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的命运深渊,聪明如贾诩,又怎会想不到曹操终要报杀子之仇?
贾诩,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也可算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他的聪明体现在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体现在他从一开始就看明白了乱世之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天下大乱,城头变换大王旗,贾诩早早就意识到,高官厚禄皆不真实,真正重要的唯有生存,贾诩之后的一切行动都围绕着生存二字进行。
贾诩对于建功立业似乎没多大兴趣,他很少主动献策,等到主公来询问时才给出自己的建议,且建议往往正确,在自己的正确建议不被采纳时,贾诩也不坚持,某种意义上讲,贾诩活像一个三国时代“躺平者”。
而贾诩只有少数几次主动献策,一次是说服李、郭二人反攻长安,一次则是拒绝了袁绍的招安劝说张绣投奔曹操,“躺平者”贾诩能够主动献策,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他感受到了生存受到威胁,第二种则是他找到了能让自己生存得到保障的更好归属。
贾诩的高明之处在于,每次献策,都让他的合作者得到利益,而他这个“躺平者”只要安全,深谙人性的贾诩十分清楚,利益的背面是风险,贾诩的合作者得到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而这就不在贾诩的考虑范围之内了,他只要安全,其他都无所谓。
西凉集团
张绣,东汉末年一个水平一般的军阀,聪明如贾诩,应该不会看不出张绣的水平,贾诩日后投奔他,当然也不是因为贾诩张绣有争天下的能力,只不过是因为张绣相对可靠罢了。
张绣与贾诩都是原董卓西凉集团中的人,西凉集团,一个在东汉末年不受待见,但是战斗力又很强的集团,其中最不缺的就是凶狠残忍之徒,董卓带兵进京直接引爆了东汉末年的大乱世。
贾诩这样的聪明人自然明白自己作为一个西凉集团中人的处境,于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优先选择的投靠对象应该也是原西凉集团之人。
张绣的队伍不是他自己拉起来的,他是在叔叔张济死后,从叔叔手中接过的兵权。
张济是西凉集团的老人了,当初董卓的西凉集团与十八里诸侯对战时,张济也算是一个重要将领。
贾诩在西凉集团时,效力于董卓女婿牛辅,董卓被王允以反间计干掉后,牛辅也被干掉,西凉集团凶狠残暴有余,能看清形势者不多,李傕、郭汜等主要将领在见董卓被杀后,竟直接准备作鸟兽散,回凉州老家,他们要是这么做了,西凉集团就彻底输了。
贾诩立刻意识到,如果西凉集团此刻一哄而散,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因为西凉集团恶名远扬,要是再失去了武力,其他各路豪杰一定会争相对其赶尽杀绝,这样既有名又有利。
此时李傕、郭汜如果一哄而散,西凉集团就万劫不复了,其实以贾诩的聪明才智,早就应该看出来了:原西凉集团这些兵匪合一的军头们都难成大事,他们最后的结局好不到哪去,但是他们不能现在就完蛋,因为他们现在完蛋,贾诩就跟着他们一起完蛋了。
于是,贾诩力主李、郭二人召集剩下了西凉兵反击长安,与王允吕布决一死战。
西凉兵本就凶狠,这次又是为了保命,竟然真把天下无敌的吕布打败,并一举杀掉了王允,占领了长安。
