生姜、附子”的思路治疗,能扶阳,又可散湿。阳虚受寒,《伤寒杂病论》用麻黄、附子、细辛合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我也变通为用麻黄、附子、生姜合用的治疗,取其意而不用其方。
说是变通,但这变通不易,得有中医的基本功为基础。如果脱离中医的核心基础理论体系一切都是空谈。
记得以前读《千金方》移用“独活寄生汤”治痹,不效;后以移用于《伤寒杂病论》的“乌头汤”,亦不效。这两个药方,一个偏滋,一个偏燥。独活寄生汤可以久服,但不适合江南的湿,而乌头汤则是一时的应急治疗,更不可久服。痹症之治,那有一时可愈的?还得再寻他路。于是我把这两方融合再化裁,以重用黄芪为主药,再全用当归、鸡血藤、蜈蚣通血络;菟丝子、覆分子、巴戟天等药固肾养精;苍术、厚朴运脾化湿的治疗模式。寒重加生姜、附子;疼痛加独活、俆长卿等药以祛风湿;如寒湿明显的疼痛,有时更是重用独活七八十克,等疼痛缓解再减量。以此法治疗痹症治一个好一个,很多手指关节都变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治得完全康复。后临床治疗妇科病,见宫寒有湿的疼痛,亦已此思路移用于治疗,效果一样的很显著。
这个从不效到变通的过程,经历十余年时间,这十余年时间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如果没有这十余年的积累,全是空谈。由是得知习医在于用笨法下笨功夫。对医理方面的内容,一次一次的重复。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学习的一个重复性问题,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重复性,不断重复,像打铁一样,通过千锤百炼才能炼出一把宝剑。卖油翁能把油从铜钱口倒到壶里,也是通过一次一次的反复练习。
有人说小学生不能做太多重复的作业,小学生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积累,但这看起来是没有重复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在学习新知识点的同时,不断的重复旧知识。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中医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问,对于专业知识的提升,对一些核心的重要问题,必定要不断的重复。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让量变提升到了质变,质变了才能通达。
很多中医,看别人治病看得懂,在网络上吹起中医来头头是道,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则一无所用,正应了孙思邈的那句“读方书三年谓天下无可治之病,治病三年谓天下无可用之方。”临床治病无方可用,就是因为少了平时对核心医理的不断重复学习,对中药学、诊断学、针灸等基础知识的重复学习,所以到了应用时,一下子想不起来,平时所记之方也就不能治病。如果能不断重复学习核心医理,基础知识扎实,平时博览群书知识面也广,临床治病时自然会从脑中浮出要相应用的知识,治病自能得心应手。
重复学习,重复的程度像习武一样的“拳打烂熟”,把应该理解的中医核心基础知识一定要达到像烙印一样的刻在心灵深处,一直到死都坚持这样的状态。要不谈某某为经方,某某为什么学派,全是空谈。会谈什么是经方,什么是某学学派,不外是为了显示而卖弄。
中医有什么方?又有什么派?有方有派,还说明了还没有突破,还局限。
当中医遇上诗词,惊艳了千年时光
著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新婚后,赴前线抗金杀敌。
有一年的中秋节之夜,他对月思乡,就用中药名给妻子写了一封情书,表达自己对她的思念之情: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磺。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辛弃疾在这封情书中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柏叶、桂枝、苁蓉、水银、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24个中药名。
辛弃疾的妻子接到这封情书后,也以中药名回了一封情书:
槟榔一去,已历不能下,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
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芨书,茹不尽黄连苦。
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
辛弃疾的妻子则用了16个中药名,表达自己心中的绵绵思夫之情。都有哪16味中药?就请各位看官自己找一找吧
中医养生诗歌
而当诗词遇上中医四季养生,八句话,十六个中药名,一首《话别离》倾诉着有情人的难分难舍,女子对心上人生活起居的殷切关心,跃然纸上:
紫宛话别,合欢树前。
马宝吾友,生地困难。
春吃山药,百合做膳。
夏暑莲子,扁豆为餐。
秋凉胡桃,栗子上盘。
冬寒防风,生姜祛寒。
心莲寄语,送君车前。
两载当归,吾迎桂园。
《中药》宝塔诗
药,
温热,寒凉。
具五味,调五脏。
用之如兵,疾无不恙。
时珍著本草,仲景组良方。
相恶相反禁配,相须相使效强。宣通补泻轻重记,滑涩
燥湿功用良。
本诗巧妙地运用宝塔诗的诗词手法,把中药四气、五味、配伍以及功用尽数道来。涵盖了中药的重要功能,及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代表名家。
中医感恩诗
下面是肖老师弟子徐怀书所作《中秋叙怀》,既应中秋佳节之景,又融合了他拜肖相如先生为师后,学习中医的感悟,以及传承师父《伤寒论》运用经验的决心,表达了他对师父的感恩之情
戊戌金秋枫叶红,
金樽请酒拜苍芎。
吾有明师遥指月,
直挂云帆伤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