王允被干掉后,天子落入李、郭二人手中,天下再次大乱,这就是著名的文和乱武事件(贾诩字文和)。
当生存受到威胁时,贾诩出手不可谓不狠,之后贾诩还下了一次狠手,是对曹操。
但是,除了在生死存亡的关口,贾诩才会漏出他作为西凉人的那种狠劲,除此之外,他真像他的字一样,不争不抢,和和气气。
“老实人”张绣
张绣是个武人,一直跟随叔叔张济左右,枪法不错,兵法方面也不算差,当个武将绰绰有余,但很可惜,他生在了大争之世,想老老实实当个武将已经不太可能了。
上文说过他叔叔张济是董卓麾下一员部将,董卓死后,李傕、郭汜都想回老家,张济差不多也是这个想法,贾诩一语点醒梦中人,李、郭二人聚集西凉兵杀回长安,张济自然追随。
由于同仇敌忾,西凉兵们战力爆表,打跑了吕布,杀了王允,占了长安,控制了皇帝。
但是现在,京城拿下来了,皇帝也到手了,西凉兵怎么分赃?之前有个老大董卓镇着,这帮部将谁也敢造次,董卓说怎么分就怎么分,但是现在董卓死了,这帮半兵半匪的家伙的分赃方式一定是:谁拳头大,谁分得多。
但是,这又有一个问题:李傕和郭汜的拳头差不多大,西凉集团中没有一个像董卓一样的绝对镇得住场子的人了,他们只能暂时维持一个平衡,然后再互相抢。
李傕和郭汜谁的拳头谁更大不太好说,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张济的拳头肯定小,于是张济被分到的差事是外出屯驻弘农郡。
张济离开了京城,开始了自己的割据生活,张济若真有很强的领导才能,这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因为当时的社会运行逻辑已经变了。
在政权稳固的年代,皇权就是一切,谁更接近皇权谁获益更多,但是张济所处的年代东汉政权已经近乎土崩瓦解了,现在比的不是谁离皇权近,而是谁的兵多,谁的地盘大。
张济作为一个小军阀,兵少地盘也小,地位有些尴尬,但是再不济也好过刘备呀,张济没能做大,主要还是自己的原因。
张济当一名将领尚可,真正当一个主导一方军政大权的军阀还是欠那么点火候,张济的结局是因为军粮出了问题,去抢刘表,结果被一箭射死。
张济死后,他本就不多的亲属中,只有张绣算有些出息,可以接管他不多的兵马,张绣带着这不多的兵马去与杀叔仇人刘表结盟,屯驻在宛城。
张绣兵不多、钱粮不多、地盘大不,本人能力也一般,想在东汉末年那个枭雄林立的时代生存确实有一些难,但老天爷给了他一点希望,这个希望就是贾诩。
算无遗策
三国志对贾诩的评价是算无遗策,说贾诩精于算计,谋定而动。
说服西凉军干掉王允夺取长安,这一步成了,贾诩的命暂时是保住了,那些西凉兵正为一步由地狱到天堂而兴奋不已的时候,贾诩却冷静得很,他知道那帮家伙成不了什么事,他得慢慢与这帮人划清界限,毕竟两次作乱京城,两次绑架皇帝,西凉军的名声估计已经臭到不行了。
于是,李傕想给贾诩封侯,贾诩推脱不受,又希望他做尚书仆射,贾诩也没有接受,李傕只能让贾诩做尚书,贾诩也算恪尽职守,好好履行自己尚书的责任。对于权力,贾诩没有一点欲望,因为他从一开始就不认为李傕郭汜的政权能持久。
后来贾诩母亲去世,贾诩顺势辞去官职离开长安,此时李、郭的火并已经开始,西凉集团的末日也不远了。
贾诩离开是非之地后投奔的第一个人是段煨,段煨也是原西凉集团人士,在其他人眼里西凉集团都是一群什么货色,贾诩应该是最清楚的,因为提议反攻长安,贾诩在西凉集团是响当当的人物,但是在其他人眼里是什么角色就不好说了,所以贾诩第一步必须找西凉集团的人投奔,而这个人最好跟在长安作威作福的李傕、郭汜远点,于是贾诩首先找到了在华阴的段煨。
贾诩是西凉集团中响当当的人物,往大了说,对西凉集团有再造之恩,段煨当然不敢怠慢,但是段煨这个人生性多疑,害怕贾诩夺了自己的兵权,于是处处放着贾诩。
贾诩当然不生气,因为贾诩压根没打算在他那长待,很快,贾诩就与同样是西凉集团的张绣联系上了。
张绣是个武将,比较耿直,没那么心思,贾诩一去无比高兴,张绣的叔叔张济被干掉后,张绣与杀叔仇人刘表结盟,刘表也是个胸无大志之人,只想守住荆州那一亩三分地。
贾诩既不嫌主公张绣没有太大出息,也不嫌盟友刘表胸无大志,因为贾诩本就想找个安全之所,观察局势变化。
将天子接到许都后,曹操逐渐做大,张绣与贾诩也就投奔了曹操,但是此时的曹操还是有些年轻气盛,因为强占张绣的婶婶而引发张绣不悦,曹操根本没把张绣放在眼里,准备直接将他干掉,这是曹操人生中少有的臭棋之一。
曹操要干掉张绣,贾诩可就吃不准曹操要干什么了?曹操要是想对整个张绣集团下手,第一个死的是张绣,第二个就是他贾诩,于是贾诩第二次发狠,发挥了他算无遗策的特点,将张绣的反叛计划设计的天衣无缝,聪明如曹操也栽了大跟头。
这一仗曹操输得非常惨,典韦拼死保护才让曹操杀出重围,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死在乱军之中。
典韦
贾诩设计的计划是直接冲着要曹操的命去了,贾诩被称为毒士就是这个原因,只要威胁到他的生存,他发起狠来就是冲着赶尽杀绝去,当初对王允是如此,如今对曹操也是如此。
张绣与曹操撕破脸后,不得不继续与刘表结盟,好在当时北方局势未定,吕布跟曹操还未决出胜负,更何况河北的袁绍势头可比曹操大。
既然跟曹操撕破脸了,那就打吧,贾诩以他的聪明才智,帮张绣打赢了一仗,就是那次著名的先追必败,后追必胜那一仗,但是,张绣无论是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不及曹操,而且差的根本不是一星半点,这些贾诩都清楚的很,其实他早就不指望张绣能够做大,他只是想在张绣这个老实人帐下看看天下局势,谁更可能夺天下,他再另做打算。
当时北方的群雄逐鹿已经接近尾声,只剩曹操与袁绍两家,袁绍实力强一些,曹操弱一些,但是经过几次交锋,贾诩逐渐认识到,曹操才是真正成大事的人,于是,在袁绍来劝降张绣的时候,贾诩直接搅黄了这次劝降,而劝张绣去投降曹操。
张绣之死
贾诩劝张绣去投奔曹操时,给出的原因是这样的,袁绍强而曹操弱,投奔袁绍,不会得到什么多少重视,投奔曹操则不然,曹操现阶段是弱小的一方,需要通过接纳仇人张绣这种方式去向世人证明:他曹操是想招揽天下英才的。
贾诩进一步劝说张绣,说曹操是个英雄,志在天下,所以为了做给天下人看,即使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曹操也会接纳张绣。
某种意义上讲,贾诩并没有骗张绣,事后曹操对待张绣的方式也证明的贾诩的判断,当然,贾诩留了个小心思,就是在未来更有可能得天下的曹操手下做事,未来更安全,注意,贾诩从始至终只要安全,即使认定曹操是未来那个最有可能夺天下的人,贾诩对于高官厚禄也没多大兴趣,这后面会细说。
但贾诩还是没有对张绣说出全部实情,或者说贾诩没有告诉张绣,曹操善待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北方的局势,是袁强曹弱。
只有在曹操时刻感受到来自袁绍方面巨大的压力时,他才需要向天下人做这个秀,他才会善待他的杀子仇人张绣。
当曹袁实力逆转,甚或袁绍直接被干掉时,曹操会不会想起那痛彻心扉的杀子之仇,可就说不好了。
以贾诩的聪明才智,应该早就算到了张绣最后的结局不会太好,但是,也不能因此认定贾诩从一开始就想害死张绣,因为在认定袁绍必定败于曹操的前提下,张绣如果投降了袁绍,结局也只能是跟袁绍一起被干掉,投奔曹操或许还能活得长一些,再或者,曹操如果真的足够宽宏大量,真的不再追究张绣的杀子之仇呢?
只能说,在当时的背景下,投奔曹操是最不坏的选择,当然,即使坏的情况发生,这个代价也是张绣承担,贾诩只要安全,不要其他。
后来事情发展可谓有趣,张绣与曹操之间居然渡过了一段蜜月期,张绣是个武将,是个实在人,他也知道自己跟曹操有杀子之仇,于是他只能以拼命打仗的方式设法弥补自己与曹操在过去结下的仇。
张绣不是做主公的料,当一名普通武将反而是成全了他,张绣跟随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决战,张绣还立了些战功,在官渡打仗那段日子,可能是张绣最快乐的时光了,他终于从不适合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回到了自己应该处的位置上。
有时候,《三国演义》会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官渡之战打完后,袁绍集团立刻完蛋,但事实上,官渡之后,袁氏集团又坚持了7年,而张绣恰恰死于官渡之后第7年。
关于张绣之死,有两种说法,《三国志》可谓惜字如金,只说张绣死于征讨乌桓的路上,死因是什么,没有细说。
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
而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中特意加上了当时另一部史书《魏略》对于张绣死因的记载:
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意思大致是张绣几次三番想请曹丕吃饭,曹丕说:你杀了我哥,还想吃我吃饭,哪有这样的道理?张绣感到十分不安,于是自杀。
曹丕
关于张绣是不是被曹操逼死,这个谜团很难彻底解开了,但是,曹操确实有这个动机,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却也是个性情中人,要是比冷静,贾诩比曹操强一百倍,不同戴天的杀子之仇,曹操完全有理由要报,在北方大局已定的背景,曹操干掉张绣在情理之中,干掉张绣又给张绣之子封侯,既报了杀子之仇,又不耽误他想天下人战事爱惜人才之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后来,张绣之子张泉因为参与谋反被杀,爵位被剥夺。
投奔曹操后,张绣的经历可谓大起大落,而贾诩却是顺风顺水。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贾诩确实有真才实学,他几次对曹操的建议几乎都是正确的,但相比于其他谋士,贾诩可谓低调得多,他几乎从不主动向曹操献策,只有在曹操问他的时候才会给出建议。
贾诩另一个比较绝的地方就是真正做到对权力毫无野心,甚至某说意义上说,他在有意远离权力,贾诩最后官至太尉,但是子女结婚时,贾诩竟放弃了大部分权贵阶层都会选择的强强联合的方案,只允许其子女与小官的子女结婚,对于那些权倾朝野的豪门望族,贾诩甚至是避之不及的。
贾诩一直活到黄初四年(223年),享年七十七岁,子孙后代也得享太平,
生存大师
贾诩与张绣,这对乱世中的西凉老乡,最后结局却大不相同,贾诩不但获得了安全,甚至还顺带获得了功名利禄,而张绣虽也曾有过辉煌时刻,却最终下场凄惨。
二人的下场其实早已注定,张绣对于自己与天下形势都缺乏预判,叔叔死后被强行推为一方诸侯,作为一个集团的领导者,其对自身集团的发展并无计划,只是凭借直觉走一步看一步,所以纵然有贾诩这样的聪明人为他的一个个战术问题提出正确的建议,但张绣本人毫无战略眼光。
反观贾诩,早早就看清了当时那个大争之世的本质,且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生存。
贾诩同时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高超的技巧,这让他在实现自己的目的的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
而目标与技巧相比,那个更重要一些呢?毫无疑问,是目标,贾诩这种目标明确,技巧也高超的天才,能够在三国乱世活得游刃有余。
但还有一些人,技巧上可能存在欠缺,但是因为目标明确,锲而不舍,所取得的成就甚至比贾诩更大,没错,这样的人中,最典型的,就是刘备。